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所住,得大自在

2021-02-19 中天竺法淨禪寺
放下不僅僅是對凡夫說的,對修行人、學佛者,更要懂得放下的實踐意義。一方面,要發菩提心,要有求道求法的誠心、恆心,又要把一切執著放下,把追求心、期待心、修功德的心、成道的心全部放下。既放下身外之物、心外之物,包括一切的快樂和苦難;同時也要放下何時才能悟道、得道的渴望與尋求。只有把一切心都放下,你才能發現,原來佛就和你在一起,道就和你在一起,它沒有離開過你,你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它,它本來就在你的心中。不放下一切分別、執著,成佛很難,悟道很難,不放下,不發出離心,即使是往生西方也很難!


六祖慧能未出家前,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經文時,當場「心即開悟」。他前往湖北黃梅,投奔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又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豁然大悟。在《壇經》中,他談到無住、無相、無念,這三者實際上是相通相融的。

 

「無住」就是不在一個念頭上或任何一種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比如,一個人受了批評,聽到了一句非議的話,或遭遇挫折、蒙冤受屈,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心生苦悶,那就叫心有所住。

貪財貪色,貪名貪利,心中牽掛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貪戀,甚或瞋恨怨怒,這些都是「有所住」。凡是煩惱、想不開、看不破、放不下,就是心有所住。

 

所謂「心無所住」就是身在紅塵,又能跳出紅塵,不受紅塵困擾,不受紅塵的系縛。「而生其心」,就是去除妄見,得見真心自性。

 

「心無所住」就是心生無住,無住生心,生無住心。外在的現象,如夢如幻,自己不為所迷,自性清淨,不會在利害、榮辱、是非、得失、人我分別中打滾,折騰,這才是真正的放下。


六祖慧能大師的那一首得法偈,許多人都知道的。據說慧能二十四歲時到達黃梅,拜見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問:「來為何事?」慧能說:「唯求法作佛。」弘忍隨口一問:「獦獠也想求法作佛嗎?」慧能馬上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卻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好一個「佛性有何差別」!這一問令五祖刮目相看,把他派到碓房去踏碓舂米,他在那裡安心勞動了八個月。一天,五祖集合門人,要大家作一首偈,目的是考察一下各人的見地,為傳衣缽作準備。大家都仰望首座神秀,神秀是東山會下的教授師,名望皆在眾人之上,盼他寫首偈來也是眾望所歸。但神秀沒有自信,不寫又不行,於是他將偈寫在廊下的壁上,偈云:

慧能聽到別人念了這首偈,認為他沒有見性,當下也作了一首,請人代他寫在壁上:
弘忍見了慧能的偈子,便在夜間喚他進房,為他說法,付法傳衣。當天晚上,五祖就送慧能去九江驛,囑他速回嶺南。慧能走了,後來就是鼎鼎大名的六祖。


其實,神秀的那首偈並沒有錯。茗山老法師曾說過,一個尚未開悟、還在修持過程中的人,應該牢記神秀的教導,必須時時勤拂拭,老老實實地磨練自己,保持心地清淨,這是一個長期用功的過程,一點也馬虎不得。這就是契合一般人根機的漸悟法門。

 

但六祖慧能大師已經徹悟了,境界自然不同。他認為一切都不應該執著,「菩提樹」、「明鏡臺」何須執著?智慧也不應執著。一執著有智慧,執著的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

 

既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既沒有煩惱,也沒有智慧;既沒有汙染,也沒有清淨;既沒有分別,也沒有凡聖。只有心中一無牽掛,什麼都放下了,這才是開悟。正如《心經》中所說,「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才是真正的心無掛礙。心無掛礙,就是「本來無一物」,才是真正的放下,真正的得大自在。 



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時灑,手內楊柳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相關焦點

