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文濤、蔣方舟、李玫瑾對話圓桌派:孩子的表現折射父母的水準

2020-08-20 疏林淡月

圓桌派中竇文濤、蔣方舟、李玫瑾談到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孩子有教養,他的父母一定有教養,除非自己沒帶;父母是一個很智慧的人,他孩子就會很智慧;如果父母是天天聊八卦、忙攀比的,孩子也會變成這樣的人。孩子從小聽父母的委屈、撒謊、牢騷與抱怨,長大後往往會成為相似的人。


李玫瑾: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


李玫瑾談及她見到的一件事,高考開榜後,兩位鄰居樓下相見,一位問及另一位子女高考情況。

李玫瑾點評說:這種情況最好不要問,人家考得好自然會說,而考得不好,根本不想你問起。而這種人的子女也會是這種人,就是熱衷打探別人的隱私,僅為了自己茶餘飯後的周圍傳播。

竇文濤說:有些父母自己還未完全長大、人格還不健全,一肚子牢騷、委屈、黑暗,把自己孩子作為宣洩壓力的對象。

李玫瑾說:有些夫妻還未離婚,就已經開始對孩子灌輸對方怎壞怎壞的觀念,而孩子作為兩方血脈共同體,會感到十分矛盾與痛苦,而這種折磨可能伴隨終生,令人格因此扭曲。


李玫瑾說:有些夫妻還未離婚,就已經開始對孩子灌輸對方怎壞怎壞的觀念。


1

疫情關係,所有學生在家上網課,一個朋友上初中的孩子因邊上網課邊玩手機,被父母罵至痛哭。

我對那位朋友說,孩子上網課時無人監督,當然會乘虛而玩,你作為家長,既然也在家,就坐在旁邊監督,陪他上網課,你不可以看手機。

朋友說:我不看手機,我可以做什麼?

你看,家長不看手機都不知有什麼可以做了,孩子的心怎會只在網課上呢?孩子不能專心上網課,其實都是家長的折射。


孩子不能專心上網課,其實都是家長的折射。


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榜樣,能主動學習的版型,你的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就是一個放不下手機的大小孩,你能說服孩子放下手機認真學習嗎?


有些父母責怪孩子不喜歡看書,我反問父母,你自己現在一年看多少本書?在孩子小時,你帶過他多少次去圖書館看書?

父母自己都不看書,反怪孩子不看書。


在孩子小時,你帶過他多少次去圖書館看書?


父母時刻力求進步的,孩子也會努力向上;父母天天怨天尤人的,孩子也會在遇到困難時指東話西。

孩子就是父母的折射,當你發現孩子行為有不對時,要先檢討一下自己有無做得不對的地方,如對鏡穿衣,看到鏡子裡衣服歪了,應該先整衣冠,而不是指責「鏡子」的不對。


看到鏡子裡衣服歪了,應該先整衣冠,而不是指責「鏡子」的不對。


2

家庭教育才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

怎樣才可以做好孩子人生啟蒙之師?


首先是陪伴

對於父母來講,陪伴孩子是最容易又最難做到的。

許多孩子與父母關係疏離正是因為童年時缺少陪伴,不懂與父母如何相處。

一位現在70多歲的長者向我談起往事,說她兩夫妻年輕時因在外地工作,將兩個孩子交給自己的70多歲的婆婆帶,當時一個初中,一個小學,我大驚失色說:那麼你的孩子的學業誰監督?70多歲的老人家肯定看不過來啊?!

長者嘆了一聲:我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啊,我只是小學畢業而己。怎麼輔導他們呢?

實際上許多父母都知道 ,到了小學四年級,一般已經不能指導孩子做功課;但實際上陪伴的意義遠勝輔導!


