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不還?你可能構成詐騙罪!(重點已標紅)

2020-11-05 趣說律法

【裁判要旨】

以工程資金需求為名向他人借款,並全部用於償還欠帳和賭博,到期無法償還借款,應認定為詐騙罪。區分行為人「借款不還」的性質,應充分考慮行為人借錢時的主觀故意、有無償還能力以及對所借款項的使用情況等綜合因素。


【案情】

公訴機關: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

被告人:羅小兵。

2012年9月,羅小兵結識了李興梅。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羅小兵虛構自己在重慶做工程需要資金的事實,以高額利息為幌子,多次向李興梅口頭提出借款。李興梅先後將其管理的扶貧互助資金231.91萬元私自挪用給羅小兵。至案發前,羅小兵歸還李興梅27.6萬元,其餘204.31萬元借款全部用於償還債務和賭博。


【審理】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法院經審理後認為,羅小兵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式騙取他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依法判處羅小兵有期徒刑十一年,並處罰金50萬元。

羅小兵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認為其與李興梅之間是借貸關係,不構成犯罪。

重慶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後認為,羅小兵在其已欠下巨額外債,又無穩定收入來源的情況下,隱瞞其無力償債的財務狀況,虛構在重慶做工程差錢的事實,並以高利息為誘餌,使李興梅誤認為羅小兵有可靠的投資項目,具有償還能力,而挪用公款231.91萬元交由羅小兵使用。羅小兵在騙得資金後,除極少部分歸還被害人外,將其餘資金全部用於償債、賭博和日常開銷,未對所藉資金進行妥善的保存或合理投資,導致無法歸還。羅小兵與李興梅之間雖然名義上是借貸關係,但實質上羅小兵是在無償還能力情況下,多次以借為名,騙取他人巨額財物,應以詐騙罪定罪處罰。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

【評析】

「借錢不還」型詐騙,即借貸式詐騙,是指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借貸的形式,騙取公私財物的詐騙方式。此類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時有發生,由於犯罪人通常都是披著民間借貸的面紗實施,而且多發於親戚、朋友、熟人之間,因此與民事案件中的債權債務糾紛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必須進行嚴格審查,防止將債務糾紛作為犯罪處理,避免打擊無辜。


【為什麼說羅小兵的行為構成詐騙罪】

就本案而言,羅小兵雖然以借款的名義向被害人「借」款,並且還支付了部分利息和本金。但其行為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應以詐騙罪定罪處罰,其理由是:

首先,羅小兵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主觀故意。羅小兵在借款時本人已經負債纍纍,又沒有正常的收入來源,根本不具有償還能力。而羅小兵在獲得了二百多萬元的借款後,全部用於償還欠債和賭博,這些用途不可能產生收利,必然導致資金無法收回,說明其借錢時根本沒有還錢的打算和規劃,主觀上是想非法佔有被害人財物進行使用,雖然其間有少量歸還利息和本金的行為,也只是其為了掩蓋真相,防止被害人及時發現,故羅小兵主觀上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意圖,符合詐騙罪的主觀要件。

其次,羅小兵實施了虛構事實騙取他人財物的客觀行為。羅小兵向被害人虛構了其在重慶有工程的事實,並以高利息為誘餌騙取了被害人的信任,將兩百多萬元的資金「借給」他。被害人正是因為受到羅小兵虛構事實的欺騙,產生羅小兵有正當的投資途徑,能夠獲利並及時收回借款的錯誤認識,才甘冒違法犯罪的風險挪用公共財產給羅小兵使用。如果羅小兵將資金的真實用途告知被害人,顯然被害人是不會將公款借給羅小兵用於還帳、賭博。因此,羅小兵實施了虛構事實的行為,使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從而騙取被害人的財物,其行為符合詐騙罪的客觀要件。

最後,羅小兵的行為造成了204.31萬元的財物無法追回,其犯罪數額特別巨大,給公私財物造成了重大損失,後果嚴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規定,以詐騙罪定罪處罰。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

