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加州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發現體內遺傳編碼序列中某個特殊位點攜帶了一個「G」,而不是「A」的人群,比正常人群患有某種類型腦癌的機率,高出大約6倍。
這項研究是由遺傳學家Margaret Wrensch,John Wiencke教授等人完成,公布在8月26日Nature Genetics雜誌上,這將能幫助研究人員確定某種亞型神經膠質瘤的患病風險,這種疾病每年在美國診斷出的23000例腦癌症病例中佔據約4600人。
基於這個發現,科學家們已經開始考慮進行有關臨床測試,只通過血液檢查,就能告訴腦掃描異常的患者,他們患有什麼樣的腫瘤。
研究人員還需要了解這種特殊的DNA變化是如何引發腫瘤的,Wrensch說,因為「這是發現的第一例,DNA非編碼區域的改變與患癌風險緊密關聯。」
幾年前,當研究人員開始捕捉可能與膠質瘤發展相關聯的基因組區域的時候,他們發現8號染色體中具有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的一個區域,與腦癌相關,之後Wrensch等人利用先進的基因組技術,搜尋導致腦癌形成的SNP。
他們發現了七個候選基因,其中有一個稱為rs55705857,這個基因之於膠質瘤,正如BRCA1之於乳腺癌。
有趣的是, 這一地區僅通過最費力的方法:新一代測序方法才能被發現,這說明實驗和數學的快捷方式可能會錯過這樣罕見的,高潛力的基因突變,作者說。
Wrensch等人發現帶有一種SNP——「G」,或者稱鳥嘌呤的患者神經膠質瘤發展緩慢,而帶有更常見的「A」腺嘌呤多態性的患者則相反。
「了解這種變異如何使患者腫瘤發展緩慢(還是致命的),非常重要」,Wrensch說。「這最終也許能發現扭轉這些腫瘤的進程,或阻止腫瘤形成的方法。」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比較了這一基因變異在哺乳動物進化中的整個序列,發現 這一基因很保守,最早可以追溯到鴨嘴獸。研究人員還通過計算機建模,指出該區域也許編碼一段小分子RNA,一種能調控細胞內遺傳信息活性的核苷酸。
這一模型發現SNP位於小分子RNA的功能區域,這表明從「A」到「G」的遺傳變化帶來了嚴重後果。該研究小組正在分析這種小分子RNA確實存在,其功能可能是什麼。
「變化後的小分子RNA可能靶向抑癌基因,可能激致癌基因,也有可能會參與調節基因組的穩定性,或者是這些都有,」 John Wiencke說。 「現今基因組時代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找到所有這些新的基因突變的功能。」(來源:生物通 張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