對於父母來講,陪伴孩子是最容易又最難做到的。


在孩子成長階段,家長即使僅陪在身邊,孩子會倍感安心,情緒會穩定;家長陪伴在家,即使是做家務,但對成長中的孩子情感發育與性格完整是十分重要的,很多父母認為自己輔導不了作業,就忽視了陪伴的重要性。


第二是以身作則

孩子從小對父母就是用仰視的角度,而無關父母學歷;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否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精神十分重要,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時刻引導著孩子成長的道路。

在上述缺乏陪伴的案例中,長者的孩子現在都是四五十歲的人了,我不知道當初他們父母這樣做對他們的實際影響有多大,但我可以想像得到的是,兩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他們自己的成長精神養份僅靠從同學、朋友中得到,那個在生活中照顧他們的隔代老人,僅能提供一日三餐的飽腹。


留守兒童缺少了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


這個痛點也是許多八零後親身感受,而現在還有許多留守兒童重複著這樣的情況。

第三是尊重孩子的選擇

龍應臺說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聰明的父母著重培養孩子對世界事物的選擇能力,因為父母僅是與子女行最初的一段路,以後更多人生路還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教會孩子正確選擇,比起事事代替孩子選擇重要得多。


教會孩子正確選擇,比起事事代替孩子選擇重要得多


孩子作出選擇後,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這點許多家長做不到的,但卻是至關重要的。

家長因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懷疑的目光看待孩子所做的一切,在他們看來,孩子永遠是孩子,想法不成熟,做法欠妥當,但忘記了,家長可能自己也曾跌跌碰碰過來的,為什麼要剝守孩子感受起伏人生的機會呢?



在更多人的心目中,波濤洶湧的際遇比一潭死水的生活有意思得多。

第四是允許孩子有自己業餘愛好

父母對於作為學生的孩子更多是關心他的學業,其實很多學霸都不用拼命讀書,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靈活的頭腦更重要!

學生在功課以外有業務愛好,只要不是沉迷,對於學習來說有利無害,適當的愛好可以舒緩學習壓力。


很多學霸都不用拼命讀書,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靈活的頭腦更重要!


家長通過管理好孩子的愛好,因勢利導,可將此變作激勵孩子學習進步的動力。

例如,可以跟孩子訂立規矩,高效完成了網課,就可以玩他喜歡的愛好一小段時間,當然,家長在這個過程必須做好控制,而不是放任自流。

象孩子成長過程無重來一樣,父母作為孩子成長的關鍵導師,也是無重來的機會,所以,父母必須不斷學習、保持謙虛、努力做好這個重要任務。

父母以為是自己在教育子女,但漸漸發覺是子女教曉自己怎樣為人父母。


父母以為是自己在教育子女,但漸漸發覺是子女教曉自己怎樣為人父母。


緊記,作為父母,孩子是你的折射,你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先要努力成為怎樣的人。

