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毫無疑問是全世界方言最多的國家,與美國東部、南部間英語相比,即使口音差異但相互間無交流障礙,中國不同方言(尤其南北方言)對話,如同「雞同鴨講」,不知所以雲。
1898年6月16日,康有為得以光緒召見,大談變法,革新派的光緒對於維新變法甚是支持,
過程中卻也鬧出不少「尷尬」,因為廣東南海人康有為一口粵語方言,光緒聽不懂……
粵語是中國最重要的方言之一,近一億人以「粵語」為母語。我們知道過年要說吉祥話,廣東話也有不少「禁忌」,若與廣東朋友(對象)回家見其媽媽,見面打招呼,勿以廣東話稱呼「伯母」。
伯母則對朋友、同學、同事等熟人的母親的尊稱,不以粵語稱呼「伯母」,與廣東話發音和禁忌有個,粵語「伯母」音似「百無」,易被理解為「什麼都沒有」——不吉利,所以不以「伯母」稱呼,而是「百有」。大家應該有印象,電影《超級警察》中,成龍帶元華回佛山見標叔扮演的「母親」,元華打招呼「伯母」,標叔立馬糾正為「百有」,漢字「百」表示很多,什麼都有,兆頭好。
廣東話禁忌,見面不以「伯母」稱呼,除了「百有」,「世母」、「阿姨」之稱也比較常見。不少人問過筆者一個問題,廣東作為中國經濟第一的省份,為什麼那麼「迷信」,簡單的見面「伯母」打招呼尚且諸多講究,還能不能好好耍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賣個關子,分享一些粵語方言相關的例子。
在廣東遊玩,向本地人問路,當表示聽不懂廣東話的時候,尤其上年紀的叔叔阿姨,立馬轉換普通話模式,聽著他們蹩腳的普通話,但認真且困難的發音,可愛又溫暖,似乎一瞬間忘了「迷路」的煩惱。
廣東人聚會 ,操著熟悉的粵語談笑風生,此刻,因為某位未諳粵語的朋友的加入,「粵語局」成了「普通話局」,即使在座的廣東人居多,只為顧及僅一位的外省朋友。
……
廣東人看似「迷信」,諸多講究(伯母都不能隨便喊),卻也是最包容的一群人,所以,當興高採烈隨廣東朋友回家,進門打招呼稱:「伯母」(廣東話),大可不必擔心因此觸碰「禁忌」鬧出不悅,因為他們隨和包容的處世態度是最好的調試劑,更何況「不知者不罪」?
說了這麼多,廣東話禁忌——真的不能稱呼朋友母親為「伯母」嗎?在廣東,不管是否以「粵語」為母語的群體,稱呼「伯母」普遍存在,「百無」與「百有」的傳統亦然,總覺得有些事情認為有則有,反之則無,若用一句廣東話概括,則「求其」(意為隨便),做人最重要是開心。其實,這何嘗不是廣東話甚至其他方言區別於普通話的有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