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新村拓寬後的通道。(何峰 攝)
前天上午,久違的陽光衝破厚厚的雲層傾瀉而下,給連日陰雨之後的人們帶來暖意。
工人們抓住晴好天氣的有利時機,在鎮海招寶山街道海港社區建築新村的改造工地上幹得熱火朝天。雖然小區因堆著建築材料而略顯凌亂,但寬敞的主幹道、嶄新的外立面,已勾勒出這個老小區的新面貌。
「感謝社區,感謝港務新村的家人。這個冬天,一定是小區居民過得最踏實的冬天。」站在主幹道通往11幢和12幢的拐角處,建築新村業委會副主任陳惠根神情激動。
建築新村始建於40年前,進出11幢和12幢的通道只有2.25米寬,這成為住戶的「心病」。
「兩棟樓裡住著60多戶居民,大部分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20多年來,他們一直擔心萬一有需要時,消防車或救護車進不來怎麼辦?」陳惠根說,幾年前的一場小火災,加劇了居民的焦慮。
辦法不是沒有。一牆之隔,是港務新村的小花園。建築新村的居民年年呼籲將道路往港務新村拓一點,但當時兩個小區屬於不同的企業,居民的想法也難以統一,雖多方做工作,但一直無果。
事情在去年有了轉機。2019年,建築新村移交海港社區管理,小區首屆業委會成立後,向社區提出了拓寬道路的事。
「港務新村也在海港社區,兩個小區是一家人。家人治家,有事商量著來。」社區黨總支書記沈東紅將拓寬「咽喉路」列為社區的頭等大事。今年港務新村業委會換屆選舉後,她馬上找到業委會主任董福章,並邀請業委會成員到現場查看。
家人治家,有事商量辦,爭取最大公約數。
當天晚上,港務新村業委會召開臨時會議。「建築新村和港務新村的居民,都是建設寧波的老夥計、親兄弟。我們讓一讓,讓出的是家人的『生命通道』……」董福章的開場白還沒說完,其餘10名成員已投下贊成票。
光有業委會成員同意還不行,這事還需小區居民的認可。社區組織港務新村居民代表到現場「感同身受」,面對「這塊地可以多建幾個車位」等聲音,業委會、居民自治互助站和社會組織服務站成員利用各種機會做好解釋工作。充分討論、充分溝通,兩個多月後,終於獲得了港務新村居民的理解,經過15天的公示,「借道」塵埃落定。
遷建3.75米後,路寬6米,大型車輛進出無阻。「路寬了,心裡就踏實了,晚上睡覺也安穩了。」走過的建築新村居民說。
家人治家,有事一起做,打造美好新家園。
「海港社區裡的小區都是老小區,除了各小區的業委會,還有17個社會組織團隊,共建共享家園。」沈東紅說。
針對垃圾房周邊綠地總被破壞、閒置角落成衛生死角的現狀,社區居家園藝協會、居民自治互助站成員從去年開始將廢舊自行車、輪胎與瓶罐等,經過噴漆、造型,製成微景觀。
居民原先避之不及的「舊傷疤」,如今成為經常光顧的「新景點」。「小區裡的公共花箱、小景觀綠化養護也由志願者義務承擔,他們把家園打扮得漂漂亮亮,大夥樂在其中。」社區居家園藝協會負責人賴德祥說。
志願者陳緒民從去年4月起將小區垃圾分類當成自己的事。「最初騎著電動自行車帶上小喇叭宣傳,然後是堅持不懈的桶邊督導,到現在的入戶指導,陳緒民為社區的垃圾分類工作經常忙到晚上10點多。」沈東紅說,在他的帶領下,57名志願者堅持垃圾分類桶邊督導。「我們的港務新村成為省級生活垃圾分類高標準示範小區,我感到很自豪。」陳緒民說。
家人治家,匯聚了民智,集聚了民力,凝聚了民心,畫出最大同心圓。
人人都是主人。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下,居民成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如今,海港社區形成了「社區需要幫忙,只要說一聲,志願者團隊就會安排好人手」的良好氛圍。
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基層治理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會通過的《建議》指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在「家人治家」中找到幸福的海港社區,將繼續以黨建引領居民參與基層治理,推動老小區微治理不斷「開花結果」。「我們將通過『聚心、聚力、聚智』,發揮居民自治優勢,營造『合作、和美、和諧』的家園,讓居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沈東紅說。
記者何峰
鎮海區委報導組倪寅初
通訊員羅夢圓
【來源:中國寧波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