相關焦點

  •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玩手機」時,父母的回答決定孩子一生
    節目《圓桌派》中,有一期話題很扎心。蔣方舟說:「現在的小孩一定是捧著手機或ipad,才不管你,也不屑與大人交談。都是在各自的微信群裡,沒有任何溝通。」竇文濤回憶了很多小時候的趣事,感嘆道:「小時候沒有電子設備,但那時候我們真的很多快樂,大人小孩都很快樂,是真正的天倫之樂。 今天的世界卻分崩離析。」
  • 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李玫瑾《圓桌派3》揭江歌案疑點
    2月2日,由優酷出品的高品質泛文化節目《圓桌派3》第三期準時上線。文化名嘴竇文濤與馬未都、蔣方舟、李玫瑾聚焦兩性,話題升級,大聊「交往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渣男」,更上升用犯罪心理畫像解析「渣男」。除了如「時間是檢驗渣男最好的試金石」「遇到渣男先認慫」等金句,內容觀點也謙虛多元。
  • 《圓桌派》:李玫瑾教授教你如何識別渣男
    蔣方舟覺得,渣男在愛情面前是猶豫不決的,比如《東京愛情故事》裡面的永尾完治,《倚天屠龍記》裡面的張無忌,這兩個人都是內心軟弱的渣。《圓桌派》第三季第三集就針對如何識別渣男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他屬於表現和內心完全不一致,這種人表面沒事,其實內心已經積攢了很大的東西。哪天要是他不高興了,就跟你翻臉。所以,遇到假好人時,也是需要提防的。像李玫瑾教授所說,如果那個人特別的端著,那麼她會覺得很危險。
  • 《一路書香》竇文濤張星月蔣方舟"文化探尋之旅"
    原標題:《一路書香》竇文濤張星月蔣方舟"文化探尋之旅" 繼和「不老男神」任賢齊一起探尋了閩南古風鄉情後,店長竇文濤、店員張星月又攜新夥伴——中國青年女作家蔣方舟,一行來到了陝西榆林市清澗縣師家溝村,一起深入感受黃土風貌,體驗百年窯洞裡陝北人家的地域風情......同為文學愛好者的他們,在探尋過程中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 《圓桌派》李玫瑾教授:孩子青春期叛逆?與父母有很大關係
    李玫瑾:教育趁早,青春期能少說就少說孩子的教育是一門仍需討論的問題,擅長解決教育類問題的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上的發言,也為大家分享了一些,自己作為父母時的觀點和看法,供家長們參考。,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叛逆的表現。
  • 李玫瑾:孩子這3種臭毛病,是「智力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節目中與主持人竇文濤提出了一些看法:正處於幼年期的孩子,特別是智商(智力)教高的孩子,總會在生活中展露出一些「壞習慣」,這些「壞習慣」正是代表孩子智力發育速度快(發育完整)的表現,父母切忌不要著急改正,也不要盲目訓斥
  • 上遊薦書|除了教你如何識別渣男,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這次教你...
    2013年,鳳凰衛視請李玫瑾去做一個訪談節目,主持人就是竇文濤。李玫瑾回憶,自己第一次見竇文濤就曾問他:你做了這麼多期談話節目,是怎麼應對因言惹禍的麻煩的?「我只記得文濤笑了,雲淡風輕地說了句:我不上網。」
  • 圓桌派:我們為什麼需要讀書?這可能就是最好的答案
    我老家在農村,父輩們基本書沒讀太多,所以大家都卯著勁奮鬥,只為送自己的子女多念點書,如果村子裡有進名校的孩子,就格外的風光和自豪,其他人也會把別人家的孩子當成標杆,學習的榜樣。但是幾年後,名校的孩子畢業了,找工作了,村子裡的人覺得並沒有因讀書而發家致富,覺得這個投資不見匯報,太不划算了,所以又有了讀書無用論的說法。
  • 竇文濤:我經常見女孩子探討,說為什麼某一種女孩老是遇渣男
    李玫瑾(犯罪心理學專家):這個男女關係呢,記得美國的一個學者曾經講說女孩子怎麼才能真正找到好的男孩子。比如說你跟他談對象,談到九點鐘說我要走了,我九點半必須回家。也就是在談對象的過程中他就講這個女的總吊著,然後這個點她說走就走,衣服也是穿得嚴嚴的。
  • 孩子「該打就打」?《圓桌派》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
    當父母打孩子,孩子會豎起耳朵聽父母在講什麼,仔細觀察父母的眼神,他們學會察言觀色,會主動接受信息,搜尋信息,靈敏地保護自己。而孩子長期不挨打,只是對他講道理,而他不想聽大道理,就會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聲音,不跟你講話。慢慢養成習慣後,就會在課堂上表現出一系列的問題,上課心不在焉,表情呆滯,木訥遲鈍,這跟太平過久,軍紀渙散是一個道理。
