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不止,法律不該沉默

2020-12-24 宗老斌

校園霸凌不止,法律不該沉默

近日,一則關於小學生受侵害的新聞讓網友氣憤不已,簡直刷爆下限。

在陝西藍田縣一小學女生小花(化名)在校內遭4名男生侵害,5月27日在學校下午上課時,因為課堂沒有老師看管,4名男生把她連拉帶拽弄到了男廁所後實施侵害。一名男老師看到小花從男廁所出來,詢問後得知此事告知校方。

小花的父親接到學校通知後,立即向警方報案,並將小花帶回家。小花此後一直待在家裡,沒有去過學校。藍田縣教科局相關負責人稱,正在做小花心理疏導工作。

6月1日,藍田縣警方出具的一份不予立案通知書顯示,「2020年5月27日,藍田縣小花被強姦案,我局經審查認定,犯罪嫌疑人均未滿十四周歲,無刑事責任能力,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決定不予立案。

6月3日,4名涉事男生已被轉到其他學校。事發學校的負責人已被撤職,涉事任課教師和班主任被行政警告。會為小花轉學提供一切便利。

這種處理方式又是自罰三杯,沒有起到實質效果。

近年來,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校園霸凌的事件頻頻發生,而且愈演愈烈,朝著極端的方向發展。

本來,法律設置的犯罪警戒線對未成年人存在一種保護,也是考慮到實際情況,不想一棒子打死,留給他們改過自新反的機會。沒想到,法律的初衷卻往往被踐踏,很多犯罪分子鑽這個空子,凌辱他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

在此案中,法律以施暴者年齡不達標為由,給予輕微告誡,量刑時完全放過,可是否考慮到受害者的具體情況,在罪行適用時,如果對未成年人有所加害,是從重情節,需要嚴懲。單方面考慮一種狀態,而不對結果加以審慎處理,一刀切,和稀泥,只是在縱容犯罪,加深仇怨,更加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以前對未成人的犯罪界限劃分是參考當時人的生理與心理髮育程度,同社會經濟的情況聯繫較深,所以得出了這個法理依據。如今,青少年的思想日趨成熟,營養教育已經大大超越前代,而且隨著科技的傳播,他們吸收的知識內容大大豐富,認知超前,而同過去相比,十四歲的年齡在現在其實是具備了相當的權利意識,如果再拿幼稚說事,事實上以及「落伍」了。

有一些調查數據就很能說明情況。根據學者研究,現在青少年的犯罪率和過去對比,有明顯地大幅度提升,種類多樣,不一而足。而且青少年的發育時間比過去提高了1年以上,身高體重都遠遠優於「前輩」。青少年的青春期來臨更早,而且男女之間的接觸頻繁,發生性關係的時間段也在超前「進步」。這些都在提醒大眾,如今的青少年和當時已經大不一樣。

現在的法律應該與時俱進,不能在按照老套路對所謂的青少年過分仁慈,而要罪行適當,提高青少年的豁免標準,不要聽之任之,讓他們在犯罪的泥沼中不能自拔。而且,對待一些刑事案件,給予青少年太大的自由,會瀰漫莫測的社會代價。譬如殺人案件與強姦案件,在考慮到具體狀況時,不能裝聾作啞,應以後果為重,剝奪青少年的豁免自由,以免今後造成更大的危害。有一些人,天生就具有犯罪基因,不管年齡大小,要是放過之後,在將來非但不能悔改,在社會裡就是定時炸彈,而誰都不想因此而生活得人人自危!

參考美國對校園霸凌和未成年犯罪的處罰,就很有借鑑意義。前幾年有一樁案件在中美兩國都引起了巨大反響,幾個華裔青年對另一位華裔少女實施了侵害,手段惡劣。在報案之後,法院對此做出了審理。如果此事放在中國,可能私下調節,就不了了之了。而在美國,法官做出了令人咋舌的審判。對施暴者處以極高的刑事處罰,判處終身監禁,不得保釋。而施害者的父母聽說後,不敢相信,前往美國想要「私了」,反倒以妨害司法公正,被重新起訴。

這件事就給人以重大的啟示,對待校園霸凌,不管對象如何,都不能心慈手軟。美國在這方面下手如此「絕情」,也和歷史的教訓有關。美國也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對這樣的現象視而不見,從一定程度上說,美國的校園文化甚至放縱了霸凌,認為這是成長的代價,學生表現自己的方式不擇手段而已。

美國對霸凌認識的轉折點是1999年發生在科羅拉多州的科倫拜校園事件。高中生埃裡克哈裡斯和迪倫克萊伯德持槍和爆炸物衝入科倫拜高中,槍殺12名學生和1名老師,擊傷二十餘人,最後自殺。兩名殺人者就是霸凌長期的受害者,美國特勤局和教育部在2002年調查發現,之前25年的37起校園槍擊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擊者都是遭遇過霸凌的受害者。

