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所住就是安住

2021-02-19 妙蓮華佛善堂

世間沒有中庸,無相才是真正的中庸;心無所住就是中庸;空一切法才是中庸之道。

「心要安住在哪裡?」

「無所住就是安住,想要安住在哪裡都不對。」

「無所住是什麼?」

「無所住就是清淨心的工夫,它無法透過語言來表達。」無所住就是自在,無所住就是解脫,無所住就是不著相,無所住就是沒有分別,雖分別不作分別想,清清淨淨又明明白白的這顆心,用這顆心來修行就對了。

如果我們假設立場,我要到達某種境界才叫做快樂,我要某種環境才覺得舒適,那麼,這個假設本身就是錯誤的。如果我們只是用取捨的心在期待什麼,或是妄想明天,或哪一天,情況會變好,這種透過時空假設的期望或追求,都是不對的,反而會引來痛苦。因為在佛法中,所有的解脫自在,當下就是,那是你現在就可以掌握的。

禪宗說:「不離當下」。當下是什麼?就是解脫的現在。因此,我們要多觀照,觀照一切法都是空性,觀照一切法畢竟空寂,當下就是清淨的本性。否則,永遠不能解脫。

今天想盡辦法解脫,然後又痛苦、掙扎,明天還是一樣,如果今天心性不明,明天依然不能解脫,因為用的是錯誤的心,今天不悟,明天還是不悟!如果不能當下明白自己的心性,想要期待明天會更好,認為我的未來不是夢,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悟,那不是「如果還有明天」,而是「我倆沒有明天」,未來依舊是個顛倒夢想,明天也不可能會更好。

所以,我們學佛要有般若的智慧,惟有大般若智慧,才能斷煩惱。若想要求生極樂世界,也要有清淨的心,要知道極樂淨土、阿彌陀佛都是我們的心,如果不是我們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那麼佛法講「無生」,不自生、不他生,不來不去,那怎麼能得生淨土呢?