更多原創文章推薦,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借錢的人注意了:「借錢不還」可能構成詐騙罪!
    ◆◆「借錢不還」型詐騙罪的認定◆◆實踐中,對於借款型詐騙案件,如果主觀方面的非法佔有故意是靠推定的,行為人後續的突然還款行為可能會對抗推定的成立,很多地方將立案時間作為界限,立案之前歸還款項的一律無罪,認為主觀方面無非法佔有故意,推定不成立,不管其歸還的款項來源是否合法或者非法。
  • 「借錢不還」可能構成詐騙罪!有人已被判11年(附案例)
    「借錢不還」型詐騙罪的認定實踐中,對於借款型詐騙案件,如果主觀方面的非法佔有故意是靠推定的,行為人後續的突然還款行為可能會對抗推定的成立,很多地方將立案時間作為界限本案中,羅小兵就提出他和被害人之間有借款的口頭約定,還有支付本息的行為,雖然還不起借款,但其行為屬於民間借貸,並非詐騙。那麼借貸式詐騙和民間借貸之間在表現形式上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如何在具體案件中進行判斷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一)行為人的主觀意圖不同詐騙人主觀上具有非法佔有的故意,即行為人在借錢時就具有不歸還的意圖。
  • 借錢的人注意:「借錢不還」可能構成詐騙罪!
    來源:中國法院網,作者:侯迅(重慶四中院)導 讀在司法實務中,「借款型」詐騙較難認定,如果行為人本人沒有償還能力,實際上也沒有承擔還款責任,在借錢時就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可以推定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  區分行為人「借款不還」的性質,應充分考慮行為人借錢時的主觀故意、有無償還能力以及對所借款項的使用情況等綜合因素。
  • 借錢的人注意了:「借錢不還」可能構成詐騙罪!
    「借錢不還」型詐騙罪的認定區分行為人「借款不還」的性質,應充分考慮行為人借錢時的主觀故意、有無償還能力以及對所借款項的使用情況等綜合因素。,即行為人在借錢時就具有不歸還的意圖。詐騙罪以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為目的作為主觀構成要件的,因此,詐騙人「借錢」只是其虛構的幌子,主觀上根本沒有歸還的意圖。而正常的借貸人在借款時卻具有歸還的意思,往往只是因為客觀原因造成債務不能及時歸還。
  • 【案例】借錢的人注意:「借錢不還」可能構成詐騙罪!
    區分行為人「借款不還」的性質,應充分考慮行為人借錢時的主觀故意、有無償還能力以及對所借款項的使用情況等綜合因素。,即行為人在借錢時就具有不歸還的意圖。詐騙罪以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為目的作為主觀構成要件的,因此,詐騙人「借錢」只是其虛構的幌子,主觀上根本沒有歸還的意圖。而正常的借貸人在借款時卻具有歸還的意思,往往只是因為客觀原因造成債務不能及時歸還。
  • 「借錢不還」可能構成詐騙罪!——「借款型」詐騙罪的實務認定
    編者按:「借錢不還」型詐騙,即借貸式詐騙,是指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借貸的形式,騙取公私財物的詐騙方式。「借款型」詐騙罪與民間借貸有以下幾點區別:一、行為人非法佔有的主觀意圖不同。詐騙人主觀上具有非法佔有的故意,即行為人在借錢時就具有不歸還的意圖。詐騙罪以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為目的作為主觀構成要件的,因此,詐騙人「借錢」只是其虛構的幌子,主觀上根本沒有歸還的意圖。
  • 借錢的人注意了:「借錢不還」可能構成詐騙罪
    「借錢不還」型詐騙,即借貸式詐騙,是指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借貸的形式,騙取公私財物的詐騙方式。本案中,羅小兵就提出他和被害人之間有借款的口頭約定,還有支付本息的行為,雖然還不起借款,但其行為屬於民間借貸,並非詐騙。那麼借貸式詐騙和民間借貸之間在表現形式上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如何在具體案件中進行判斷呢?
  • 注意了:「借錢不還」可能構成詐騙罪
    本案中,羅小兵就提出他和被害人之間有借款的口頭約定,還有支付本息的行為,雖然還不起借款,但其行為屬於民間借貸,並非詐騙。那麼借貸式詐騙和民間借貸之間在表現形式上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如何在具體案件中進行判斷呢?
  • 借錢不還可能會構成詐騙!
    如果你的好朋友說沒有錢生活或者生意周轉不開找你借錢,你會借嗎?小編覺得大多數的人都會借出去,因為那是自己的朋友,能幫就幫,心裡也相信朋友有錢了會還的。可是你的「朋友」可不一定會這麼想,他們可能想的是,都是這麼好的朋友,借的錢就不還了,反正你比我有錢。
  • 【總第571期】以案釋法|借錢的人注意了:「借錢不還」可能構成詐騙...
    ◆◆「借錢不還」型詐騙罪的認定◆◆實踐中,對於借款型詐騙案件,如果主觀方面的非法佔有故意是靠推定的,行為人後續的突然還款行為可能會對抗推定的成立,很多地方將立案時間作為界限,立案之前歸還款項的一律無罪,認為主觀方面無非法佔有故意,推定不成立,不管其歸還的款項來源是否合法或者非法。
  • 是借錢,還是詐騙?民間借貸與詐騙罪的區別
