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DNA非編碼區與癌症風險關聯

2020-12-11 科學網

 

來自美國加州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發現體內遺傳編碼序列中某個特殊位點攜帶了一個「G」,而不是「A」的人群,比正常人群患有某種類型腦癌的機率,高出大約6倍。

 

這項研究是由遺傳學家Margaret Wrensch,John Wiencke教授等人完成,公布在8月26日Nature Genetics雜誌上,這將能幫助研究人員確定某種亞型神經膠質瘤的患病風險,這種疾病每年在美國診斷出的23000例腦癌症病例中佔據約4600人。

 

基於這個發現,科學家們已經開始考慮進行有關臨床測試,只通過血液檢查,就能告訴腦掃描異常的患者,他們患有什麼樣的腫瘤。

  

研究人員還需要了解這種特殊的DNA變化是如何引發腫瘤的,Wrensch說,因為「這是發現的第一例,DNA非編碼區域的改變與患癌風險緊密關聯。」

 

幾年前,當研究人員開始捕捉可能與膠質瘤發展相關聯的基因組區域的時候,他們發現8號染色體中具有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的一個區域,與腦癌相關,之後Wrensch等人利用先進的基因組技術,搜尋導致腦癌形成的SNP。

 

他們發現了七個候選基因,其中有一個稱為rs55705857,這個基因之於膠質瘤,正如BRCA1之於乳腺癌。

 

有趣的是, 這一地區僅通過最費力的方法:新一代測序方法才能被發現,這說明實驗和數學的快捷方式可能會錯過這樣罕見的,高潛力的基因突變,作者說。

 

Wrensch等人發現帶有一種SNP——「G」,或者稱鳥嘌呤的患者神經膠質瘤發展緩慢,而帶有更常見的「A」腺嘌呤多態性的患者則相反。

 

「了解這種變異如何使患者腫瘤發展緩慢(還是致命的),非常重要」,Wrensch說。「這最終也許能發現扭轉這些腫瘤的進程,或阻止腫瘤形成的方法。」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比較了這一基因變異在哺乳動物進化中的整個序列,發現 這一基因很保守,最早可以追溯到鴨嘴獸。研究人員還通過計算機建模,指出該區域也許編碼一段小分子RNA,一種能調控細胞內遺傳信息活性的核苷酸。

 

這一模型發現SNP位於小分子RNA的功能區域,這表明從「A」到「G」的遺傳變化帶來了嚴重後果。該研究小組正在分析這種小分子RNA確實存在,其功能可能是什麼。

 

