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老師的無奈與心酸:培養學生耽誤科研時間,無法快速評職稱

2020-12-13 教育向前衝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對於大學老師而言,教學與科研亦存在類似的矛盾。把精力放在教學上,那科研的時間就會減少,耽誤職稱評級。

一名畢業兩年有餘的博士老師在論壇上表達了如下無奈心酸。

不知不覺博士已經畢業兩年了,回想這兩年,帶大四畢業設計、大三生產實習、大一認識實習、大三的專業課,為了滿足工作量(學校的要求是300課時)的要求,這學期還帶了三本的畢業設計,忙得不亦樂乎,也寫了幾篇文章,但是投稿過程不太順利。

感覺天天忙,也沒閒著,但是成果沒有,距離自己想的還有很大差距,與一起入職的老師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心裡心煩意亂,從教學、科研、家庭幾個方面談點感悟。

教學:剛進來的前一年是免考核的,相對比較輕鬆,學院有助課的要求,就跟經驗豐富的老師助課一年,中間了解了試卷評定,如何備課等各種流程,為後續自己上課確實有幫助。

可是好景不長,後面畢竟是要自己代課的,這學期帶了一門16學時的課,每次上課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備課,因為是專業主幹課,給學生布置了很多作業,批改作業花了不少時間,科研任務也因此耽誤了,而且畢業學期還有畢業設計、畢業實習、生產實習、認識實習、學生的結構設計大賽等各種任務,每項任務都是零散的,也花了不少時間學習,然後再傳授給學生,就這樣一學期過去了,這學期中了一個校級的教改項目,雖然錢不多,但是需要寫報告,寫教改論文。

科研:用讀博期間的成果又整理了部分內容, 現在也有一些論文了,基本上每年會有兩篇EI以上的論文,對申請基金差不多夠了,但是去年基金評審的結果是專家認為我沒有研究基礎,暫緩資助,主要原因在於去年沒經驗,寫完基金又操起老本行,寫了幾篇EI論文了,沒再關注基金本子方向的研究內容,最後評審結果出來是這樣,今年才格外注意。

今年打算做點預實驗,然後進行部分理論分析方面的研究。預實驗的開展有兩個想法:在本校做,但是自己是外來戶,實驗室能不能用還得自己去溝通,試驗的各種小設備都需要自己購置,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到母校找導師做,導師目前也在開展我目前研究方向的試驗,也有充足的經費,還有師弟幫忙,缺點是有點遠,還需要這邊帶部分材料過去,只能暑假過去做。

職稱評定:學校的職稱評定需要青年基金、論文、出國經歷、專利或專著。目前只有論文達到要求了,出國還需要語言成績,但是一直也沒有時間去考,主要是聽力確實不行。專利也申請了好幾個,但是周期比較長,到現在也沒有任何結果。

最不可控的是青年基金,第一年因為換了一個方向沒有認真準備,導致沒得到資助,今年閱讀了大量文獻,而且之前中的論文也陸續見刊了,就我自己的感覺而言,中的概率比去年大,但是最終結果如何,也不得而知。 不管今年能不能中,都要準備一些預實驗,做些預研究,為下一年做準備啦,再不中就怪自己命不好。

現在糾結的問題在於:要不要讀在職博後,這邊很多年輕老師都跟發瘋似地讀在職博後,好處是能夠代替出國經歷,提前評副教授,而且還能申請8萬的博後基金。但是還需要額外完成論文或者結題,主要是目前自己沒有青年基金,不知道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

要不要繼續認真給學生上課,帶學生參加各種比賽,為學院做貢獻?現在學院老師的境況是你認真上課了,帶學生參加比賽,幫助培養學生了,科研時間少了,論文少了,進不了帳,沒錢,職稱評不上。而糊弄著上課的人,基本不管學院教學事情的老師,職稱上的很快,年終績效發的也多。