    平時多學法,遇事不抓瞎。如果你想每天只花幾分鐘時間,就能了解一些法律門道,請點擊右上角 「關注」 按鈕,關注法律歐巴!這位網友的意思是,他想聯合其餘16個債主,到公安局報案,控告當事人涉嫌詐騙罪。相信吶,不少網友肯定遇到過類似問題。今天呢,咱們就簡單介紹一下,在有借條(或欠條)的前提下,借錢人究竟是詐騙行為,還是普通的民間借貸行為?如何區分民間借貸和詐騙罪?
  • 欠錢不還,可能構成詐騙......
    但是有些朋友藉助你對他的信任進行欺詐,即是騙了你的錢又不肯歸還。從根本上來說,你的朋友不是生活困難或者生意難做才來問你借錢,借了錢之後又不還的。於是就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欠錢不還,有可能構成詐騙嗎?可以告對方坐牢嗎?具體的情況是怎樣的?
  • 資料夾 | 「借錢不還」型詐騙罪如何認定?與民間借貸有何區別?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法院經審理後認為,羅小兵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式騙取他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依法判處羅小兵有期徒刑十一年,並處罰金50萬元。 羅小兵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認為其與李興梅之間是借貸關係,不構成犯罪。
  • 「收智商稅」構成詐騙罪嗎?
    保險公司和保險業務員利用專業上、信息上的不對等來實現它的商業目的。在我看來,保險公司是利用了隱瞞部分真相的手段來實現它的商業目的。(這種情形很隱蔽,一是保險業務員並沒有虛構事實來故意騙你,和你說的都是事實,只不過不是事實的全部而已;二是誰讓你不懂呢,你自己不懂怎麼能怪保險公司呢?)
  • 合同詐騙罪無罪案例:不符合合同詐騙罪法定構成要件的,無罪
    2、聖榮公司、優尼克公司的工商註冊資料,證實:(1)聖榮公司已於1999年11月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通州分局吊銷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法定代表人是魏麒仁;(2)優尼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陳重。1999年4月,張某的愛人又將一張空頭支票欺騙其公司,該款至今未還。2、證人張某的證言,證實:1、魏麒仁是通過其認識李某1,借款也是通過其借的。如果不是其出面,中強公司不可能借錢給魏麒仁;2、其收到中強公司的三次借款,一次是500萬元匯票,另兩次分別為400萬元和200萬元支票。由其先出具借條。
  • 被詐騙了,報案卻以不構成詐騙罪不立案,那怎樣才算構成詐騙罪?
    編輯:左岸導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詐騙,但往往去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大多以不構成詐騙罪為由不予立案,那怎麼樣才算構成詐騙罪呢?根據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 每日一法第1016期:借錢不還,會構成詐騙罪嗎?
    鄒某隱瞞真相,以高利息為誘餌向他們借款的行為是否構成詐騙罪?以案釋法本案中,鄒某為了填補高利貸黑洞,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向張某等人提出借款請求,鄒某在客觀上已明知,向張某等人所借的款項不能歸還,其存在明顯的非法佔有目的。因此鄒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以高額利息回報為誘餌騙取他人錢款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
  • 欠錢不還算詐騙嗎?注意!專業律師:滿足這3個條件,構成詐騙罪
    若是預期對方已無償還能力,或者經營情況不良,那麼可以要求提前還款。 5、別人微信轉帳給我,會構成我欠他錢嗎?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如果是借款的話,那就需要還。如果是轉錯帳的話,也是需要還餓。不還的話對方可以以不當得利要求償還。如果是贈與的話,那麼不需要償還。
  • 老賴注意,民間借貸不還構成詐騙,判刑還罰金,修軍律師以案說法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親朋好友,同事,同學借錢的情況,這錢一旦借出,歸還便成了難事。無奈,到法院起訴,勝訴後,執行又變得異常艱難。其實您可能不知道,有些情形下的民間借貸會構成詐騙,您也可以通過報警,追究老賴的刑事責任,把款項追回。
  • 借錢不還或要坐牢 快看欠你錢的人是否符合條件
    這個判刑前提是債務人借錢不還,首先債權人要到法院去起訴,由人民法院判決後,如果當事人拒還錢,債權人可以到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但在執行期間,債權人需要提供被執行人有財產而不還錢的證據。北京市盈科(廣州)律師事務所蘇玉鴻律師表示,拒不執行要坐牢反映法院民事判決後,執行困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