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造假在學術界日漸猖獗,其中來自中國的作者貢獻了相當多的部分,而這次,一篇登在頂級期刊 Nature 上的論文也陷入了圖片造假的質疑漩渦中。
這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等機構共同完成的新冠病毒研究論文,發表於 5 月 7 日,題為「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
隨後,知名 「學術打假人」 伊莉莎白 · 比克(Elisabeth bik)在學術交流平臺 PubPeer 發文,質疑這篇論文存在圖片重複使用的嫌疑,即圖片造假。
資料顯示,這篇新冠病毒相關論文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研究所等,論文通訊作者為 Guizhen Wu、Chuan Qin 。中國醫學院科學院網站顯示,秦川為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
該論文目前在谷歌學術搜索中顯示被引用 9 次,這項論文成果曾被中國媒體廣泛報導。
北京日報在對該論文的報導中表示,「該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應用 hACE2 轉基因小鼠闡明新型冠狀病毒的致病性,建立了國際首個新冠動物模型。」
根據比克在推特上的介紹,最早一位推特顯示來自德國柏林的學者 Rune Linding 提示她,留意一下這篇論文。她在經過比對後,最終在 PubPeer 上指出,該論文中的兩張圖片存在重合的現象。
不僅如此,在她指出疑點後,一個名為 Acronychia Ledermannii 的網友留言繼續認定圖片的重合度,他指出,對上述兩張圖片進行處理之後,底部的輪廓完全一致,可以認定是一致。
而當比克在推特上披露這件事後,數十位網友又參與到了比對論文的過程中,多個網友繼續提出自己認為存在 PS 嫌疑的論文圖片。
圖 | 兩張圖片高度相似
丁香園在相關報導中提到,論文作者對疑似重複的圖片回應稱,「不好意思,這是我們在提取大量實驗數據時的一點小失誤,不是蓄意造假,不存在主觀意願的學術不端。我們已經修改了圖片,圖片的修改不會對原論文結論有任何實質性的影響,感謝各位的監督,我們會繼續努力,做出更多原創性的成果。」
DeepTech 就相關問題發郵件聯繫秦川,截至發稿未獲回復。團隊成員至今也未在 PubPeer 上進行任何回復。
論文圖片 PS 大法
對於論文本身可能存在問題,目前還需要等待團隊的進一步回應。
而此次包括比克在內的學術打假人會對圖片問題如此敏感,也顯示出了一個不樂觀的現實,在學術論文中篡改圖片已經成了一個非常常見的造假方式。
比克團隊認為,對圖像和數據進行分析是揪出論文造假漏洞的重要途徑,這也是比克團隊在從事論文打假工作過程中的最重要關注點之一。
圖 | 常見圖片造假方式(來源:Nature)
比克團隊在 2016 年發表文章指出,他們分析了從 1995 年到 2014 年發表的部分期刊,在這期間,來自 40 個期刊超過 2 萬篇學術論文中,有 3.8% 在論文圖片方面存在問題,雖然有部分情況是失誤導致的圖片錯誤,但文章認為在這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作者有意為之。
同時文章指出,這一數據只是針對圖片問題進行分析得出的結果,實際的造假數據可能會更高。
除此之外,該團隊還曾公開質疑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所在團隊,數十篇論文存在問題圖片。
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所有圖片修改都是學術欺詐,有時可能是良性錯誤,比如為了改善圖像辨識度,而更改對比度或色彩平衡,還有部分則是無意的失誤。
出版集團聯合反制
現階段,學術出版界尚缺少系統的方式來甄別圖片造假的問題,據 Nature 報導,到目前為止,多數學術期刊也沒有使用針對性的手段識別論文中的圖片是否重合,原因無非是太貴或太耗時,更沒有可以大規模篩查論文的軟體。
如今,以愛思唯爾和約翰威立為首的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正在展開行動,探索如何自動識別和標記科研論文中那些被篡改或重複使用的圖片。
他們已經提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正式的跨行業倡議,為此還成立了一個新的工作小組,為篩選有問題的論文圖像的軟體制定標準。
該工作小組由 「國際科學,技術和醫學出版商協會(STM)」 旗下的標準和技術委員會牽頭成立。STM 協會總部位於英國牛津,是一個主要維護學術、科學、技術、醫學和專業出版商利益的組織。