  • 佛教:大自在天,此天喜時,一切眾生均得安樂;此天瞋時魔眾皆現
    所以,在佛教的歷史文化之中,不僅有著西方本土傳入我國的諸佛菩薩,更有著許多古老的神魔,皈依後在佛教各司其職,今天就為大家介紹略微神秘的佛教:大自在天,此天喜時,一切眾生均得安樂;此天瞋時魔眾皆現:佛教護法:大自在天「大自在天」並非佛教所獨創之神祇,其實佛教中的眾多神祇也多出自於其他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
  • 佛說:欲望乃是無底洞,學會這般想,心無掛礙方能得大自在
    欲望,有時可以幫助人們不斷進步,有時卻也會將一個人毀滅,正如佛說:欲望乃是無底洞,學會這般想,心無掛礙方能得大自在。02心無掛礙,得大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非常虔誠,雖然沒有人開示他,但因受世事的折磨、人我是非的困擾,而承受了種種的惱,於是覺悟到一個人在這塵世中浮沉
  • 《孤獨是種大自在》:讀懂孤獨與自在
    《孤獨是種大自在》是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的精選散文集。他從人生歷程中所遇見的一系列事與情和人人都能感受到的身邊事例,談人生,談孤獨,談自在,談充滿禪境的喜悅,吸引人們進入一種自在從容的境界。把高深的人生道理,通過不俗的故事一一道來,令人醍醐灌頂,人生境界都有所精進。
  • 【常隨佛學】淨空老法師:生活簡單,一生可以不求人,不求人就得大自在!
    【常隨佛學】淨空老法師:生活簡單,一生可以不求人不求人就得大自在!
  • 若想離苦得樂,必須要身體力行,如此方能獲得大智慧,享受大自在
    01開篇序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別人說的話,無論說得如何偉大,對你都沒有什麼真正的益處。所以,若想離苦得樂,必須要身體力行,如此方能獲得大智慧,享受大自在。相傳小和尚在拜會龍叔僧人時,小和尚曾經問道:「自我的實現,是否可由聽聞他人談論般若波羅蜜而得?」龍叔僧人答道:「阿彌陀佛!並不能夠,因為般若波羅蜜,是需要親自悟入一切事物的真理真知。」小和尚不解地問:「知識,不是由聽聞和書中而來的嗎?對事物的認識,豈不也是由思考與推理而來?
  • 大自在 【正和清雅課堂】乙未年茶道、花道初階精修班招生
    正|和|清|雅,是【大自在茶文化會館】的精神所在,也是我們今後課程的宗旨。課程費用:2000元/人報名方式:*門店報名:大自在茶文化會館(南京市建鄴區河西萬達商務中心福園街129-39)*電話報名:13401971001、13401938008預約課程*微信報名: xwqchina 註明課程報名。
  • 人生活簡單,一生可以不求人,不求人就得大自在
    有一次我提出來,沒告訴他,我告訴老師,我說我現在吃一餐,也吃很久了。他就問我,多久?我說八個月。身體感覺怎麼樣?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遠保持下去!行,為什麼?人生活簡單,一生可以不求人,不求人就得大自在。一餐,確確實實我得到一個結論,我向老師報告,我說飲食是能量的補充。能量的消耗,那時候我感覺得老師,你看他又勞心他又勞力,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受不了。
  • 蘇東坡:一蓑煙雨,得大自在
    這句話其實可以兩面看:一面可以說站得高,雲都擋不住我的眼,所以我可以洞觀世界,了解真相;反過來說,站得高,雲彩不正好擋住俯瞰的視線嗎?范文瀾的《中國通史》講手握大權的人,最怕「予智予雄」,也就是「(自以為)我是最聰明的、最有能力的」,這種心態很害人。王安石就有這方面的毛病,所以他有些時候把事情處理得很絕對,不容許別人跟他討論。
  • 悟透《心經》裡的兩大智慧,學會過大自在的生活
    通過修心,才能不生煩惱,通過修行,得自在超脫,擺脫煩惱苦厄。想到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得誦讀《心經》。《心經》的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經論中文字最簡短精煉,內容又極豐富的一部經典佛經,短短260字,卻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
  • 修七心,煉七性,得大自在
    他緩緩地轉過身子,仿佛根本不在意這些如銀絲般的雨點打在他本就單薄的身子上,那骨節分明而又如同乾涸得裂開的土地一般的手朝我揮了揮。不,倒不如說是被風吹得擺了擺,身上棕色的夾克猶如圍繞在寄居蟹身邊的大貝殼一般,緊緊地貼在身子上。他走了幾步,又停了下來,仿佛在躊躇什麼,左手輕輕地從滿頭白髮上拂去,右手輕輕地捶了捶那如去骨鱔魚般的背,又堅定而又緩慢地向前邁出了腳。
