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深圳校區一期工程教學區擬建下沉庭院(效果圖)。魯力 翻拍
一個過去的工業廠區,如何在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裡變成國際一流大學的啟動區?昨天,市建築工務署披露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啟動校區的建設進展,並詳細介紹了校區一期工程的規劃。
據悉,目前港中大(深圳)校區的啟動區工程已經完成總體進度的65%,進入裝飾裝修及機電工程安裝階段,預計年底交付港中大方面使用,從而滿足明年9月開學的需求。
精打細算,啟動區為舊改項目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啟動校區為舊改項目,於2012年10月正式動工。項目位於市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對面,緊鄰龍翔大道,原址為百達廠房,2011年改造為大運文化園。為加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籌建工作,將其改造為啟動校區,改造後用於一期校區完工前的行政樓、圖書館、教學樓、多功能廳和教職工宿舍等8棟建築,總建築面積為55248平方米,總投資概算為2.4億元。
市建築工務署項目主管任展介紹,與過去承接的政府工程均為新建工程不同,港中大(深圳)啟動區由過去的舊廠房改造而來,就地取材、減少浪費、變廢為寶是最大特點。「我們充分利用既有材料設備,採取局部翻新、管線明裝等方法施工。」任展說,百達廠房改造成大運文化園後,室外廣場地面鋪有透水磚。施工人員將原廣場透水磚拆除並做了成品保護,使透水磚材料重複利用率達到70%,比新鋪設降低造價達30%。
「施工中為節約造價,很多外牆只進行局部翻新處理,對外牆抹灰層存在空鼓部分採取剷除及重新抹灰處理,相比全部將外牆面抹灰層剷除,節約工程造價三分之二。」任展介紹。
節省造價的措施還有,對廠房原有普通玻璃採取貼膜處理,不必更換玻璃和鋁合金窗框便可以滿足節能要求,降低材料造價約60%;將樓梯及地面舊水磨石進行打磨清洗後重新使用,不必重新鋪裝新的樓梯材料;廠房內原有空調主機和分體空調經檢測確認仍可使用的繼續使用。
在港中大(深圳)啟動區的施工設計方案中,簡單、實用是一大特色。「我們沿用香港校區做法,取消室內部分區域的吊頂,採取管線明裝。取消吊頂既節省投資,也提升室內空間淨高。另外,管線明裝便於未來的維修。」任展說。
啟動區工程建成後,便啟動一期工程的建設。昨天,市建築工務署詳細介紹了規劃設計方案。按照方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一期工程將在風格理念方面與港中大沙田本部保持一致,既沿襲本部的教學特點和書院模式,也植入帶有嶺南文化特色的中國元素。
一期工程規劃沿襲港中大書院模式
一期工程項目總用地面積約100公頃,擁有神仙嶺水庫、北面湖、南面湖等水體及大運文化園等綠化景觀資源,分為上園、中園、下園三部分。其中,上園、下園為可建設用地,中園為公共綠地,建設中的啟動區將來是下園的一部分。
上園規劃主要包括一座本科生書院、兩座研究生書院、4棟教職員工宿舍及相關師生活動用房等福利設施共99007平方米;下園規劃主要包括行政樓、圖書館、教學樓、實驗樓、會堂、室內運動場、學生活動中心及兩座本科生書院共202367平米。
據介紹,書院制度是香港中文大學獨特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它目前有9所書院。每所書院有各自的文化,旨在培養全方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在香港中文大學,每個全日制本科生都隸屬於一所書院,院系負責學科教學,書院負責生活及德智體群美培養並提供宿舍。
針對港中大的傳統辦學模式,一期工程在規劃設計上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和滿足。例如,一期工程中的學生宿舍,本科學生是3人間,研究生為2人間。所有宿舍不設置陽臺和單獨衛生間,而是沿用港中大沙田校區傳統,採用公共衛生間、公共洗衣房、公共曬衣區,便於集中管理。另外,為了促進學生交流互動,每座宿舍樓提供休息室、電視/康樂室、廚房、安靜閱讀與學習室等公共空間,且很多都是開敞式,可以緩解學生在校區內的壓抑感。
大量應用中國元素,保留山體尊重生態
保留山體,尊重生態,使校園與環境融為一體也是港中大沙田本部的特色,這一特色將在深圳校區得到延襲。此外,深圳校區一期工程在建設上將融入具嶺南文化特色的中國元素。
深圳校區上園和下園之間擁有大面積的山體、綠地與樹林。未來,山體和綠地都不會受到破壞,甚至建築物的選址專門對山體有所退讓。上園與下園之間的建築物非常少,有一定的留白意味。兩園之間將更多地通過自行車和步行進行聯繫。未來建成後,校區雖然緊鄰龍翔大道,但綠地和植被將形成半通透的屏障,為校舍營造寧靜的氛圍。校舍將提供不同性質的戶外空間,讓師生在自然環境裡延續學術討論與生活交流。或者在草坡上舉行學術論壇,或者在樹下的茶座探討問題,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自由的學術文化。
為體現中國元素,一期工程的圖書館將採用中國傳統建築中的飛簷設計。學校大門則沿襲港中大沙田本部安放華表的設計。此外,天井、中庭等元素將大規模地採用。
未來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整體規劃將減少車行路線,建立校園內步道和自行車道,建立校園的生態水系循環系統,實施校園植栽和降溫策略。此外會嘗試建築的太陽能開發、雨水收集回用等措施,使其成為一座綠色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