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jerry_318 · Unsplash
近日,我們收到了不少「50」「60」後祖輩,對「80」「90」後父母的抱怨。
對於子女的育兒法,他們並不贊同。
比如報國際學校,祖輩普遍認為,上外教課、讀雙語班是「搞那麼多名堂」,「沒啥大用,虛頭巴腦的,還特費錢」
於是,我們找到一位廣州媽媽麗莎聊了聊。
「80」後的她,認為孩子在5歲前,需要儘快融入英文環境。
但她同時明確表示,給4歲半的兒子報雙語班,上英文網課,並不是在「拔苗助長」
——以下是麗莎的口述——
今年「疫情」期間,我第一次感到了焦慮。
兒子今年4歲半,屬猴。
2020年,我在家和他待了7個月時間。
我倆每天大眼瞪小眼,學校複課之前,也只有我能督促一下他的學習了。
這時,我有點慌張了。
待在家裡,我經常想的是:
別人家的孩子又在學什麼?比咱家孩子多掌握了哪些課程?
這種焦慮,這種壓力是沒人施加給我的,兒子他爸也沒給我壓力,純粹是我胡思亂想的。
再想到之後上了大班,兒子會不會跟不上?
再往後,上小學還要面試呢。
所以,我就給他報了個網課,在線學英語。
起初,小夥子在App上跟著讀單詞,還挺來勁的,但慢慢他就沒什麼興趣了,因為很多單詞要求他重複跟讀,還必須不停地鞏固練習,感到沒什麼趣味之後,他也不太願意做。
智能電視中各種學前英語啟蒙課程。Photo|WDF
一開始,我還能心平氣和地引導他,後來我也惱了:
怎麼別人小朋友都能學,就你不願學?不行,你必須得學。
這時,焦慮就開始了。
因為學英語的事,我狠狠批評過他一次,但後來我靜下心一想,發現我不能這樣,給他營造一個這麼緊張的學習氛圍,我怕他以後對英文不感興趣,畢竟學英語,興趣是最重要的。
我和兒子班上的3個同學的媽媽,建了一個小型微信群,平時沒事大家會聊聊「育兒經」
我發現啊,「疫情」期間,身邊所有家長給孩子報的在線課程裡,排第一的都是英語。
為什麼所有人都重視英語?
其他人我不了解,至少我深有體會。
兒子現在讀的英語實驗學校,都設有外教課,每次下課去接他,我都特想跟人家老外聊聊,問問兒子在課堂上的表現,有沒有什麼進步之類的。
很多話到了嘴邊,但你很難用英語表達出來。
老師誇孩子學得很棒時,我想回應他一下,感謝一下,這種簡單的表達,有時都會顯得力不從心,說真的啊,那種感覺就是,覺得自己很丟人,甚至「有點Low」
據2017年國家外國專家局統計,中國約有40萬外國教育從業者。國家外國專家局規定,能合法在中國教英語的外國人,必須來自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並在外教工作籤證上註明這點。Photo|Pixabay
我是舞蹈老師,學校有時候會請一些藝術方面的國際專家,過來做一些培訓和演講,這時,不懂英文的老師就完全溝通不了。
記得很早以前,我去香港參加國際舞蹈節時就發現,能和外教溝通的,多數都是香港人,你看那些不張嘴,不吭聲的,大概率都是大陸來的。
怎麼說呢,我覺得英語就像一項基本技能吧,和遊泳、開車一樣。
而語言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裡我可以舉個身邊的例子。
我有一對好朋友,他倆是夫妻,女兒和我家兒子同月出生。
我給兒子報的是雙語幼兒園,有外教上課,他倆沒有給女兒報雙語學校。
我們經常在一起聊天,聊著聊著,會發現彼此的距離感在不斷拉大,為什麼呢?
因為我會和他們分享兒子在學校的活動、課程、演出這些東西,他們聽完後,往往都是「一臉懵逼」——沒有雙語的環境,恐怕接觸的東西就沒那麼多樣化。
後來,這對聽完我聊兒子,每次都接不上話的夫婦,打定主意,終於決定把孩子送去雙語班。
種類繁多的3—6歲兒童英語原版引進教材。Photo|dangdang
我的感覺是什麼呢?
一個小孩,從形象到性格,這是遺傳基因的,唯一有可能通過環境改變的,就是他的語言能力。
我過去上學,班上英語成績差的同學多了去了,但那些後來去了美國、英國留學甚至定居的同學,他們後來的英文能力,絕對比那些留在國內的、英語成績曾經更好的學生更強,這就是語言環境的重要性。
我想,如果你把一個孩子從小就丟到印度去,那他的印度語也一定非常棒。
所以現在想想,時代也是在向前進的,我是「80後」,我們那個年代,小學很少有英文課的,對不對?
現在呢?如果你小學才開始學英語的話,那真就太晚了。
也有人會說,我給孩子報雙語班,其實是在「拔苗助長」,覺得我非要讓兒子那麼早學習英語,是因為不想讓他「輸在起跑線」
我覺得我可以就此回應一下:
這不是「拔苗助長」,也不是不想「輸在起跑線」,我只是想讓他在吸收知識最強的年齡段,享受到最好的環境,和最廣的資源。
我其實真不要求他英文一定要考多少分。
我要的是:
他以後的英語水平,至少能聽得懂,說得清。
泰國邦盛,兒童英語夏令營。Photo|Michael Sarver
採訪 / 撰稿 / 編輯
馬舍博
圖片編輯
偕越
視覺 / 排版
巢知風
「知形」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