工作小組由愛思唯爾的研究完整性負責人 IJsbrand Jan Aalbersberg 擔任主席,成員除了來自愛思唯爾和約翰威立,還有 Springer Nature 和 Taylor&Francis 等出版商代表,幾乎囊括了所有主流學術期刊。
「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打造一個可以幫助我們自動識別圖像篡改的環境,」Aalbersberg 表示。
在過去的幾年中,一些出版商一直在嘗試使用圖像檢查軟體。
據 Nature 報導,日本 LPIXEL 公司和以色列 Proofig 公司均表示,出版商或學術機構可以將論文上傳到其電腦版或雲端軟體中,系統會在 1-2 分鐘內自動提取並分析其中的圖片,找出重複或經過處理的可疑目標,包括某些部分被旋轉,翻轉,拉伸或添加濾鏡的圖片。
這兩家公司都沒有公開客戶名單,但均表示有學術出版商和科研機構成為其付費客戶。除此之外,還有一家名為 Resis 的義大利公司,也在提供軟體檢查論文圖像的服務。還有一些大學的科研團隊在進行相關研究。
不過,大型出版商最需要的,是能夠同時處理大量論文,並且可以與同行評審過程直接銜接的軟體。最理想的情況下,軟體還可以一次性比較許多篇論文中的大量圖像。這比只檢查一篇論文複雜的多,需要更強大的計算能力。
Aalbersberg 認為,「每個人都知道這項功能很重要,只是現有技術還不能大規模地完成這種任務,不過我們就快實現了。」
「如果有一種軟體,可以在同行評審期間識別論文中的圖像問題,那將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我的工作量就可以減少了,」比克說道。
遊擊的學術偵探
有意思的是,在前述發表於 Nature 的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後,Nature 在 5 月 13 日首次以特稿的形式,報導了比克及其身後幾個匿名和實名的團隊成員。
(來源:Nature)
從比克本身來說,她是一名微生物學家和科學誠信顧問,此前曾是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後來去往生物技術公司 uBiome 工作,2019 年辭去工作,全職無薪從事學術打假工作。在過去五年中,她大約花費 5000 個小時檢查論文,她的工作促成了數十次撤稿。
在比克團隊內部,他們會以 「學術偵探」 自稱,不過正如 Nature 在報導中所說,比克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論文偵探,但在公開展示 「打假成果」 方面,比克的確已經成了論文打假的「代言人」。
今年 2 月,比克團隊一次性點名超過 400 篇問題論文,這些幾乎全部來自中國的幾十家醫院,在條帶、圖形版式和標題上高度雷同,似乎都產自同一家「論文工廠」。比克認為,這樣的出自論文工廠的文章可能有幾千篇。
當時,DeepTech 曾與比克團隊的成員交流,這個學術打假團隊的成員都有良好的學術背景,有些工作在科研一線,打假是一份業餘愛好。
此外,在比克已經成為學術打假領域的知名人士之後,更多學術界人士也都以多種形式參與到了打擊造假論文的工作當中。
比如前文提到的 「400 篇問題論文」 事件、Nature 上的新冠論文疑似圖片造假等,都是有人發現問題之後,給比克提供信息,後者再根據線索持續跟進。
而在比克指出問題內容後,往往也會引發更多的人細究論文本身,這一現象在比克的推特上也能能得到體現。
此外,在長期的工作中,這些活躍的打假人和論文出版集團逐漸有了密切的聯繫,一位打假人士向 DeepTech 表示,他們在工作中還是保持了很強的匿名性,不過至少在打假的事情上,不少人和出版集團有積極的溝通。
前述人士曾向 DeepTech 表示,儘管發表學術論文有嚴格的流程,包括審稿和同行評議等,但這並不是為了解決造假問題而設計的。
同行評議環節的審稿人在收到論文之後,一般不會懷疑數據、圖片的真實性,而是關注論文中的實驗設計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不嚴謹等環節。這也是圖片造假屢屢得逞的原因之一。此外,在不少論文造假當中,審稿過程也有可能是被破壞的。
在她看來,大期刊應該對審稿人進行培訓,使他們夠快速發現論文中的可疑信號。同時也有人認為,期刊應該設立專門的審查人員,專門應對其中的造假問題。
學術造假不只是簡單的作弊行為,在以前默認論文內容不會造假的前提下,假論文對科學文獻的汙染造成的後果難以估計,從學術出版商最新的動作來看,反論文造假已經成為了大家共同的發力點。但造假論文背後的複雜交錯的利益關係,更可能讓 「造假」 和「反假」成為一場長期的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