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子柒又上了熱搜,起因是她和袁隆平等6人,一同獲聘首批「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
因為這個頭銜,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爭議。許多人給這個90後女孩表示了祝福;但還有一些人,對此次評選表示非常不滿,甚至謾罵,認為「李子柒就是個網紅,配不上這個稱號,又有什麼資格與袁隆平平起平坐」。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李子柒到底配不配這個稱號?又該如何看待她的成功?
一、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隨隨便便的
5月19日,農業農村部官網發布了一則消息:全國勞動模範申紀蘭,相聲演員馮鞏,主持人海霞,學者馮驥才,水稻之父袁隆平,網紅李子柒6人獲聘「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的稱號。
官宣一出,很多網友在網上紛紛祝賀這個90後女孩,祝賀她的付出與努力終於得到了肯定,包括一些媒體,也給予了她很高評價:
央視新聞:「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
但同時,這個評選結果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與非議,主要源於李子柒的身份——網紅,有人評論說:「李子柒不配做推廣大使,居然把一個網紅和袁隆平相提並論,太可悲了。」
的確,把網紅與袁隆平科學家擺在一起似乎有些怪異。但如果就農業這個領域而言,如果這個網紅是李子柒,我認為沒什麼問題。
那些質疑的人,多數並不真正了解李子柒,看過她作品的人都知道,她的視頻拍得真實、用心。在她的視頻裡,你能看到世界萬物從無到有的過程:
藍印花布和蠟染,從一顆蓼藍種子的兩次收割開始;
給奶奶做的一床新棉絮,從挖地播棉花種開始;
製作傳統手工醬油,制曲、暴曬、提純,將這歷經三千年的非遺文化展示得淋漓盡致……
看李子柒的視頻,你總能感受到一種莫名的治癒和賞心悅目的美,也能在她的作品裡找到自己內心嚮往的東西……這也是她能夠從默默無聞的小自媒體人,蛻變成一位全球擁有過億粉絲的優秀博主的原因。
這些鑽牛角尖,喜歡傳遞負能量的人,並不知道: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隨隨便便的,李子柒也不除外!正如道教鬼谷子所言:「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直者,積於曲;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
二、放下執念,是比記得更大的格局
生長在四川大山裡的李子柒,很小的時候就遭遇父母離異。
後來父親早逝,子柒又遭受了繼母的虐待。一個還沒有灶臺高的孩子,被逼著生火做飯乾重活。做得不好就會遭受繼母毒打,她卻倔強地沒有哭過一次。李子柒在微博中回憶說:「6歲時候的我,被繼母拽著頭髮往水溝裡按,被打得半死不活時,都生生的沒掉過一滴淚。」
後來,爺爺奶奶聞訊孫女一直被打罵,才將她接到家中撫養。從此,子柒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家裡窮吃不起零食,她就從樹上摘花苞解饞。
爺爺去世後,奶奶成了她在世上的唯一依靠。14歲時,家裡揭不開鍋了,奶奶沒辦法繼續供她上學,子柒便選擇輟學去城裡打工。
在別的女孩青春懵懂,記憶裡只有課本、暑假以及隔壁教室的男生時,李子柒卻睡在橋洞,把一塊方便麵掰成兩塊,吃兩頓。她四處漂泊,在飯店刷過盤子,還在夜場當過DJ,這麼一幹就是好幾年。
2012年,奶奶生了一場重病,子柒拋下所有,回到奶奶身邊。她意識到陪伴老人的重要性,至此再也沒有離開農村。
上天給你關上一扇門,但同時也會給你打開另一扇窗。機緣巧合之下,子柒接觸了短視頻。而新的謀生方式,讓她就此敲開了成功的大門。一路磕磕絆絆的歷程,也驗證了那句話: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
曾經有一個採訪,記者問她:「童年的經歷,對你現在的事業有沒有什麼聯繫?」潛臺詞是:「被繼母虐待的那段經歷,你還記得嗎?」
所有人都以為,李子柒會對繼母抱怨或者指責幾句, 但她卻說:「正因為從小生活在農村,我擁有了許多城裡人不曾體驗的美好的東西。」
沒有抱怨,沒有灰色回憶,沒有成名後的追究,她直接跳過了人生這一段。 她的人生裡,不再有被虐待的過往,而只是對過去歲月的感恩。
她真的原諒繼母了嗎?未必,但她放下了。既然曾經想要的沒有得到,不如就讓它隨風而去。
人生最高的覺悟便是放下執念,這也是儒道佛三家一直強調的至高境界。
佛家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儒家說:一切中庸。
道家說:順應自然。
其中內含的智慧,都是放下人生瑣碎的執念,放下毫無意義的煩欲,讓內心通達與釋然。
放下執念,是比記得更大的格局!