高校的工資本來就比較低,現在也面臨養老壓力,職稱評不上,要做的事情很多,沒有出國經歷,沒青年基金,現在選的方向沒有科研基礎。

目前高校的現狀,競爭很激烈,青年老師要在論文,基金上下功夫,目標副教授,才能在高校站住腳,否則很容易被「淘汰」。

相關焦點

  • 「高校職稱改革指導意見」來了!評職稱不再折騰了?
    現在很多高校分類時確實分成了教學型和科研型,但分晉升指標時,如果副高30個指標,一般教學型和實驗系列就給1個意思一下,其他全部是科研型。這樣既不違反分類評價的原則,又達到了學校逼迫青年老師出成果的目的,還成功阻擋了原來中老年那幫「沒什麼用」的人。這樣學校還是可以讓老實人無奈去讓課,繼續大招從馬出政績。
  • 終於在臨退休前評上了中級職稱,可喜可賀?老師們的心酸和無奈
    昨天看到有位網友發布消息說,學校有位老師終於在臨退休前評上了中級職稱但細細想想,這四個字還真是包含了中小學教師們幾多的心酸和無奈!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雖然受到廣大教師的吐槽和抱怨,但它自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只要它存在,它就是老師們必須要追求的目標,因為這不僅僅是專業技術等級之分,更是身份和待遇之別。
  • 那些花幾萬發C刊的人為了評職稱,映照油膩大學老師學術生活現實
    那些花幾萬元發論文的大學老師,果然是為了評職稱。那些花幾萬發C刊的人,果然是為了評職稱!》。這篇推文引起了一些討論,很多人把板子打到「非升即走」的學術制度上。誠然,「非升即走」造成了學術生產的「快餐化」,讓青年學者無法「十年磨一劍」並「慢工出細活」。
  • 職稱怎麼「評」出好老師
    一線教師的科研不需要一定通過期刊來體現,要求在國家期刊、省級期刊發表,這種評審辦法應該借這次職稱評審改革的東風徹底拋棄。中小學職稱評審不要再僅僅評論文。教學效果的評價也要注意導向,要重視增值性評價,增值性評價就是看學生的進步率,而不是和其他學校、其他老師比分數,比升學率。應該看這個學生、這個班級在這個教師手裡有多大進步。
  • 大學導師指導學生創新,直接獲評教授!職稱評審新政策?
    從2018年開始,為激發教學科研人員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南通大學對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進行「校本」的探索和創新,提出在教書育人一線的教師,如開發了國家級在線開放課程、精品課程等高水平的教學資源,或指導學生在高水平創新創業競賽中獲得高層次獎項,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都可以通過認定評審渠道申報高級職稱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此前中國高學歷人才比較稀缺,博士或碩士進入高校就可以成為講師,再隨著年限、資歷的提高,一步步晉升評為副教授,教授。甚至有碩士學歷的老師,是先取得了教授的職稱,再去讀博。還有從海外回來的博士,直接就可以入職高校,成為副教授。
  • 博士、青椒紛紛退出科研,多少人正在淪為「學術臨時工」
    *來源:青塔(ID:cingta-com)考研、讀博、進高校,投入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博取科研的入場券,卻在扣響科研的大門後就快速退出了科研圈子,越來越多的「學術臨時工」出現,令人扼腕。2017年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讀博時有80%的學生對學術界的職業發展感興趣,而到畢業前夕,對學術界完全失去興趣的學生達到了三分之一。讀博苦,讀博累,絕大多數人都是懷抱著崇高的學術理想,才得以拿下我國的最高學歷,卻因為種種原因半途退場。不僅造成了學術資源上的浪費,對個人來說同樣損失巨大,前期投入的巨大時間、精力成本都成了夢幻泡影。
  • 不良傾向傷教學科研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以往評職稱,往往只看重發了幾篇論文、出版了幾部專著、拿到幾個課題等量化指標。」多名高校教師告訴記者,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在職稱評定考察中被「邊緣化」。這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並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多名在校大學生抱怨,部分職稱高、頭銜亮的科研明星,上課時或照本宣科或匆匆忙忙,「感覺自己對老師來說很多餘。」——傷科研。
  • 農村專有職稱讓教師不再被評職稱所困,城裡學校何時能推行?
    擁有穩定收入的同時,又能夠與一群年輕的學生每日打交道,工作環境好,還可以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幫助他人。最重要的是假期時間多,有寒暑假接近三個月的假期,這是其他任何行都比不了的優勢。醫生,老師,公務員這三個職業一直都是家長心目中首選的職業,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於這三個職業的穩定性。
  • 職稱晉升加速門,中泰聯合培養全日制博士項目開始招生了
    點擊藍字關注我吧2019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推出《關於深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讓許多教師的晉升途徑變得更加明了、清晰。一個教師的成長就是從初級到高級的過程,同時隨著職稱等級的晉升,老師可以享受越來越高的工資待遇。
