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建國和張智超的名字又一次攜手出現在公眾面前,而且形式如出一轍:張智超上任、顏建國「放權」。
撰文/盧泳志
編輯/ 繆凌雲
近日,中海發展公布一項人事變動通知,涉及中信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地產)董事、董事長和總經理等職務。
其中,張智超被委任為中信地產董事長兼法人代表,並被聘任為公司總經理;與此同時,顏建國卸任中信地產董事長兼法人代表,以及總經理職務。
除了這兩位主角外,此次人事變動還涉及郭光輝被任命為中信地產董事,張一不再擔任董事職務。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和5月,顏建國和張智超曾先後進行過兩次「權利交接」。
2月7日,顏建國同時辭去中海發展行政總裁、中海物業主席、中海宏洋主席等職務。
彼時,顏建國辭去中海發展、中海宏洋、中海物業中直接參與公司運營相關的職務。業內人士認為,中海系此番人事調整,顏建國的實際權力被削奪了不少。
時隔三個月,5月12日,顏建國再次辭去中海企業發展董事長兼法人代表,以及總經理職務,這次人事變動也被看作是2月份「中海系」人事大調整的延續。
經過這次人事調整,張智超擔任中海企業發展董事長兼法人代表,以及總經理職務,而顏建國繼續擔任中海發展董事局主席。
一位專注於人力資源行業的人士表示,如今張智超再度擔任中海地產旗下子公司中信房地產董事長、總經理,可以看得出顏建國進一步將權力棒進行交接。
01
顏建國掌權與放權
2013年,中海系管理層開始重大調整,中國建築旗下中建地產與中海地產開始併購重組,最終這次併購案以中建地產併入中海地產告終。
與此同時,原中海地產主席孔慶平退休、行政總裁郝建民接任,中建地產總經理陳誼出任中海地產執行董事兼總裁。
在「郝建民時代」,其內部組織架構調整始終沒有中斷。期間,中海地產總裁陳誼、副總裁曲詠海等高管離職。直至2016年11月,郝建民離開中海。
此後,中海地產的權利格局進入過渡時期,肖肖接任中海地產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的職位。不久之後,中海老臣顏建國以「救火隊長」的姿態火速回歸,開始逐步掌權中海地產。
2019年3月,中國建築集團宣布,周勇同志不再兼任中海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職務,顏建國主持中海集團全面工作。這是中海主席在中海集團職務上的一次重要變化,在此之前中海集團的董事長一職大多來自中建。
據風雲地產界統計,彼時顏建國在中海系的職務共有:中國海外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中國海外發展主席兼執行董事、行政總裁;中海物業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兼非執行董事;中國海外宏洋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兼非執行董事;中國建築國際有限公司主席兼非執行董事。
至此,顏建國正式全面掌舵中海系,中海系進入「顏建國時代」。在外界看來,顏建國全面掌權是中海與母公司加強互動的信號,而中建方面亦希望加強對中海的管控。
來源:天眼查
顏建國此次回歸中海並逐步掌權後,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便是推進中海的改革事宜。
2017年1月,顏建國正式出任中海地產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等職位。上臺後,顏建國制定了一系列「變法」措施,撤銷了郝建民在總部成立的營銷公司與工程公司,合併進地產公司,實施分權。
同時,顏建國將中海招採中心和成本管理部合併回合約管理部,重新搭建合約業務線,由各地區管轄。在此之前,中海地區公司對招採無管理權,此番變革將加強一線的權限與主觀能動性。
2017年,顏建國在推動組織變革的同時,也掀起了一場人事換血,涉及高層與中層管理者超過43人,輻射面超過10個城市公司,涉及超過10個集團總部下轄部門。
除了全面改革外,規模增長提速是「顏建國時代」的重大成就。顏建國回歸後,中海地產呈現出與之前印象中「保守」不一樣的面貌,無論是銷售增速、還是融資市場,都較此前積極。
在過去幾年內,中海地產銷售額從2016年的1897.81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3398.83億元,同比增長25.41%,完成全年合約額目標的108%。
在顏建國回歸後的三年中,中海地產在拿地層面也開始提速。2017年、2018年中海的拿地金額均排名全國第五位,2019年以1034億元的拿地總額位居行業第四位。
可以說在掌舵期間,顏建國成功甩掉了中海地產「掉隊者」的形象。然而,進入2020年,顏建國開始被「放權」,中海系的權力格局再次被重塑。
2月7日晚間,中海旗下三家香港上市公司同時披露了一系列人事變動公告,涉及的核心人物便是顏建國。
中海發展公告顯示,顏建國將不再兼任行政總裁職位;中海宏洋公告稱,顏建國辭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授權代表及提名委員會成員等職務;中海物業宣布,顏建國辭任公司董事會主席、非執行董事、授權代表、提名委員會主席,以及薪酬委員會成員的職務。
值得注意的是,此舉也將打破中海地產一直保持的主席兼任行政總裁這一傳統。上一次出現這種情形是2016年,接替郝建民出任執行董事、主席兼行政總裁的肖肖不再兼任中海行政總裁職位。
當時,顏建國出任中海地產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此舉被認為是過渡期的銜接之策。果然,時隔五個月之後,肖肖便全身而退,交給接棒的顏建國。
如今顏建國接二連三「放權」,難免令外界猜測這一系列變動舉措很可能只是平穩過渡之策,中海有可能再次換帥。
02
中海或進入「張智超」時代?
在中海系的一系列人事變動中,除了顏建國外,還有另一位主角——張智超,他是中海第一屆「海之子」的成員。
2001年,張智超以第一屆「海之子」的身份,進入中海地產。18年的中海職業生涯,讓張智超的履歷遍布大江南北,歷任多個部門的分屬崗位。
張智超從中海地產集團上海公司起步,先後出任蘇州公司副總經理、合肥公司總經理、無錫公司總經理、蘇州公司總經理。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擔任合肥公司總經理的張智超曾帶領部下首拓合肥市場,打造出名噪一時的中海原山項目,名聲顯赫一時。
2017年5月,在顏建國推動內部改革之時,張智超出任中海企業發展助理總裁及北方區域公司總經理,2019年1月出任副總裁。
十幾年以來,豐富的項目操盤經驗,加上優異的城市公司開拓成果,張智超很快便從「海之子」中脫穎而出,一路成長為中海地產行政總裁。
2020年伊始,在2月7日的人事變動中,時任中海地產北方區域總經理張智超獲委任為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成為中海地產歷史上最年輕的行政總裁。
來源:天眼查
三個月後,張智超的權利再次得到鞏固。5月12日,張智超接替顏建國出任該公司董事長兼法定代表人,以及總經理等職務。
在中國海外發展的公告中,張智超最大的優勢被描述為房地產開發及企業管理經驗。從2020年開始,顏建國有意識地將這位年輕的行政總裁推到臺前。
在2019年的業績會上,張智超表示,2020年房地產市場整體不確定性確有增大,但總體判斷仍屬謹慎樂觀。由此看來,這位年輕的繼任者頗具信心,而且已經做好了迎接挑戰的準備。
事實上,自上臺以來,中海地產業績完成情況還不錯。據克而瑞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中海地產全口徑銷售金額為3201.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3050.5億元,略有上漲。
時至年末,中海再次對權利格局做出調整,在業界看來,這是房企職業經理人走向年輕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媒體解讀為中海在以一種更開放的姿態擁抱未來,管理層年輕化也將為中海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