三、決定一個人高度的,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耐力
李子柒的童年,沒有其他孩子的肆意與快樂,更多是隱忍與擔當。而這樣的經歷,也讓子柒更懂得人生最需要的是什麼?她把這些想法付諸於實踐,濃縮在她的作品之中。
從子柒的視頻之中,你能體會到她對生活從心而發的熱愛,對簡單純粹慢生活的感悟。而這恰恰是當代很多人所缺乏的,這也是李子柒能火起來的原因。
但,你以為抓住市場需求就夠了?更重要的是,她認真到極致乃至偏執的態度。
古語有云:「臻於至善,登峰造極。」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斷摸索,專注到極致才能發現真理,從而達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她的每一個作品,我們看到的得心應手製作美食或者唯美的自然場景等等,其背後都是無數次重拍,無數次推倒重來,最終淬鍊成金的完美視頻。
剛開始拍視頻時,因為沒有相機,李子柒只能用舊手機勉強拍攝,因為手機有問題,一個小失誤就要重新拍攝。
而後期剪輯,對於外行出身的李子柒來說更難。子柒在2017年的一段視頻中說:「2萬多條素材,來來回回開關4萬次,按每條素材走25步來算,步行約260公裡。」可見她起步時的艱難,可她硬是堅持了下來。
從單槍匹馬,到組建起一個小團隊。外人眼裡李子柒坐享其成,但其實拍什麼,怎麼拍,仍然是她一個人操勞。每一個視頻的取景與構圖,她都要一個一個去調整。只要鏡頭裡有一點瑕疵,她都會幾遍、幾十遍地推翻重來,直到滿意為止。即便拍完了,也要自己把主體部分剪輯好,再交由攝影師調色輸出。
她說:「我做的確實沒有專業的人好。只不過,我已經那麼辛苦地做了95分,為什麼不再盡力做到心中的100分?」
那種認真到極致的偏執,讓她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去挑戰各種極限。
為了拍雪山日出那短短幾秒鐘雲霧翻滾的鏡頭,她爬了9個小時的雪山,期間害怕被凍死,一晚都不敢睡。
即便已小有名氣,她也並未驕傲自滿,還是用心的製作每一個視頻。
拍《蜀繡》時,她鑽研紀錄片,又聯繫蜀繡國家級非遺大師——孟德芝學習了半年。
而讓她一蹴而紅的《蘭州拉麵》,當時為了拉出地道的麵條,李子柒特地到西北找拉麵師傅學習了一個多月,每天拉麵拉到胳膊酸痛抬不起來。拉麵看似簡單,但每一個環節都有百般門道,2分鐘的拉麵鏡頭,她拍了3天,每天只吃一頓飯,足足拍了200個鏡頭,最後用上的不到50個。
這樣用心的李子柒,能不成功嗎?
《尚書》有言:「惟精惟一」。就是告訴我們,要把心思鎮靜下來,一心一意地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像庖丁解牛、梓慶削木。
《傳習錄》中,王陽明弟子問道:怎樣才能做到「惟精」、「惟一」呢?王陽明曰:「『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並非在『惟精』之外又有一個『惟一』。『精』的部首為『米』,就以米來作比,要使米純淨潔白,這便是『惟一』的意思。如果沒有舂簸篩揀這些『惟精』的工夫,米就不可能純淨潔白。舂簸篩揀是『惟精』的工夫,其目的也不過是為了讓米純淨潔白。」
終於,用心至極、追求極致的李子柒火了,她的視頻被上傳到YouTube上,一時之間圈粉無數。今年4月份,她的YouTube粉絲突破1000萬,成為首個粉絲突破千萬的中文博主。
老外們如此鍾愛李子柒的作品,即便視頻都是原片上傳不帶翻譯,老外們還是非常的喜愛,甚至自發為她翻譯視頻。因為他們通過李子柒的視頻,看到了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感受到了中國農業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李子柒身上,有太多可以讓當代年輕人學習的品質。不遺餘力地去完成每一件事,學無止境地去塑造每一個細節,這樣的品質真的令人敬而生畏。其實所謂匠心,不過是在重複的歲月裡,對得起每一寸光陰。
李子柒在海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儼然已成為中國農業文化在海外的一張名片,讓世界看到了美好的中國形象,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輸出的一個標誌,這是她做出的最大貢獻!
可偏偏有些人認為她成名於網絡,就固執地認為她再火也不過是一個網紅,可是如果換做你,你行嗎?這種把事情做到極致的耐力,你有嗎?
決定一個人高度的,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耐力!
四、結語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子柒,一個驚豔了時光與網絡的女孩。
她將中華傳統文化宣揚至國外,凸顯了中國傳統「清雋」的審美取向與「出世」的價值追求,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華傳統之美,就這點而言,她完全配得上這個稱號。
而他的成功,源自熱愛、胸懷格局、追求極致、貴在堅持!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李子柒,但至少,你可以和她一樣,努力告別不好的,盡力呈現最好的,然後活好每一天。
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公平的,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前路。
願你一生努力,想要的都擁有,得不到的都釋懷,只管往前走,守護自己感動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