  • 不良傾向傷教學傷科研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以往評職稱,往往只看重發了幾篇論文、出版了幾部專著、拿到幾個課題等量化指標。」多名高校教師告訴記者,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在職稱評定考察中被「邊緣化」。這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並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多名在校大學生抱怨,部分職稱高、頭銜亮的科研明星,上課時或照本宣科或匆匆忙忙,「感覺自己對老師來說很多餘。」 --傷科研。
  • 不良傾向傷教學傷科研 高校教師職稱如何評更科學?
    「以往評職稱,往往只看重發了幾篇論文、出版了幾部專著、拿到幾個課題等量化指標。」多名高校教師告訴記者,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在職稱評定考察中被「邊緣化」。這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並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多名在校大學生抱怨,部分職稱高、頭銜亮的科研明星,上課時或照本宣科或匆匆忙忙,「感覺自己對老師來說很多餘。」——傷科研。
  • 龔德才老師31年只講課不評職稱獲稱讚,中小學教師怒懟:我們做不到!
    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56歲的講師龔德才因為一則標題為「他做講師31年不評職稱:課上好就行」的短視頻在網上走紅。龔德才31年「專注教學,不評職稱」的經歷被大量轉發,隨即引發網友討論,「大學老師到底是課講得好重要,還是科研搞得好更重要?」而龔德才本人回應說,看到那麼多學生肯定自己的教學,「做30多年老師很值得。」
  • 學生選課,老師評職稱都可以在線辦理
    浙江工商大學新聞系的大三學生馬媛媛在寢室裡敲敲手機辦完了財務報銷和選課,忍不住為學校點了個贊。馬媛媛的感慨,也是不少師生的共同心聲。這背後,是浙江工商大學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積極問計於民、解決師生關注的關鍵小事、持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果,切實將師生從「各種表、到處找、反覆跑」中解脫出來,把精力都集中到加速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上來。
  • 博士畢業月薪5000?揭秘中國大學老師現狀
    而在大學裡老師們即使拿不到科研項目,最多就是評職稱晚一點,只要教學上課不耽誤工作還是很穩定的,那現在怎麼進入大學當老師呢?10多年前我碩士畢業都可以留校工作,如今想要成為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大學老師你至少需要一個博士學位。畢竟一些大學連輔導員的崗位都只招博士了。當前博士畢業直接進入一線城市或者排名前100的高校很難。
  • 觀點||教授搞科研,青年教師排課多,科研和教學誰重要?
    我的這個朋友,和其他大多數老師一樣,從留校起,就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科研上,教學就馬馬虎虎過去。然後一路評職稱,最後在不到40歲的年齡,評上了教授。應該說,功成名就了。這個時候他如果花時間做一些企業橫向項目,很容易年入百萬。但當他開始招收碩士的時候就發現,儘管是雙一流學科,培養的本科生水平也不怎麼樣,專業基礎不紮實,進實驗室之後,還需要大量補課。
  • 教師主持參與科研課題研究對評職稱有作用嗎?
    本網8月26日訊 很多單位評職稱要求的條件比較高,會對評職者上報的材料有這樣或那樣的評審考核。單位對職工評定高級職稱,需要參選者滿足一些條件,每個條件都相當於是一個加分項,分數達標了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職稱晉升。
  • 民辦高校教師評職稱被指遭區別對待
    記者調查了解到,民辦高校教師評職稱通道不順暢,進入和流出機制層層受阻,多數學校的招生宣傳冊上只好由外聘專家唱起了主角。民辦高校教師評職稱被區別對待「職業院校評職稱難,民辦高校就更難了。」昆明一所民辦高校教務處劉老師的感覺是,「一般上報10個人,通過的只有兩三個」。
  • 評上職稱就賦閒?部分中小學教師評上職稱後就轉崗
    來源:半月談在中小學,評上高級職稱後,有人很快改教副科或轉到管理崗位;在高校,評上教授後,有人10年不寫一篇文章……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在部分學校、科研院所,不少人為了評職稱拼盡全力,一旦評上,受種種因素影響,出現種種懈怠情況
  • 教師評職稱,這麼難、這麼痛?!
    「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落評更灰心!」——說的就是教師職稱評定!不久前,網友總結了教師「十大痛」,其中「職稱評定」高居榜首。 職稱評定本該是促進教師工作的一種舉措,應讓教師感到幸福和快樂,為什麼如今讓不少教師感到糾結和無奈?職稱評定到底有多難?有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