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書的孩子》是導演原雅軒於2012年上映的,該片獲得最佳兒童電影獎。此片通過一個有肺心病的爺爺、一個九歲的孩子和一條膽小的狗,來揭示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現實問題。留守兒童,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諸如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教育問題等。但我今天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此片,通過電影中的故事探討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問題。
我們經常看到家長給孩子輔導家庭作業而暴跳如雷的新聞,這不僅僅是新聞,而是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的。如今的家庭作業更多的是強調父母和家長一起協作,孩子學習好,父母就能省心很多。但如果遇到不愛學習的孩子,那家長多半就要抱頭痛哭了。其實,很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認為孩子學習好不好是天生的,或者基因決定的,殊不知這只是在為自己的懶惰和不負責任找藉口而已。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可以培養的,父母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電影中孩子的父母迫於經濟壓力雙雙外出打工,留下年邁有病的爺爺和讀小學三年級的開開。跟大多數留守兒童一樣,父母不在身邊,內心都很孤獨。開開是個不愛學習的孩子,上課不認真,放學了就喜歡看電視。但在爺爺的耐心引導下,開開慢慢喜歡上了讀書,不僅把課本上的讀完了,還去圖書室借課外書讀,作文也寫得好了,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他從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到每天晚上都要讀書,甚至為了讀書放棄跟日思夜想的父母去城裡。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其實,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有個睿智的爺爺。因此,從爺爺的教育中,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影片展示的第一堂課中,開開並不是一個愛學習, 認真聽課的乖孩子。老師在閱讀課文,他卻站著歪著頭盯著外面。老師發現後就點名讓他回答問題:「越王勾踐為什麼每天晚上都要吃苦」?他一臉茫然,同學們小聲地提醒他「苦膽是苦的」、「苦膽是甜的」,但他並沒有聽同學的,想了想說:「苦膽,既不苦,也不甜,是香的」。老師聽了之後,沒有責怪、也沒有批評, 而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到了晚上,開開想看電視卻因為沒有交錢而看不了,他很無奈甚至有點生氣,砸著遙控器讓爺爺快點交電視費。爺爺安慰道:「老師說了看電視影響學習「。但他卻說:」你只想吃藥不想交電視費「。最後生氣的跑到隔壁燕子家去看電視。跟燕子搶了半天遙控器卻沒有看成電視,他只好默默回來了。爺爺看他無聊,就問他白天上了什麼課,給爺爺念念,調動他的情緒。他高興的說中啊,念了起來。
第二天晚上,電視仍然看不了,他無奈的看了眼爺爺,又跑到隔壁家去看電視。但剛到燕子家門口,他的腳步卻停止了,想著昨晚跟燕子搶遙控器的情形,他潸然打道回府了。回到家甚是無聊,他撥打了爸爸的電話,卻被爺爺阻止了。他難過的垂著頭坐在床邊上。爺爺看透了他的心思,為了轉移他的情緒,就讓他念書。但他依然低著頭,不願念書。爺爺就說:「爺爺啊就喜歡聽開開念書,吐字清楚,又有情緒,像小喇叭一樣」。他還是無動於衷,爺爺就說一會爸爸就打電話來了,聽到這,他才勉為其難的拿著書照本宣科起來。
電話響了,卻不是爸爸打的,他再次陷入了的深深的失望中。爺爺讓他繼續念書,他說沒意思,不念了。為了給開開打氣,爺爺再次安慰說:「一會你爸爸打電話來,你說複習完了他該多高興啊」。開開眨巴著終於眼睛露出了笑臉,走過去拿起了書本。爺爺順勢接著說:「你爸爸不愛學習,看書就打瞌睡,所以他只能打工。但是開開愛學習啊,兩三歲時,抓著書就不放,所以開開學習好,將來一定有出息,比爸爸有出息」。開開聽的很認真,笑著翻開書,有情緒的讀了起來。從此以後,開始了每晚睡前給爺爺念書的習慣。
在爺爺的鼓勵下, 開開不僅喜歡讀書了,連作文也寫得好了。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讀了他的作文,表揚他書讀得好,進步很快,這樣發展下去一定能考上大學,甚至博士生。並讓大家為他鼓掌,鼓勵開開。受到老師的表揚後,開開高興的跟爺爺分享,他對讀書有了極大的興趣,整個人變得信心十足,開朗多了。他讀書的勁頭被徹底激起來了,主動問爺爺想聽什麼故事,他就去借書讀給爺爺聽。
