每年春季,都會有一些寶寶成為幼兒園的插班生。插班究竟好不好?怎樣讓插班的寶寶儘快適應並融入集體生活?成為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專家表示,除了家長在寶寶入園前給予必要的準備外,幼兒園的一些特別安排也有助於消除插班生的焦慮。
家長
老師照顧周到是插班最大利好
許女士很慶幸為寶寶選擇了插班入園。「因為偶然的原因,我家寶寶在5月份入的園。原本我也很擔心,寶寶有些內向,插班會不會讓她覺得更加孤立。」許女士說,不過,寶寶入園後她發現,由於春季插班的新生少,原有的老生已基本適應,不需要老師太操心,這時,老師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去關心、照顧插班的孩子。「老師對她照顧得特別好,只要一哭老師就抱她或安撫她,讓她較快適應了幼兒園生活。若選擇秋季和大多數寶寶集體入園,孩子的適應期可能會更長。」許女士說。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多數家長認為,選擇春季插班,除了考慮到寶寶的月齡、老師的關注度之外,春季天氣變暖,室外活動多了,對抵抗力差的寶寶來說也是個很好的鍛鍊機會;避開了孩子集體入園集中哭鬧的情況,孩子消除了對幼兒園的恐懼,更容易喜歡去幼兒園。
幼兒園
教育理念不同對插班態度迥異
不過,由於教育理念的不同,幼兒園對於插班的態度則呈現兩極化。
北京水木蘭幼兒園園長馬林林贊成插班入園。她表示,幼兒園教育和服務的功能並存,能滿足不同家長的需要也是服務的體現。「國外沒有嚴格的入園年齡限制,最早6個月就可以入園了。」她認為,幾十個孩子集體入園,只有幾個老師看管,對每個孩子分離焦慮期情緒的安撫,以及幫助孩子對幼兒園各方面情況的適應,都是特別大的挑戰。「從對孩子負責的角度來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是分批入園。」
但是,金貝星光國際化幼兒園園長丁玉娟則不贊成插班。「插班的孩子在教學進度、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會比其他孩子滯後,特別是老生也會用陌生的眼光去看待他。對於比較性格內斂的孩子來說,適應新環境會有障礙。」她說。
「插班生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融入新群體。孩子集中入園時,你會發現他們要融入到新環境中的心態是一樣的,交友的欲望、適應老師的感覺都是一樣的。但是,插班生沒有參與到開始的這個自髮結伴的過程中,在對環境的整體熟悉過渡期中,會有被排斥、被孤立的感覺,如果得不到解決的話,會進一步加深孩子對幼兒園的陌生感,嚴重時可能引發孩子的自卑。」另一位私立幼兒園園長表示。
園方做法
五天陪伴計劃幫助減輕焦慮
【插班前】
針對插班生,我們幼兒園會在寶寶入園前給他做個家訪,讓孩子先熟悉老師。家訪時老師對孩子喜歡什麼、平時吃什麼、大小便情況,有什麼要好的朋友等生活上的情況進行詳細調查。
老師在孩子入園前對班上的學生進行介紹,先讓老生對新進入的孩子心理上有一個接受的鋪墊。在寶寶入園後可以帶上家長的照片和孩子喜歡的玩具,讓孩子在剛進入幼兒園後能找到屬於自己熟悉的世界中的東西,孩子就不太會有陌生感。
【插班後】
老師會給與插班生更多的關注和照顧,幫助他消除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此外,幼兒園還允許家長陪伴,一般可以陪伴五天。
我們對這五天的陪伴時間有設計,第一天請家長和孩子入園,10點左右讓家長接走孩子,若孩子適應得比較好,可以待到中午;第二天家長繼續陪伴孩子到吃午飯;第三天陪伴孩子在幼兒園睡覺;第四天家長把孩子送來後告訴他,我要出去一趟,然後在中午來看孩子一下,若孩子正常午睡,家長可以走,若不正常家長可以安撫一下;最後一天家長嘗試下午再接走。
在新生入園一個月期間,我們會每天給家長發一份孩子日常生活及當天情緒的匯報,減輕家長的擔心,以免家長把焦慮情緒傳染給寶寶。其實很多寶寶有入園焦慮,是受到家長焦慮情緒的影響。
【家長配合】
決定插班前,家長要提前一定的時間經常帶孩子到幼兒園來玩,展示幼兒園生活多有趣,讓寶寶先在心理上不害怕。
在家裡讓孩子了解幼兒園的作息制度和生活流程,感受幼兒園生活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