  • 真正大自在的人,往往能做到這四點,好運會一生常伴你左右
    真正大自在的人,往往能做到這四點,好運會一生常伴你左右。01不亂於心佛說:「學道不負初心,成佛有餘。」時時守住自己的初心,才能成佛。」這句話告訴我們,人間的種種煩惱,不過因為自己的浮躁,而不能腳踏實地的生活,要想人生得到自在,首先得放下自己心中對於過多名和利的追求。面對種種誘惑做到不亂於心,萬事隨它去,自己內心平靜自然,如此才是真正的心無掛礙,自由自在。沒有了煩惱牽絆,無憂無慮,福氣自來。
  • 佛教:故作謙虛的人業障深重,學會如此做,方能得到快樂和大自在
    在佛教的傳統理念中故作謙虛的人業障深重,學會如此做,方能得到快樂和大自在。殊不知禮儀只是一種形式,而拘泥於禮儀的形式不過是虛假的表現,只有坦率與真誠才是做人的本色,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大自在。
  • 清淨自心的真諦,悟懂得大自在
    不執著於某一念頭,於此無所染汙,是諸佛之所以維護遵守的一句話,也是佛子修行的真實境界,亦是清淨自心的真諦,悟懂得大自在。這則慧能大師與懷讓的問答,道明了佛法的深奧,無量無邊,修行證悟不是沒有,時時都可以悟,處處皆可以證。如果,執著某一念頭,某一經句就不會有了。因為,執著的心都是妄心,妄心怎麼能修行證悟無上的諸法實相呢?
  • 看破得清淨,放下得自在
    佛家講得透徹,效果殊勝。我剛學佛的時候,跟章嘉大師,從章嘉大師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就體會,他什麼都不管,他心裡頭乾乾淨淨,真的一念不生。教給我們的方法直截了當,沒有一個字是廢話,你真聽明白了,依教奉行,一生得利益。我們認識佛教,對佛教感興趣,是(得益於)方東美先生,信解。行證,(是得益於)章嘉大師。我問他,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就契入到大乘?
  • 《道德經》榮辱不驚,無法無相,大自在之境!
    《道德經》第十三章 榮辱觀原文譯: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得到重用、尊崇等世俗名利,或失去它們同樣都感到驚恐憂慮,把這種得失看重得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何謂寵辱若驚(什麼叫寵辱若驚)辱為下(把榮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得之若驚(得到了無比驚喜)失之若驚(失去了無比驚恐)是謂寵辱若驚
  • 《道德經》:掙脫心靈的枷鎖,此心大自在
    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欲望糾纏,不如脫離欲望的束縛,欲望向後,「我」向前,掙脫了心靈枷鎖,「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此心大自在。不是標新立異的不同,是好好學習「道」,感悟大道得來的「絕世武功」,有了絕學,和常人的人生目標就不一樣了。別人「享太牢」,「如春登臺」,而「我」如嬰兒,「貴食母」,這話又循環回去了,見素抱樸,不就是「貴食母」嗎?解讀了一個循環,又回到了開始,「絕學無憂」。
  • 心無所住就是安住
    所以,我們學佛要有般若的智慧,惟有大般若智慧,才能斷煩惱。若想要求生極樂世界,也要有清淨的心,要知道極樂淨土、阿彌陀佛都是我們的心,如果不是我們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那麼佛法講「無生」,不自生、不他生,不來不去,那怎麼能得生淨土呢?因此當知:心淨則國土淨,要去悟我們的自性西方。要有清淨心,沒有煩惱的心,那才有辦法。否則,一樣也沒辦法。
  • 宣化上人:參禪的功用 明心見性得生死大自在
    你把本身明白了,才得大智慧,學佛即是學大智慧。二、生死自由來去自由參禪的人,對於生死自己能做主宰,來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所謂「性命由我不由天」,就是閻羅老子也管不了,對你無可奈何!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出離三界的緣故。何謂來去自由?也就是生死自由,愛活就活,愛死就死,隨心所欲,可是要注意,這種死並不是自殺,也不是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