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就是抑鬱症嗎?治好了,90%的抑鬱患者都是人才

2020-12-10 歡笑八點檔

#抑鬱症##抑鬱與失眠# #抑鬱故事#

很多人都會有失眠的症狀,有一些更嚴重,長期失眠,嚴重到影響正常的生活。失眠的時間越長,他們就越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

他們覺得抑鬱症就一定會失眠,然後就開始焦慮,甚至盲目地尋醫問藥。

真相其實不是這樣的。

失眠就是抑鬱症嗎?

我想很多人腦海裡幾乎都會同時冒出一個問題,失眠的等同於抑鬱症嗎?

詢問過很多專業的人士,他們得出的答案是這樣的。

失眠者佔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大部分,但不是所有的都是抑鬱症患者。有些人失眠只是身體內分泌失調的一種表現。

並非所有的失眠都會得抑鬱症,也不是所有的抑鬱症都會有失眠的表現。

失眠是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軀體表現特徵之一,那麼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抑鬱症狀呢?

抑鬱症有三個核心症狀,第一種症狀為心境低落。第二種是興趣降低,第三種是精力減退。而八個附加症狀為專注的能力降低,自信降低,會有自罪觀念和無價值感。

當這些症狀你基本上都有的話,那你就要特別留意了。

聰明的人更容易得抑鬱症

俗話說天才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就看你如何與抑鬱症去做鬥爭。

抑鬱患者治好了,90%以上的都是人才。

郝萬山,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博士導師,對心血管系統的難治病症和精神抑鬱症等的治療有豐富經驗,還著有《傷寒論》等書。

就連他也說過這麼一些話,他心裡很樂意幫助抑鬱症患者走出陰霾。因為抑鬱症的人,治好了,一般都是人才,都是國之棟梁。

郝萬山教授還特別指出哈佛80%以上的學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有的甚至嚴重到不能去上課。

其實越聰明的人,智商越高的人,他們越容易得抑鬱症。因為他們熱愛思考,對自已要求又特別高,屬於完美主義者。一旦別人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容易失望。久了,抑鬱症就難免找上他們。

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性格孤僻,對自已要求極其嚴苛,有著完美主義的情結。最後因抑鬱與偏執影響到正常的生活,晚年也一直深受其擾。

憑藉《老人與海》獲得1954年諾貝爾獎的海明威,內心時常經受著劇烈的苦痛與抑鬱帶來的煎熬。小說主人公桑提亞哥在海上與鯊魚搏鬥的經歷與內心活動,正是海明威當時矛盾心態的展示:「你儘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抑鬱像一張無形的網,將這位文學巨匠緊緊包裹。最後他自殺身亡。

翁美玲屬於單親家庭,所以很小的時候,經常會受人白眼。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翁美玲患上了抑鬱症,特別是從事演藝生涯後,顯得特別明顯。因此與湯鎮業分手後,內心敏感的她接受不了這樣打擊,又深受抑鬱的折磨,因此自殺身亡。

一代佳人,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可惜。

既然抑鬱能帶給人這麼多的傷害,嚴重的會影響到我們正常生活,甚至還有自殺傾向.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抑鬱症並不可怕,如何積極有效治療是關鍵

鍾南山曾說過,抑鬱症患者50%以上有自殺想法,其中有15%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

所以他建議抑鬱症的早期防治比後期治療更重要。

如果你總感到焦慮、抑鬱、內疚、自卑、孤獨、挫折、易怒、躁狂?總感到情緒低落,苦惱憂傷或者興致索然?或者你心中常盤踞著悲觀絕望,痛苦難熬,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覺?又或者你發現自己習慣逃避,你有嚴重完美主義傾向,常不滿意自己?

這個時候,你就要特別注意了。

我們現實中很多人的情況是這樣的,他們對抑鬱症認識不夠,很容易忽視它,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我國抑鬱症患者達9500萬人。每年有28萬人自殺,大部分診斷為抑鬱症,而抑鬱症的就醫率不足10%。

既然就醫率如此低,抑鬱症不治任由發展的話又如此嚴重,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當然中度及重度的抑鬱者一般都建議系統的治療,西方的醫師還會建議你再購買一本這樣的書。

輕度的抑鬱者,如果希望情況有好轉,他們更需要看看這樣的一本書。

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呢?沒錯,它的名字就叫《伯恩斯新情緒療法》。本書在治療重度抑鬱症方面,帶給患者的療效不輸於抗抑鬱藥物,且無副作用。

這是一本可用來自檢抑鬱程度並自救的指南型心理治療書,是西方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學家最常「開藥方」給抑鬱症患者的書籍。

全球暢銷愈500萬冊,超過20國文字出版,持續暢銷30年。它是大眾抗抑鬱症自我康復權威讀物,還是西方一些國家30年來最有效的非藥物療法抗抑鬱權威讀物!