  • 李玫瑾:孩子從小要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將來才活得不辛苦
    在《圓桌派》節目中,李玫瑾、馬未都兩位老師提出了一個觀點:要讓孩子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 要知道「厚臉皮」這個詞的釋義一是厚顏無恥,二是不知羞恥,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貶義詞,但為什麼兩位老師都認為,孩子應該學會「厚臉皮」呢?
  • 《圓桌派》節目竇文濤披露不純師生關係的案例引網友熱議
    文|歐歐《圓桌派》是一個聊天真人秀節目,由竇文濤主持,其不「裝」的竇式主持風格,節目嘉賓多,立足網絡,神侃包羅萬象的話題,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受到不少觀眾的關注。曾有一期節目,竇文濤和馬未都、梁文道、餘世存四人聊起師生關係話題。從幾十年前北大、清華的學生回憶說起,當年老師和學生關係真是亦師亦友,一起探討學術,共同做研究,關係無比純潔。談及現在社會上一些師生關係時,竇文濤說,「我見過飯桌上他們一名教授啊,讓他的女研究生啊,來來來坐腿上,坐腿上」。竇文濤說當時看到這種情況真是無語,心想教授竟然叫女研究生坐腿上。
  • 李玫瑾:孩子從小要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將來才活得不辛苦
    文 | 甘道趣談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圓桌派》節目中,李玫瑾、馬未都兩位老師提出了一個觀點:要讓孩子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當時,在節目中提到了幾個孩子因為被老師或家長批評,想不開跳樓的事情,主持人竇文濤就提出一個問題:現在很多家長看了這樣的新聞之後,不敢和孩子說重話、不敢管教孩子,這要怎麼辦?
  •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玩手機」時,父母的回答,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節目《圓桌派》中,有一期話題很扎心。蔣方舟說:「現在的小孩一定是捧著手機或ipad,才不管你,也不屑與大人交談。都是在各自的微信群裡,沒有任何溝通。」竇文濤回憶了很多小時候的趣事,感嘆道:「小時候沒有電子設備,但那時候我們真的很多快樂,大人小孩都很快樂,是真正的天倫之樂。今天的世界卻分崩離析。」手機製造了便利,卻也帶來了破壞,孩子們正深陷其中。調查顯示,兒童使用手機越來越低齡化、高頻率,0-5歲兒童,智慧型手機使用率超過80%。
  • 梁文道在《圓桌派》中再爆金句
    自第四季《圓桌派》開播以來,觀眾們對梁文道(道長)的呼聲就愈發強烈,在廣大網友們的期盼下,節目組終於不負眾望,在第三集請來了道長梁文道,而在這一集中,道長更是再爆金句,說出了職業作家沒有資格講靈感的話。
  • 俞敏洪對話李玫瑾:父母,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老師
    本文整理自9月10日《俞敏洪對話李玫瑾:聊聊為人之師》直播俞敏洪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李玫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 父母是通情達理的,孩子是一類;父母是絕不吃虧的,孩子又是一類;父母要是唯唯諾諾,孩子又是另一類。
  • 主持人竇文濤首次登臺太緊張「尿褲子」,坦言「無壓力不成長」
    提起主持人竇文濤,在觀眾眼裡,不管是性格還是文化修養、職業素養都值得贊。從《鏘鏘三人行》到《圓桌派》,他都能巧妙帶動話題,和嘉賓保持同頻,談笑甚歡,畫面整體看起來非常和諧。看到今日的竇文濤,大家一定想像不到,在他的主持生涯中竟然發生過這樣一件囧事。
  • 無論窮養還是富養,不如注重孩子的教養
    知名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曾將父母的財富、地位、為孩子選擇的學校等比作碗;將父母的修養、學識、和孩子相處的方式細節等比作碗裡的飯。她說:很多父母認為碗重要,其實飯更重要。近日,河南鄭州一小男孩因為一個蘋果上熱搜。原來,一個乘客上車時發現手機沒電無法買票。司機剛準備幫其投幣,前排一名六七歲的男孩在媽媽的指引下,幫乘客叔叔付了錢。
  • 李玫瑾直言:養好孩子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
    導讀:李玫瑾直言:養好孩子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李玫瑾直言:養好孩子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