之後的法律以此為導向,不斷修正,從保護受害者的立場出發,就從根本上遏制了校園霸凌的泛濫。俗話說,法律是最低程度的道德,將這條底線維持到底,就能根子上治本。

在中國校園霸凌還有一些特殊性。中國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他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缺乏同理心和關懷感,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只想「濫權」而不願「攬責」,這種畸形的家庭生態教育,對孩子們的成長不利,家長們若不從中反思,養兒則如養驢,養女則如養豬,都頭來會成為一輩子的負擔,吃定你了。

相關焦點

  • 校園霸凌何時停止?!拒絕沉默,學會說不
    #也許你身邊有人經歷過,也許自己經歷過好像這是每個學校都會發生的事每年總會有一段時間校園霸凌事件都會頻繁上熱搜最近也有較為嚴重的暴力的事件再次引起話題就在上周廣東發生過一起5人樓梯間圍毆1人的校園霸凌事件,過程視頻(被掌摑還被逼跪在地上抽菸
  • 《獵心者》校園霸凌:施暴者冷漠和受害者沉默,讓拯救者束手無策
    其中有一個故事就講述了大家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校園霸凌。有過被欺凌經歷的廖朵朵偶然間遇到兩個女生欺負一個名叫孫梅的女孩,愛打抱不平的她上前解救了該女孩,沒想到該女孩不僅沒有感激廖朵朵的幫助,反而斥責她多管閒事,兩個人不歡而散。
  • 對校園霸凌說不
    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表明,美國中學生在校園被霸凌比例在1/5左右。在澳大利亞,早在2015年的公開數據中校園欺凌的數字就不低,僅公立學校,平均每周公布的校園欺凌就有60多起。另一校園欺凌的大國是日本。早在上個世界80年代,日本的校園欺凌事件,就已經非常嚴重了。數據表明,近80%的學生有校園欺凌的經歷。
  • 面對「校園霸凌」,孩子該默默承受還是學會反擊?父母該適時教育
    小婉的女兒比較膽小,每次被欺負也不敢還手。就這樣有一次,回家時聽到了小婉的女兒在屋裡哭著說討厭學習,不願意再去學校,任憑小婉怎麼說,她家孩子就是特別大聲的喊著說不上學。其實不止是小婉女兒一個人在遭受著校園暴力的時候選擇沉默,還有很多的人都會覺得在面對校園暴力的時候,只要忍一忍就沒事了,可越是忍讓對孩子的傷害往往越是大。
  • 樸常赫 夏紀森:運用法律手段治理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行為已經嚴重危害到在校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僅造成了被欺凌學生身體上的傷害,更為嚴重的是,還導致被欺凌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焦慮、恐懼、抑鬱的情緒,以至於有些學生出現了自殘或自殺的行為。就我國目前的法律而言,針對校園霸凌行為的法律是缺失的。
  • 飽受「校園霸凌」跳樓身亡,未成年施暴者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胡小蝶曾問陳念(周冬雨 飾)「為什麼你們都不站出來」,之後便從教室外的陽臺跳了下去。胡小蝶跳樓身亡,陳念將自己的校服外套,蓋在了她身上,正是這一舉動讓她成為校園霸凌的下一個目標。同樣的毆打與侮辱在陳念身上重現:無緣無故的挨打、被推下樓梯、被扒光衣服拍裸照、被惡作劇……「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後」。
  • 【熱點探討】面對「校園霸凌」法律怎麼規定?
    對該事件的深入調查是對一個年輕生命最起碼的尊重,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反思在校園霸凌現象中,社會、教育機關、學校、家長佔據著怎樣的角色,是否承擔了該負的責任。但是「校園霸凌」事件中很重要的一個角色是學校,學校在出現欺辱事件後的態度及應對措施,也會直接影響該現象在所屬學校的發展態勢。
  • 兒童保護安全課堂 | 向校園霸凌,說不
    >校園霸凌正確的認識校園霸凌劃重點:遭遇校園欺凌該怎麼辦,就是因為換來的結果往往是你的批評或打罵,所以他情願不講。正確認識校園霸凌
  • 兒童保護安全課堂⑩ | 向校園霸凌,說不!
    校園霸凌並不僅僅存在於網絡上、電視中它真實存在於身邊的校園正確的認識校園霸凌讓孩子們有一個愉快的校園生活校園欺凌都有哪些角色劃重點:遭遇校園欺凌該怎麼辦?「你長得這麼醜,不如以後就叫陳小丑吧?」孩子之所以沉默,就是因為換來的結果往往是你的批評或打罵,所以他情願不講。