作者戴維·伯恩斯是史丹福大學醫學博士,著名心理學家、世界主流認知療法最重要的發展者之一。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完成精神治療訓練,現為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臨床教授,獲獎無數。他還因此書榮獲心理學會最高獎—貝內特獎。

研究發現,500名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在1000本自助書籍中挑選最有用的書,本書榮登第1名。

這是此書的部分目錄:

3分鐘完成「伯恩斯抑鬱狀況調查表」,測定你的情緒狀況

4周左右的閱讀和練習自我康復體系,讓抑鬱不再降臨

22個簡單有效的原則、技巧,克服人生低谷

30種臨床驗證的抗抑鬱藥物使用完全指南

70%有效治癒率、3年不復發,讓抑鬱症徹底遠離

據調查4周內讀完本書的患者中,有70%的人不再符合重性抑鬱症發作的標準。這意味著他們康復了。而且,在長達3年的跟蹤調查中,證明72%的患者擺脫了重度抑鬱症,70%的患者在這3年裡沒有尋求或接受任何進一步的心理治療,也沒有服用任何藥物。

可以說,本書是目前對付抑鬱症最有效的康復書。

相關焦點

  • 抑鬱症會遺傳嗎?其實治好了,絕大部分抑鬱患者都是天才
    總有人擔心自己得了抑鬱症,會遺傳給下一代。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抑鬱症到底有沒遺傳性,它是遺傳的還是後天受刺激造成的?抑鬱症具有遺傳性嗎?諮詢過很多專業人士,他們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鬱抑症不屬於遺傳病,但是都有遺傳傾向。
  • 有抑鬱症的人,一般都是善良的人。治好了,他們就是人才
    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鬱症?抑鬱症有三個核心症狀,第一種症狀為心境低落。第二種是興趣降低,第三種是精力減退。而八個附加症狀為專注的能力降低,自信降低,會有自罪觀念和無價值感。有抑鬱症的人,治好了,一般都是人才。
  • 抑鬱症真的治不好?戶外運動可是終極良方!|失眠|抑鬱症患者|胃病|...
    抑鬱症的嚴重,比你想像要的厲害!2 | 睡眠過多或失眠有些抑鬱症患者會時常打盹,過度睡眠是他們逃離現實中消極情緒的一種方式,而這種作息紊亂會使患者總是感到疲憊;另一些患者則表現為焦躁不安、睡眠中斷甚至失眠。抑鬱引起睡眠不好,睡不好又加重抑鬱,惡性循環。
  • 抑鬱可以治好嗎?四個方面調節讓你擺脫抑鬱症
    抑鬱症可以治好嗎?可以根治嗎?答案是:可以!抑鬱症不僅是可以治好的,而且還是能完全根治的。但是抑鬱症的治療時間比較長,很多患者不是不注意就是沒有耐心,所以請不要操之過急,循序漸進的治療是可以治好抑鬱症的。
  • 有抑鬱症的人,內心其實很溫柔。治好了,他們就是人才
    ,治好了,一般都是人才。普通人基本上很少會有這種抑鬱症狀。而且他還特別指出哈佛大學80%的學生有過抑鬱症或者抑鬱的情結,有些嚴重到不能去上課。這些人才匆忙死去,實在太可惜。如果治好了,那肯定是國之棟梁。全球77億人中,抑鬱症就佔了3.5億。其中我國抑鬱症患者就有9500多萬,每年有28萬人自殺,大部分診斷為抑鬱症,抑鬱症的就醫率不足10%。
  • 有抑鬱症的人,大多都是善良的人,治好了,都是人才
    究竟什麼是抑鬱症呢?核心症狀無外乎就三點:心境低落、興趣減退、欲望減退。患上抑鬱症大多都是善良的人最近心理圈子流行一句話:得抑鬱症的都是好人!這是真的嗎?所以寧願委屈自己也不願意拒絕別人,但他們永遠不知道,一個人就算再完美也不會讓所有人喜歡,這就是他們痛苦的地方。抑鬱症都是聰明的人郝萬山教授發現有抑鬱症的人,治好了,一般都是人才。而普通人基本上很少有抑鬱的症狀。所以他一看到有抑鬱症的人,他會發自內心的想去幫助他們。
  • 抑鬱和抑鬱症是一回事嗎?