面對不懂事的孩子,老師和家長要學會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很多時候,孩子不愛某個東西或事物時,只是他們還沒有發現其中的樂趣,需要家長引導做嘗試。
開開在爺爺的鼓勵下,終於拿起了書本念書。但對於一個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很多生字是不認識的,所以開開經常讀錯。他把吳王夫差念成了cha,爺爺說夫啥,應該是夫差。他卻義正言辭的說:「你小時候那錯了,你看看就是差(cha),差別的差,學習不好的叫差生,也是這個差,夫差嘛。"爺爺笑著說「好好好,夫差夫差(cha)。第二天早上,在討論煮飯要多久時,爺爺說差不多,這時開開卻打趣道:是差(chai)不多吧,夫差的差。他知道了這是一個多音字。開開還把重陽節念成了zhong,爺爺知道他讀錯了,笑著問啥節,開開依然堅定的說zhong陽節啊,並一臉疑惑的看著爺爺。爺爺卻沒有直接指出他的錯誤,而是笑著讓他繼續念,並語重心長的叮囑他:「有啥不認識的字咱要記下來,明天要問老師啊」。
當開開發現自己有不認識的字時,他就主動問爺爺,爺爺告訴他秀才念字認一半。雖然這種方法不對,但卻培養了開開辯證的思維能力和聯想能力。所以,當他把「颼颼的一連射了九枝」讀成風風,爺爺說不對時,他卻能有理有據的說:「就是風風,一射就得帶風嘛」,說的很有道理的樣子,爺爺像明白了似的點著頭說:「對,就是風風」。他又把《說嶽全傳》讀成了chuan,爺爺說應該是zhuan吧,開開同樣據理力爭地說,不對,就是傳,宣傳的傳嘛。在問爺爺吃的啥藥時,爺爺說出了晦澀難懂的氨茶鹼,開開卻用聯想思維說:「這個好記,我們班上有個同學叫安發檢。」
爺爺從來不打擊開開的學習熱情,哪怕他讀錯了,也不會直接指出錯誤,更不會強制要求他讀正確的發音。而是讓他記下來問老師,同時用另外一種思維模式讓孩子學會關聯思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開開的思考能力了。學習,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積極動腦、開拓固有的思維模式。
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當面對孩子的錯誤時,家長的態度顯得無比重要。一味的打擊和謾罵會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和厭學心理。父母作為成年人,應該換一種思維方式來指導孩子,要知道需要成長的除了孩子,還有父母自己。
開開在父母走後,一個人變得很孤獨。爺爺想緩解他內心的孤獨感,就提出讓開開給他念書,雖然一開始他並不願意,但在爺爺和老師的鼓勵下,他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變得喜歡讀書。
爺爺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是開開忠實的聆聽者,在開開念書時,為了不讓他讀得無聊,就主動參與其中。時不時地提出疑問,比如當開開讀到「唐代有個詩人叫王維,十五歲那年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時」時,爺爺問「唐代就有打工的呀?那他多大啦?」開開說「十五歲」,爺爺就感嘆到「咦,那太小了」。在這個過程中,爺爺和開開有了互動,開開讀起來就顯得不那麼無聊了,甚至變得有趣多了。
開開把課本上的念完之後,主動問爺爺想要聽什麼故事,似乎讀書這件事已經不是他一個人的事了,而是變成了和爺爺兩個人的事。爺爺不僅跟他互動,還給他講更多有趣的故事,激發他的讀書興趣,講穆桂英,楊家將,嶽飛的故事。所以,開開開始從學校圖書室借書看,一本又一本。爺爺也很配合,聽故事聽的津津有味,當開開問爺爺今天還念梁王與嶽飛比武吧,爺爺興奮的說:「好啊,今天就要開打啦」。
在爺爺的陪伴下,開開喜歡上了讀書,以前一到晚上,他就只想看電視。現在,他不僅不看電視,當爺爺提出把交爐子的錢充電視費時,開開卻一口拒絕道:「老師說了,看電視影響學習,班上某個同學整天就知道看動畫片,考試都不及格」。讀書在潛移默化中改掉了開開愛看電視的壞習慣,自發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
孩子在少年階段,最大的天性就是玩,而學習又很重要,但他們並沒有正確的自我分辨能力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如果家長能積極的引導孩子學習,並參與其中,用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呆板痛苦的家庭教育變得輕鬆有趣。我想沒有一個孩子會不愛學習,也沒有一個家長會暴跳如雷。
影片的後面,爺爺去世了,父母要把開開帶到城裡去,作為觀眾的我總算等到了好結局,一家人終於可以團聚了。但開開卻憤怒的說道:「班上一個同學去了城裡,沒有找到學校可以讀書,最終又回來了。我不去城裡,我要讀書」,提著書包就跑出去了。此時我終於明白,他不僅僅是因為爺爺的離開而難過,更難過的是去了城裡讀不了書。讀書,已經深入他的骨髓。 即使燕子告訴他以後不會再跟他搶遙控器,也會把所有玩具都給他玩。但他依然哪也不去,什麼也不玩,電視也不看,只是一個人就著冷饅頭、喝著大碗水,趴在大門的石階上寫作業。他明白:是爺爺教會了他讀書,但現在爺爺走了,沒有什麼比認真讀書更能祭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