  • 霸凌現象嚴重的日本,最近推出了一款校園霸凌保險...
    雖然目前我們不知道,校園霸凌案件增加了是因為霸凌者變多還是因為更多學生鼓起勇氣去發聲。但是毫無疑問,校園霸凌在日本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這個保險是給被霸凌的孩子和家長們提供相應的法律服務或醫療費用。 前期,如果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受到霸凌或他們想得到法律上的援助,保險公司的律師團隊會給買了這個保險的家長們提供免費的法律諮詢服務。 如果的確孩子遭到霸凌,家長們能夠在律師的幫助下,準備訴訟文件和證明霸凌的材料。
  • 關於校園霸凌
    你遭遇過校園霸凌嗎?和父母吃飯時該笑的笑,該說的說,回到自己房間時才卸下偽裝的面具,遭受的苦難只有你自己清楚——最後你擦乾眼淚,一邊做功課,一邊迎接「明日份」的噩夢,循環往復。看到這裡,可能正在遭遇霸凌的孩子感同身受著,曾經被霸凌的孩子喚醒了多年前的記憶。
  • 北京市政協委員關注校園霸凌:明確法律界定
    法律監管:校園霸凌需明確法律界定  「校園霸凌」問題之所以沒有得到有效治理,部分委員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和法律法規上缺乏明確界定有關。「什麼是校園霸凌,一句玩笑、還是過分的行為、還是有意為之的行為,目前都不好界定。所以有可能玩笑就被認為是欺凌了,或者是真正的欺凌的時候,孩子又不敢公開去告訴學校和家長。」
  • 校園霸凌事件頻頻發生,我們該如何保護「少年的你」?
    而網絡霸凌,則往往是發生在QQ微信群、手機簡訊、學校論壇等等社交網絡平臺,隔絕了家長老師的存在,對受害者進行言語霸凌,造成心理傷害。除了欺凌形式具備很強的隱蔽性,受害者的沉默心理也讓孩子在受到傷害時不敢發聲,調查顯示:近五成(48.9%)中學生在遭遇欺凌事件後選擇沉默、妥協或獨自承受。
  • 和稀泥式的判決只能讓法律威信淪喪——貴州校園霸凌反殺案的思考
    最近,一起發生在2014年的校園霸凌反殺案引起了大家的討論。貴州少年陳浩瀚在被一群人欺凌過程中被打成重傷二級,其中一位霸凌者被打不治身亡,陳浩瀚因過失殺人罪被判八年有期徒刑。一個15歲少年,由於反抗霸凌而被判八年,本該有的大好前途一朝破滅,一個幸福的家庭也變得破碎。
  • 面對校園霸凌我們究竟該怎麼辦怎麼辦?
    在讀書時期,沒有經歷過校園霸凌的朋友一定是很幸運的。儘管國家三令五申禁止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但這類新聞依舊層出不窮。在面對校園霸凌時,大多學生是無助且害怕的,小編作為一名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很能夠感同身受,被「欺負」的那段時光是難熬且灰暗的。
  • 河北區法院:送法進校園,向校園霸凌說「不」
    河北區法院:送法進校園,向校園霸凌說「不」 2020-12-17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怎麼辦,如何正確應對校園霸凌
    近年來校園霸凌這個詞不斷出現在我們的耳邊,甚至因為校園霸凌導致的悲劇也屢有報導,讓人也十分惋惜。那麼,當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怎麼辦?如何正確應對校園霸凌呢?前幾天,看到一篇新聞報導,報導裡一名15歲的孩子被6名教職生打死,並被掩埋在當地的一處農田裡,當人們發現時,這名15歲的孩子已經死亡。
  • 校園霸凌or普通衝突?家長該如何分辨?
    每個人的標準都不太一樣;孩子越大越不喜歡跟家長/老師說自己的事,導致校園霸凌不易被發現;像語言衝擊、孤立等軟暴力行為,更隱匿,更不易被發現;部分校領導/老師/家長,對什麼是霸凌行為認知不足,未能正確及時處理
  • 《少年的你》,不止是校園霸凌
    -- Helen Keller`雖然「校園霸凌」是個熱門話題,可是我眼中的《少年的你》,More than that。有人可能會問了,校園霸凌真的有這麼嚴重嗎?咱們一起來看幾個例子。
  • 對校園霸凌說不,還孩子純淨校園
    不難猜測他們錄製視頻的目的,一是炫耀二就是留戀,不管哪一種目的都讓人不寒而慄。然而此類校園暴力事件遠不止這一件,2019年11月山東荏平一中學女生被毆打致住院;2020年11月廣西北海合浦縣一女孩被幾個女孩扇耳光,扯頭髮;近日又有一起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在貴州畢節,一名女同學因為一些糾紛,就被多名男生拿鋼管毆打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