    抑鬱症是近年來發病人數上升最明顯的精神疾病之一,「抑鬱」一詞在人們言談中出現的頻度也一直居高不下,但是,人們對抑鬱症認識還存有偏差,這直接影響抑鬱症的治療效果。「心靈感冒」的恢復遠沒感冒那麼快人們以往把抑鬱症等同於精神病,強烈的病恥感導致患者有病不敢承認、不敢治、不願治,多數人談「抑鬱」色變。
  • 走進抑鬱症患者的世界,科學抗抑鬱
    有些人可能無法理解抑鬱症,覺得得抑鬱症是因為對方你心理太脆弱,不堅強,甚至覺得是作出來的。抑鬱症的家人或朋友會經常鼓勵抑鬱症患者,希望給與他們正能量,將他們帶出抑鬱的情緒。但專科醫生卻提出不一樣的觀點,認為一旦確診為抑鬱症,請不要試圖對抑鬱症患者說激勵類的話語,因為這些話語可能並不能起到正面作用,甚至可能導致抑鬱症患者壓力增大,病情惡化。
  • 抑鬱症,不是每一個抑鬱症都有原因,70%的抑鬱患者都能好轉
    患抑鬱症的病人70%以上都有自殺行為或想法,而且有三大徵兆。留意你身邊的人,不要等悲劇發生後才追悔莫及!抑鬱就像黑洞,一不留神就會把自己吸進去。這是許多抑鬱症患者的切身感受。抑鬱症就是一場「心靈感冒」,不僅會讓人心情低落,還會與身體疾病伴發,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 心理課:失眠、焦慮、抑鬱等精神類疾病患者最大的悲哀是什麼?
    小編作為一名長期失眠患者,伴隨有輕微的焦慮和抑鬱,也感受的到作為失眠、焦慮抑鬱患者的痛苦,下面是小編自己的看法(不接受反駁)。作為失眠、焦慮、抑鬱症患者,我們最大的悲哀不是我們患了這些精神類疾病,而是我們偏執狹隘的思維方式,總是拒人與千裡之外。我們渴望有人幫助,但又時常拒絕別人的幫助。
  • 全球共有4億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可怕也可治
    伍建紅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全國地市級以上醫院對抑鬱症的識別率不到20%,得到專業的救助和治療的人數僅不到10%。可以想像,有多少人在無助和絕望中獨自崩潰。記者發現,在懷化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門診接診的抑鬱患者中,青少年越來越多,尤以中學生居多。大部分都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或者反覆的自殘行為,讓人觸目驚心,也心疼不已。
  • 抑鬱症焦慮症嚴重失眠怎麼辦 產後焦慮症整夜失眠自愈
    抑鬱症焦慮症嚴重失眠怎麼辦①心氣不足症狀:多夢易驚,失眠,神疲睏倦,短氣,或喜悲善哭,精神恍惚,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法:養血益氣,寧心安神。選方:參香散加減。②心血不足症狀:心悸怔忡,心煩失眠,多夢易驚,健忘頭昏,面色不華,舌淡,脈細。治法:養血安神。選方:四物湯合茸砂丹加減。藥物: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各12g,鹿茸、硃砂各6g,炒棗仁18g。③心陰不足症狀:心悸怔忡,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咽幹舌燥,舌紅少津,脈細數。治法:養陰補心安神。
  • 家人如何幫抑鬱症患者走出抑鬱
    而抑鬱症是無形的,如果說抑鬱是一種病,它卻可以通過患者一念間轉移出來,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工作和生活。如果說抑鬱不存在吧!它確實讓患者感到很痛苦。如果沒有抑鬱過的家人,他是沒有辦法感同身受患者的絕望,無法理解患者的痛苦和煩惱的。不了解是他們之間的主要問題。面對抑鬱症患者,家人應該怎麼做,才能更快地幫患者走出抑鬱呢?首先,家人應該去了解抑鬱症的症狀。
  • 抑鬱復康者:從一個跑步治好抑鬱症的案例中,你讀到了什麼?
    馬拉松抑鬱症是完全可以治癒的。古今中外多少成功案例都證明了抑鬱症是完全可以治癒的,抑鬱症的治癒困難不在抑鬱症本身,而在於患者活力的缺失、治癒信心的喪失和「三低」問題(「低識別率」「低就診率」「低治療率」)。只要堅定信心、勇於自救、藥物治療、自我調整、改變認知、持之以恆就一定能治癒,而且改變不正確認知、糾正不正確思維模式尤其關鍵,只有治本才能提升「免疫力」遠離抑鬱。