因此當知:心淨則國土淨,要去悟我們的自性西方。要有清淨心,沒有煩惱的心,那才有辦法。否則,一樣也沒辦法。

歡迎搜索微信公眾號

foshantang2013

開示文章可轉發到朋友圈與朋友共同分享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快速關注本號。

相關焦點

  • 慧律法師:心無所住,就是安住
    世間沒有中庸,無相才是真正的中庸,心無所住就是中庸,空一切法才是中庸之道。 有信徒問我:「心要安住在哪裡?」我告訴他:「無所住就是安住,想要安住在那裡都不對。」他又問:「無所住是什麼?」我:「無所住就是清淨心的工夫,它無法透過語言來表達。」
  • 心無所住,得大自在
    「無住」就是不在一個念頭上或任何一種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比如,一個人受了批評,聽到了一句非議的話,或遭遇挫折、蒙冤受屈,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心生苦悶,那就叫心有所住。貪財貪色,貪名貪利,心中牽掛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貪戀,甚或瞋恨怨怒,這些都是「有所住」。凡是煩惱、想不開、看不破、放不下,就是心有所住。
  • 「自我教言」若心真正能安住,分別心失於法界(連載2)
    所以我們要全部 斷盡這些無義的分別念,就必須觀察自心,然 後自然安住。若自己的分別念如風起雲湧,越來越增上, 則好像連整個虛空界也無法容納,但只要我們 以觀察的智慧去斷除它,那分別念在剎那間將 全部消失無蹤。作為一個大修行者,當他一開 始觀察自心時,所有的分別念就都融入於心的 本性虛空當中,一切煩惱也就消失於法界。
  • ENZO RODI 貝朗安住 ERC21143W 連體虹吸馬桶 + ERCZ9977W 智能...
    ENZO RODI 貝朗安住 ERC21143W 連體虹吸馬桶 + ERCZ9977W 智能馬桶蓋 2017年11月07日 15:56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 文澤說稻:安住身心,是人生進步的關鍵
    所以,安住身心實在是很重要。」可見,我們要想把外部的逆境轉化為自己內心的順境,於潮起潮湧的萬千世界中得自由,就必須學會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因為一個人的心靈,決定了他的人生狀態和人生走向。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心靈,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 佛經上所說的實相是什麼,如何安住實相?
    凡夫不是住於有,就是住於頑空,當他聽一個悟的人講真如佛性是空性,然後他就落在空的一邊,就以為是一無所有,這就叫做頑空,像虛空一樣一無所有;如果又聽悟的人講真如佛性是真實的有,然後他就會以為既然是真實的有,那就應該有個相、有個形。所以凡夫不是落於空的一邊,就會落於有的一邊。
  • 若你能踏實去修,這就是你的未來!
    就是想對自己有一個控制。我出去的時候會強迫自己安排一堂課,到了那個時間就不得不講;回來以後也是一樣,除了特殊情況外我都會安排講課。如果沒有這種強制性的控制,就會出現很多散亂之因。現在山下的很多道友在不斷學習,有了集體學習的壓力,很多人就不會經常散亂。如果散亂了,別人就會問:「你這節課為什麼沒有來?
  • 「你是在這裡安住的一個家人」,徽州民宿講述「新故事」
    河流串起了徽州的村莊,有了水,這裡便多了份自然靈性,青瓦白牆倒映在水中,在這裡,走一步,就是一幅畫。民宿舊街墨野就藏在畫中,成為了畫本身。舊街墨野黃山集舍。(央廣網發 黃山市委宣傳部供圖)「半山是山何爭高低,閒客不閒自有春秋。」
  • 鐘山區「三抓三促」助力搬遷群眾安住和諧幸福家 共享活力新生活
    據悉,鐘山區婦聯將與區總工會、團區委等部門加強聯動、密切協作,落實「新市民·追夢橋」工作措施,積極為全區12個易地扶貧搬遷點的婦女兒童及家庭安住和諧幸福家,過好活力新生活持續做好服務,為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助力和諧社區、活力社區建設做出婦聯組織應有努力。(樊秀蘭)
  • 行走時覺知行走,坐下時覺知坐下,觀照心念,保持正念,安住當下
    這就是正念禪修的奧義所在。 當你專注於你手上的任何事,你在這個當下,你就是完完全全的自己,你觀照自己的呼吸,覺察自己的存在,觀照自己的每一個心念的升起或落下,觀照你手上的每一個動作,這就是臨在。 哪怕就是吃橘子這麼簡單的事,正因為它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所以我們就會輕易地忽視它的存在。一個橘子有好多瓣,如果你懂得好好吃哪怕只是其中一瓣,你大概會懂得好好地吃整個橘子。 如果你連其中的一瓣都不會吃,那麼你是不懂得吃橘子的。當你吃東西,你需要專注地享用,你需要仔細地咀嚼,一口又一口,靜心地體驗整個過程。
  • 十輪經中的第一佛輪,安住不退境界
    自稱我處大仙尊為,轉於佛輪,降一切天魔、外道、邪論,摧毀一切諸眾生,猶如金剛堅固煩惱,隨其所樂,安置一切有修行力的眾生,令其安住三乘不退轉之位。」「善男子!譬如有國,沒有君王,國土中所有的人民、自己的軍隊、他國的軍隊,皆互相侵害,人民憂愁擾亂,不得安寧。
  • 安住暴風眼,只因有祂……
    龍應臺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的記憶裡搜尋不到一個背影,很有可能一直是被注視的那一個,我們在漸行漸遠,送別時,我們強忍著眼中的淚水和心中的傷感踏上自己人生的徵程,執拗地不回頭。
  • 老和尚說,當下無形無相、能知能覺、清淨無染的這念心,就是本性
    平日誦經、念佛、持咒、參禪,都能幫助我們定心、明心、悟心;禪修、禪七,就是一個令行者悟到本具覺心的殊勝助緣。臨濟義玄禪師悟道時言:「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凡事單純一心,不雜用心,所謂「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
  • 修持六度就是我們很好的方法
    那就是你想讓你的生命越來越好,你自己有這種上進心,有這種要求,這是一個基礎,就是心裡的一個態度,心理建設是一個基礎。我們想離苦得樂,我們需要這些功德。其實我們人為什麼會有煩惱?無非就是你福報不夠,或者智慧沒有。只要你福報跟智慧圓滿以後,你是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所以修行之人,目的就是修我們這兩種功德,修圓滿了,你就可以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