「變化後的小分子RNA可能靶向抑癌基因,可能激致癌基因,也有可能會參與調節基因組的穩定性,或者是這些都有,」 John Wiencke說。 「現今基因組時代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找到所有這些新的基因突變的功能。」(來源:生物通 張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Cancer Discovery|抗癌新視角:基因組非編碼區中的致癌突變
    近年來基因組測序技術迅猛發展,大量位於基因編碼區的驅動突變(Driver mutation)得以快速鑑定,為癌症研究和臨床治療提供了寶貴的信息。然而,人類基因組研究顯示編碼區僅佔整個基因組的1%,其餘99%均為非編碼區,且絕大多數癌症基因組的突變均位於非編碼區內,我們目前對於這些突變是如何影響癌症發生發展的知之甚少。
  • 西安交大在解析基因組非編碼區易感變異致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
    近十年來,各國研究者利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已成功鑑定了數萬個與數百種複雜疾病相關的易感變異位點。然而,近90%的易感變異位於基因組非編碼區,其下遊調控機制未知,亟需解析其分子調控機制,才能將GWAS發現最終轉化為臨床藥物靶標。非編碼區疾病易感變異機制解析是當前遺傳學領域公認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 癌症疫苗重大突破:非編碼區DNA打破數十年來癌症疫苗研究僵局
    該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 不僅如此,它還可以成為一種非常有效、無侵入性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抗癌工具。這一發現標誌著癌症疫苗研究的重大突破。
  • 《自然》:研究揭示mRNA非編碼功能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軟體,可以徹底改變DNA的測序方式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新軟體,可以徹底改變DNA的測序方式,使從酵母基因組到癌症基因的測序變得更快、
  • 75萬人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 鍛鍊可降低七種癌症風險
    近日,一項涉及75萬名成年人的匯總性研究發現,合理的鍛鍊可降低7種癌症的發生風險。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美國癌症協會和哈佛大學T.H. Chan公共衛生學院聯合完成,並發表於近日的《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
  • 男士血糖和血壓偏高,也增癌症風險!韓國全國性研究
    既往研究提示,與血壓和血糖正常的人相比,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罹患癌症。近日發表的一項韓國研究發現,在男士中,總體上,隨著血壓和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癌症發生風險增加。即便血糖僅處於空腹血糖受損(糖尿病前期,100~125 mg/dl)的範圍,癌症風險也增加。空腹血糖受損和未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癌症風險分別增加5%和24%。但血壓僅處於高血壓前期(120~139/80~89 mmHg)時,癌症風險並不增加。只有當血壓≥140/90 mmHg時,癌症風險才會隨血壓升高而增加。
  • Nature Communications:家族性癌症可能與基因缺陷存在關聯
    這個醫生正在治療患有罕見的癌症的兩兄弟。這兩人都患有心臟血管肉瘤(CAS)。遺傳學專家能做些什麼嗎?當時他們進行的一些嘗試並不成功。他們不得不等待現代基因組分析技術來發現兄弟們的遺傳問題。最新的研究發現在蛋白POT1的編碼基因上面的突變會導致家族性的心血管肉瘤,並往往伴隨著其他類型的癌症。相關研究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科學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非編碼區域中鑑別出關鍵的...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區域(也被稱之為人類癌症DNA的「暗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這種突變或能作為一種新型潛在的治療靶點,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多種類型癌症的新型療法,包括腦癌、肝癌和血液癌症等。
  • 港大醫學院發現全新DNA修復網絡,可作為抗癌藥物新標靶
    雖然,當中不少的DNA修復蛋白,已被開發為癌症生物標記和藥物標靶。然而,其中最為重要、專門負責保護DNA當中基因編碼區的機制,至今仍有待發掘。基因編碼區雖然僅佔整體DNA的百分之五,但卻記錄了人體各個細胞所需的蛋白質製造藍本,對細胞運作尤其重要。近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解構了一組全新的DNA修復網絡,為癌症治療和管理開拓新方向。
  • 決定DNA鏈核小體定位編碼找到
    魏茲曼研究院今天宣稱,該院研究人員破譯了決定核小體如何在DNA鏈上進行定位的基因代碼。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天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核小體在DNA上的精確定位對細胞日常功能的發揮起重要作用,當相鄰核小體之間的自由區域只有約20個鹼基長時,單個核小體大約包含著150個鹼基對。正是在這些核小體自由區域,才能進行遺傳信息的複製。
  •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警告中式鹹魚等物品存致癌風險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警告中式鹹魚等物品存致癌風險時間:2015-10-31 11:37:00來源:參考消息網作者:編輯:人們還發現,人們吃的香腸裡的東西我們都不信任了。  香腸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對加工肉製品憂心忡忡的人們要麼可以鬆口氣,因為人們接觸的許多東西都存在致癌風險,要麼會抓狂,因為有一個116種致癌的日常物品和活動清單。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了上述116種日常物品和活動清單。紅肉沒有在列,但加工肉製品在列,因為紅肉只是「很可能」與癌症有關。
  • 三篇Nature研究揭示DNA修復過程參與癌症產生
    2016年4月17日/生物谷BIOON/--兩個不同研究團隊研究了DNA修復在產生容易發生突變(mutation-prone)的序列---這些序列發生突變會誘導癌症產生---中的作用。 在第一項研究中,澳大利亞研究團隊以12多種癌症類型的大約1200種全基因組序列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增強子、啟動子異染色質序列而和基因編碼序列中的突變密度。 在第二項研究中,西班牙研究團隊研究了癌症基因組圖譜(Cancer Genome Atlas)項目中的大約36種皮膚癌樣品。
  • 【盤點】非編碼RNA與癌症關聯性研究進展
    隨著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尤其是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大量應用,科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非蛋白編碼的轉錄單元(即非編碼RNA,ncRNAs),長非編碼RNA在許多重要的生物進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lncRNA能調節多種細胞中的基因表達,癌細胞中lncRNAs的改變也被發現與腫瘤形成、發展和轉移密切相關,近期的研究還發現,非編碼RNA
  • 多吃有機食物真能降低癌症風險?
    ,而這些也都是影響人群患癌風險的已知因素;研究者指出,這項研究首次分析了攝入有機食物和個體患癌風險之間的關聯,在有機食物被作為有效抵禦人群患癌的預防性策略之前,研究人員還需要進行其它研究來證實本文的研究結果。
  • 肥胖顯著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
    最近IARC發布他們針對癌症和體重研究的最新結果,發現在歐美和中亞地區的女性當中,肥胖造成的癌症佔了癌症總數的9%!只要有超重,就是有致癌風險!而且致癌風險和體重超標程度是成正比的。當前,受肥胖影響最大的是子宮癌,BMI超標,最高可以產生7.1(6.3~8.1)倍的患癌風險!要知道大量飲酒引起的最高發的癌症口腔癌、鼻咽癌也不過是高於正常值5倍左右的風險。
  • 科學家發現第二種秘密的DNA編碼
    DNA指導細胞進行蛋白質構造的作用已被人們所熟知,而最近科學家們發現了DNA的第二種編碼,顯示人體使用的遺傳密碼存在著不止一種的解讀方式。  研究人員透露,這項發布在《科學雜誌》上的發現對於醫學專家們使用病人的基因組來解析和診斷疾病的方式將具有潛在的影響。
  • 研究發現:多喝咖啡,或可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風險
    在全世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是男性群體中第二大常見的癌症(僅次於皮膚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4 年統計報導,前列腺癌是男性與癌症相關的第五大死因。
  • 創傷後應激紊亂與癌症並無顯著關聯
    ( PTSD)是否是癌症風險因子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究,結果與之前大量研究一致,PTSD與癌症之間不存在關聯性。 這項研究與其他基於人群的調查研究結果一致,應激性事件與癌症發生無關聯性,但這項研究除了對之前研究進行了驗證,還利用大量人群樣本進行了分層分析,證明即使是對於一些特殊人群來說,應激事件的發生與癌症也無明顯關聯性。
  • 看血型就能預測癌症?真不是玩笑,這兩種血型患癌風險就是高!
    只要知道你的ABO血型,就能預測患癌風險。看到這裡,你可能覺得這是江湖郎中在佔卜看相,然而非也!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有研究人員注意到ABO血型與癌症可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挪威學者通過研究共3053例癌症(唇癌、舌癌、食道癌、胃癌和乳腺癌)患者,結果提示ABO血型與癌症之間並不存在明顯關聯。1964年,這一研究結果被發表於國際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中。然而,這一陰性結果並未澆滅研究者繼續探索兩者之間關係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