  •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抑鬱研究所
    抑鬱症是一種個體差異性較大的疾病,每個患者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的症狀,如失眠、緊張焦慮、腸胃不適等。且確診需要專業的精神科醫生結合心理量表和生物檢測進行診斷。青少年抑鬱症常見的症狀包括煩躁、易怒、悲傷、失眠,甚至可能出現自我傷害、自殺等傾向,因為兒童青少年抑鬱的表現除了常見症狀外,更容易出現的是一種「易激惹」狀態。4.患者確診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 抑鬱症有哪些表現?抑鬱症能治好嗎?得了抑鬱症怎麼辦?
    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患上抑鬱症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抑鬱症作為精神類疾病,很多人對它都不是很了解,這對於發現病情以及控制病情是極為不利的。那抑鬱症有哪些表現?抑鬱症能治好嗎?得了抑鬱症怎麼辦?一整天都提不起勁,總是強顏歡笑,內心極度痛苦,甚至因為一些小事異常煩躁,也是抑鬱症的表現。異常敏感也是抑鬱症的表現,有些女性坐月子期間,對於丈夫晚歸非常在意,總是覺得心裡委屈,神經變得非常敏感,要當心患上了產後抑鬱症。更年期女性出現脾氣暴躁,敏感,除了與更年期症候群有關外,也是患上抑鬱症的一個表現。
  • 《小歡喜》喬英子為何失眠,青少年如何走出抑鬱?
    今天是我失眠的第五天。現在,群裡面都在發新年願望。我沒什麼願望,如果非要說一個的話,就是希望我2019年,可以睡個好覺……」「今天是我失眠的第十天,1月6日凌晨……」「1月29日,周二,凌晨,今天是南大冬令營開營的前一天,也是我失眠的第三十四天……」一部《小歡喜》,讓家庭教育、親子關係再一次成為熱議的焦點。
  • 失眠是抑鬱症的開始嗎如何判斷 面對失眠絕對不可大意
    失眠往往給人帶來巨大的危害,而有些人發現,失眠越來越嚴重後往往會帶來抑鬱的傾向。失眠是抑鬱症的開始嗎?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鬱症呢?   失眠會引發抑鬱症嗎?    嚴重的失眠有可能會引發抑鬱症,但只是可能並不是絕對,所以需要注意,但也不要整日戰戰兢兢,那樣只會加重自己的負擔。
  • 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增加 2%學生有抑鬱焦慮情緒
    近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接診了不少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其中最小的年僅8歲,大大顛覆了常人的認知。醫學專家提醒:抑鬱症不分年齡,如果超過兩周處於抑鬱狀態,可考慮為抑鬱症。  「老師也是為了孩子好,小孩為什麼這麼做?不能理解。」川川父母找到邱昌建教授。邱教授發現,川川對生活的認識都是悲觀的,上課時他覺得自己坐在那裡就像木頭一樣,聽不進去,老師講課聲、同學讀書聲都令他特別煩躁。  「細問之下,川川說,懂事以後他變得特別敏感,覺得老師、同學都嘲笑議論他。老師稍微對他要求高一點,他就覺得看不起他,朝老師發脾氣。
  • 治好抑鬱症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理科甘照宇副主任醫師抑鬱症常被人們稱為「心靈感冒」。然而,只有真正經歷過抑鬱症的人才知道,這種病並非如普通感冒那樣,「多喝水、多休息、一周能好」。抑鬱症帶給人們的精神傷害,很難精確地描述;要治癒抑鬱症,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