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教學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那麼,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開展對話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呢?根據教學實踐,我們可以抓好以下五個教學環節噢~
一、熱身環節
(即唱歌熱身、溫故知新部分)
熱身環節是一堂課的序幕,是教師進行英語教學的第一步。此環節有助於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營造一種學習的氛圍,且通過對舊知的複習和鞏固,降低新知的難度,為新的學習內容作好鋪墊。讓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從舊知過渡到新知。
1、唱歌熱身。
目的是在課前播放歌曲,營造英語學習的氛圍,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儘量給歌曲配上相應的簡易動作,師生同唱同做,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歌曲歌謠還可放在課中作為放鬆活動,或放在課尾作為複習、鞏固的環節。
2、TPR熱身。
這種聽聽做做活動學生最喜歡,能激活學生大腦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習的情感,學生在聽做活動中自然地複習了舊知。如:I say, you do. When I say a word, you do the action. When I do anaction, you say the word. 比如有的教師複習身體狀況的詞組:have atoothache, have a headache, have a cold等,運用此種形式熱身,效果很好。
3、Freetalk熱身。
課前教師開展幾分鐘的自由會話,正是一個英語口語訓練機會,在每日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不知不覺對舊知進行了複習、強化和鞏固,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熱身內容同時也要考慮本節課的目標,為重點、難點句型做好鋪墊。
4、遊戲熱身。
遊戲中的學生是自由放鬆的,遊戲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表現欲,同時又達到了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習英語的目的。
二、呈現環節
(即情景引入-新知呈現部分)
1.情境導入。
針對對話中出現的新語言點,通過創設情境,先讓學生理解新語言點的含義。
2.整體感知。
每篇對話都是一個小的語篇,有相對完整的情節和真實交際的情景,教學時要讓學生從內容上整體理解和把握,用話題這一主線將對話中的語言知識串連起來。
3. 句型操練。
在整體感知對話內容的基礎上,提煉出本課重點句型,進行操練。
首先,應該是機械模仿,重點是模仿重複對話中的重點句,教師給學生示範領讀,學生跟讀,這種模仿應該是大量的和多次重複的,可採用多種方法和形式,如連鎖操練、個人說、開火車說、小組說、半班說、行與行之間、男女生之間分角色對話,通過這樣的操練,使學生對重點句子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既要能把語音語調讀準讀熟,又要把句型結構記熟。
然後,在機械操練的基礎上,學生獨立運用語言材料進行有意義的交際活動。
(1)替換練習
在學生熟練掌握句型後,稍微變化一下情景,讓學生進行模仿性的練習。
(2)小組討論
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訓練後,提供一個話題,然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同桌之間進行pair work,或四人小組進行group work,最後交流討論的結果。
(3)編唱歌曲或chant鞏固。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知的曲調,把重點句型編成歌曲,讓學生在歡快的節奏中鞏固重點語言。
三、鞏固環節
(即趣味操練、運用拓展部分)
在學生感知、理解重點句型的基礎上,接下來就到了對對話整體進行操練的階段,這一階段是學生學習和掌握語言的關鍵,它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在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1、聽音正音讓學生跟著教學課件讀對話,這樣可以糾正學生的發音,在英語教學中,聽音這一環節也很重要,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地道純正的英語。
2、放聲朗讀
通過自讀、同桌對讀、男女生對讀、齊讀等一系列的朗讀,是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形成正確的語言語調。
3、小組合作
讓學生在小組內或者同桌之間合作交流,分角色讀對話。
4、表演展示
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對話。角色表演是指將學生融入一定的情景中,賦予他們特定的角色,讓他們在角色的扮演和體驗中,學會運用所學的語言。
操練中的課堂評價要跟上。其實評價貫穿於課堂的始終。操練時體現的更為充分,鼓勵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友好的點頭、豐富簡潔的語言都可以激勵學生的情感。
四、拓展運用
有的老師在設計課時,一般到鞏固操練這一環節學生能表演書本對話時,便認為完成了教學任務,其實不然,對話的拓展運用更是對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對話知識運用的一種反映,是對話知識運用的提煉和升華。學習語言的目的在於應用、交際,而不是單純為了學語言而學語言。在本環節中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拓展語言,通過一定的語言情景充分利用所學語言,進行大量的交際運用,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1.表演型任務
新課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給了我們一個範例,根據教材中的對話示例,創設適當的新語境,設計一些更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交際活動,讓學生跳出課本的局限,根據自身情況創編對話內容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2.調查型任務
在完成這樣的任務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就老師提出的某一調查題目相互詢問,並記錄調查結果。這種任務可調動大部分學生動起來,他們同時可以是詢問者和被詢問者。在這樣的活動中,為了完成調查內容,學生會不斷地有目的地重複所學語言,在重複中使所學語言得到鞏固和完善。這樣,學生們運用所學語言與同學交流信息,交換意見,聽和說的技能都得到了發展,同時還與同學溝通了感情,學會了人際交往,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有助於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
3.採訪型的任務活動
這一類型的任務活動就是讓學生通過完成採訪任務,匯報採訪結果等形式,培養他們的英語交際能力。通過這樣的採訪活動,可以激發學生交流的願望,增加學生交流語言運用語言的機會。
4.真實活動型任務
教師在設計此類任務時,首先要注意目的明確,情景自然真實;其次,可以用道具幫助創設情景;第三,活動中教師對學生角色的分配、任務的安排要清楚具體,使他們在活動中各司其職,以保證活動順利有效的進行;最後,這類任務完成之後一般應該有一目的性比較強的反饋步驟。
5.制定計劃型任務
與調查型任務正好相反,制定計劃型任務是由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定的信息或提出某些要求,讓學生據此開展小組活動,制定出有自己鮮明個性特點的計劃。由於這種活動一般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所以學生在活動中除了運用所學語言之外,還增進了彼此間的合作。
五、檢測與作業
每節課結束前要做簡潔的總結歸納,以鞏固當堂課所學內容,檢測本堂課的學習效果。
課堂的終點在哪裡?如果有,我想應該在生活中。因此,我們應該以課本為延伸,給學生布置這樣的家庭作業:教師應多布置一些創編對話、說說做做、調查、特色作業(如單詞卡片、英語小報)等形式多樣的作業。這樣做,讓作業成為了學生的樂趣,將知識的鞏固、興趣的激發和創造力的培養融為一體,避免了傳統作業的弊端。
以上是我幾年來,在小學英語教學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實踐證明:在教學工作中,認真抓好這「五個環節」,就能夠有效開展對話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
(來源:明師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