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在唐都醫院心血管內科介入手術室裡,醫生穿著20公斤重的鉛服在X射線的照射下進行手術,輻射監測人員用儀器在手術室內測量鉛服的安全性
他們不是醫生護士,卻要在幾十斤重的鉛衣「全副武裝」下和醫生一起進入手術室;他們不會操作動輒上百萬元的醫療儀器,卻對儀器的運行原理和安全狀況更加了解和關注;別人儘可能遠離輻射的危險,他們偏偏要站在輻射最強的地方……他們就是我省放射性汙染源的安全「衛士」——環保部門輻射站監測人員。
10月1日起《陝西省放射性汙染防治條例》即將實施,其中規定縣級以上轄區實施輻射環境質量狀況監測,並由環保部門定期向社會發布。據了解,我省目前有放射源應用單位350家,共有放射源3624枚,主要分布在工業、醫療、科研領域及農業等行業。
日前,華商報記者跟隨省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的監測人員,一同走進醫院、監測室等地,實地感受他們是如何與放射源「零距離」接觸,給放射源「把脈」的。
「吃」多少輻射全靠「劑量片」記錄
8月27日,是省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監測二室的幾名工作人員在西安唐都醫院持續工作的第八天,過去的一個多星期裡,他們每天都要帶著上百斤重的監測儀器,在醫院各檢查室、手術室之間奔波。
「大醫院帶有放射源的醫療設備很多,我們每年至少要檢查一次,確保監測儀器輻射狀況正常,每當醫院引進新設備,使用前也必須接受檢查,輻射安全達標後才能使用,這是對患者負責,更是為了保護醫護人員。」監測人員吳宗賢說。
監測人員的工作服上衣口袋都別著一個黑色的長方形塑料片,這是個叫做「個人累計劑量片」的東西,每位工作人員在監測工作中「吃」了多少劑量的輻射,劑量片都精準記錄,每季度將劑量片輸入電腦,便可計算出來每個人每季度累計「吃」了多少輻射,以判斷每個人承受的輻射是否超過國家對專業人員輻射劑量規定的標準。如果承受的輻射超標,該人員將會被調離崗位或調整工作量,並進行身體檢查和療養。和放射源有接觸的醫生,也會攜帶這個「劑量片」,它們是計算這些人工作量的幫手。
門縫牆縫電纜孔都要防止漏射線
走進醫院才發現,我們以為看不見摸不著的「輻射」其實無處不在,乳腺檢查、骨密度檢查、核磁共振、CT、造影檢查等都需要放射源的幫助,對患者而言,偶爾接受這樣的檢查,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但每天在設備前坐至少七八個小時的醫生,就必須要防止意外輻射的發生了。
按照行業要求,存放有放射源設備的檢查室必須有嚴密的阻隔射線洩漏裝置,吳宗賢告訴記者,這要求檢查室的牆壁比普通牆壁厚得多,有些輻射很強的設備,牆壁足有1米厚,且牆壁的建築材料也不是普通混凝土,還要加入鉛、矽酸等物質,來有效阻隔射線通過。
就連檢查室的大門也是不鏽鋼材料加入鉛製作而成,窗戶玻璃也加了鉛,且對門縫、窗縫的縫隙都有嚴格要求,即便如此,也不能確保射線就會完全被阻隔在監測室裡。「如果門縫、窗縫甚至連接兩個房間的電纜孔封閉不好,都有可能有射線漏出,對人造成傷害,這也是我們監測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