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孩子念書帶來的負面影響,許多研究和各路專家都已經說過。許多父母因此自我告誡不要再強迫孩子念書,但一段時間後發現孩子沒有任何改變,於是感到擔心,又開始要求孩子「快去念書!」父母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態。那麼,如果是這種不強迫、孩子就永遠不念書的情況,父母究竟該怎麼辦呢?
「父母每跟孩子說一次「快去念書」,孩子的偏差值就會下降1個百分點」日本育兒教育名師石田勝紀說,這當然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這麼說是為了讓做父母的實際體會強迫會對孩子造成多麼大的影響。
實際上有很多案例都顯示,一旦父母不再要求孩子,孩子就會開始主動念書。不過,另一方面也有案例發現,有些孩子即使父母不再要求,他也不會因此變得主動念書。
孩子完全沒改變的兩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孩子過去沒有養成「 自己的事自己做 」的習慣。
因此任何事都要父母代勞,吃飯是父母準備好、收拾好,衣服也是父母折好,房間也是父母打掃。這種孩子只要不念書,父母就會像警報器一樣告訴孩子「 快去念書 」。
不僅如此,有時候甚至父母都安排好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孩子卻是一直在玩。
如果從小就教育孩子「 自己的事自己做 」,孩子對於念書這種分內的事就比較有可能會主動去做。假使沒有從小養成孩子習慣,即便父母不再要求孩子「快去念書!」,孩子也不會馬上就有所改變。
第二個原因是,孩子所處的環境除了念書以外,還有很多有趣好玩的事物。
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是特別自律的孩子,否則很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因此這時候就必須讓有趣的事物從環境中消失,或是讓這些事物的取得變得很麻煩才行。
當然,如果孩子可以自律就沒這些問題了。但首先還是必須先「改變環境」。以上是造成孩子無法改變的二個原因。了解原因之後接下來才是重點,也就是該怎麼解決。
兩個解決對策的方法
要想解決以上的問題,基本上只要依照上述提到的原因「反向操作」就行了。
不強迫孩子自己做,而是慢慢地讓孩子在不覺得被強迫的狀態下自己做。不過這其實也有一套話術。
「快點做 」、「動作快一點」,只會讓孩子產生「 被指使→去做 」的條件反射,必須儘量避免太常使用。
相反地,可以試著利用以下的說法,「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喔!」、「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這種訴諸道德倫理的說法,是個不錯的方法。因為道理正確,所以孩子無法反駁。
2 .隔絕會妨礙孩子念書的事物
就和父母不要對孩子說「快去念書」一樣,孩子「身處在可以念書的環境」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前提。
如果環境會妨礙孩子自律性地念書,例如隨手就能拿到漫畫,或有電玩可以玩的環境,只要父母不強迫孩子念書,孩子就愈不會念書。
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 除非摒除會妨礙孩子切換成念書模式的【要因】,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
開著電視沒關,或是家裡有兄弟姐妹在一旁吵鬧,都會造成孩子無法切換成念書模式。因此首先請營造一個念書的環境。
假使家裡實在沒辦法營造念書的環境,到圖書館或學校、學童保育設施(日本針對白天家裡沒照顧的孩童給予課後照顧的設施)念書也是一種方法。總之,就是遠離會妨礙念書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