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趙麗穎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峰
作為趙麗穎和馮紹峰婚後公開合作的第一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下簡稱《知否知否》)正在電視臺和各視頻平臺熱播,在開播之際,該劇因精美的畫面構圖、精良的服裝、化妝和道具以及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被觀眾寄予很大的期望。但隨著播出進程,劇中的臺詞瑕疵越來越多,觀眾也紛紛吐槽:「成語、詞語用法錯誤這麼多,語文老師可坐不住了。」該劇導演張開宙回應,目前正在加急修改錯誤臺詞,爭取達到完美。而相關文字專家也表示,作為一部老少鹹宜的電視劇,單純娛樂可以允許適當犯錯,但如果誤導學生的話,性質就惡劣了。
觀眾驚呆:就是一個高考病句真題庫
《知否知否》雖然是一部歷史架空電視劇,但導演把它的朝代背景放到了宋朝,因此劇中就有不少成語、古代敬語和詩句的運用,然而就是因為對文字掌控能力的欠缺,《知否知否》成了一部帶有明顯文化缺失的古裝劇。
1月3日,公眾號「山河小歲月」發布了一篇題為「《知否》就是一部高考病句真題庫」的文章,集中了劇中的幾處錯誤。第一集裡大姑娘結婚,來道賀的賓客對大姑娘的爹稱「小女不錯,嫁個好人家啊!」眾所周知,「小女」是中國古代交際詞彙中典型的謙詞,一般是對別人稱自己的女兒為「小女」,類似的還有「犬子」「賤內」「拙荊」等,稱呼對方女兒為小女是萬萬不合適的。這裡的正確用法應該是:「令愛不錯,嫁個好人家啊!」
如果說「小女」是常識性錯誤的話,那麼對劇中六姑娘說的那句「雲英未嫁」的錯誤就有些專業了。該詩出自晚唐詩人羅隱,雲英是詩人年輕時結交的妓女,十年後,詩人依舊混得不好,妓女雲英也沒有出嫁,於是羅隱寫下了《贈妓雲英》這首詩。電視劇中如果改成「待字閨中」就合適了。
另外,「滿城文武」「款待不周」等明顯用詞錯誤,對「官人」「官家」等古代稱呼的理解混亂,甚至還有錯別字等低級錯誤,著實把觀眾的興趣點從觀劇轉移到了糾錯上。話題「知否病句賞析」以1.3億的瀏覽量還登上了某自媒體平臺的熱搜榜。
導演表態:會及時修改出現的問題
為什麼觀眾對《知否知否》的要求這麼高?因為它的製作方正午陽光是國產良心劇的代表,曾出品過《北平無戰事》《琅琊榜》《偽裝者》《歡樂頌》等經典電視劇,近期的熱播劇《大江大河》也出自該公司。在開播前的宣傳中,該劇採用了話劇式拍攝法,演員的臺詞往往是文縐縐一大段,但目前看來,在編寫臺詞階段顯然沒有做到字斟句酌。
在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導演張開宙並沒有迴避劇中的臺詞錯誤,他表示這是自己前期把握不夠嚴格導致的。張開宙透露,《知否知否》是自己首度掌鏡的大體量古裝劇,是一個全新課題,在拍攝時試圖「還原我頭腦中想像的北宋生活日常」,所以希望演員的表演相對連貫,攝影機位會放得很遠,儘量不影響和打斷演員,也沒有嚴格規定走位,讓他們出於一種真實的自然流動的生活狀態。在語言上也沒有要求演員完全按照劇本來說,因而出現了一些不恰當的失誤,感謝觀眾的批評指教,「對於出現的問題,我們會及時修改,不會讓錯誤留在原地」。
專家評價:古裝劇應肩負教育意義
事實上,近年來很多古裝劇中都會出現常識性錯誤或者歷史類錯誤。比如觀眾最熟悉的宣讀聖旨,不管哪個朝代的古裝劇,聖旨的開頭一律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實際上以這八個字開頭的聖旨只有明清兩代,而且正確的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還有李世民自稱「唐太宗」,乾隆皇帝言必稱「我乾隆」,絲毫不顧及廟號、諡號的用法。
在宮鬥劇中,觀眾沒少聽各種劇中的嬪妃自稱「本宮」,但事實上,只有一宮之主才能稱「本宮」。以皇太極為例,他在1636年設立了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只有這五宮的妃子才有資格稱「本宮」。另外如果公主成年後擁有自己的一所宮殿的話,也能稱「本宮」。值得一提的是,「本宮」並不是女性的專有稱呼,太子也能自稱「本宮」,因為太子是東宮之主。
接受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時,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新俊對這種現象深有感觸,認為目前影視作品中屢現文史錯誤其實是文化缺失的表現,能看出導演、編劇等影視工作者在傳統文化、歷史知識方面的缺陷。電視劇是一個老少鹹宜的娛樂形式,如果學生群體照著電視劇來學習文史知識,出現差錯的話,勢必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誤導,這就失去了影視作品應當肩負的教育意義了。「其實如果每部古裝劇都能邀請一名文史顧問來為劇中的歷史知識和文化常識把關的話,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杜絕此類錯誤。」張新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