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的掌上明珠」「早就聽過一些耳聞」……這樣的病句,卻密集出現在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人物口中,讓該劇大有成為「病句真題庫」之勢。雖然導演表示將及時修改,但業已播出的那些錯漏臺詞顯然已覆水難收。
作為知名公司推出的最新劇作,《知否》跟那些依靠鮮肉鮮花堆砌起來的粗劣流量劇不同,自開播伊始便憑藉強大的製作班底、考究的服化道具,收穫了不少觀眾的好感。只是,這邊服飾、場景布置講究了,那邊臺詞卻差池頻出、飽受詬病。臺詞之「瑕」,一時搶了其他方面「瑜」的風頭,隨著「知否病句賞析」上了熱搜,該劇豆瓣評分也從8.2跌到了7.6,著實有些可惜。
所謂「聲臺形表」,臺詞是表演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然而放眼當下影視劇,種種不走心的臺詞並不鮮見,諸如「曹操一統天下」「公主剛剛大病初癒」等,無不令人啼笑皆非。這些網友們分分鐘即可發現的錯誤,明晃晃地出現在了屏幕裡舞臺上,何也?概因某些影視劇強拗造型、附庸風雅,又缺乏考證、胡編亂造,結果弄得不文不白、不古不今,「畫虎不成反類犬」。當臺詞成了「木桶的最短板」,劇作的整體水準必然大打折扣。
一句好的臺詞有多大魅力?話劇《北京法源寺》中,譚嗣同拒絕逃亡時平靜地說道「這局棋裡,有一步死棋,就是我」,感染人心;電視劇《士兵突擊》裡,鋼七連的一句口號「不拋棄,不放棄」,紅遍全國。事實證明,無論是交代劇中情節,還是刻畫人物形象,抑或是升華作品主題,都離不開臺詞的支撐。如果說那些經典臺詞鳳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那麼符合語法結構、尊重史實框架、語言合情合理則應是影視劇臺詞創作的第一步。
近年來,中國影視劇生產已從手工小作坊走上了工業生產線,在美術場景、服化道具等視覺呈現方面愈加用心、愈加精緻。但倘若只顧視覺效果,卻忽視了對臺詞的打磨,指望「八九不離十矇混過關」,那恐怕離精品的標準還差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