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透《心經》裡的兩大智慧,學會過大自在的生活

2020-12-20 千面略懂先生

人生的煩惱,如影隨形般,怎麼趕也趕不走,解決了一時,今後也還會遇到。有的人覺得這就是命。

其實,境由心轉,命由己造,每個人的煩惱都是自己造成的,之所以煩惱無窮,是因為眾生只想著解決煩惱,沒有想從心的根本上杜絕煩惱的產生。

通過修心,才能不生煩惱,通過修行,得自在超脫,擺脫煩惱苦厄。想到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得誦讀《心經》。

《心經》的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經論中文字最簡短精煉,內容又極豐富的一部經典佛經,短短260字,卻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

因此,《心經》一直在佛教廣泛流傳,每個朝代的信徒們的都會閱讀傳頌,成為漢教佛寺每天晚課必讀的經書。

《心經》為何會有這麼大的魔力呢?因為別的經典大多數是教人怎麼修行,而《心經》卻是以「果」溯「因」,是菩薩得道後向眾生展示般若智慧的真實見地。

也就是說《心經》是菩薩成道後的境界,菩薩成道後的所思、所見、所聞。

把《心經》讀懂了,煩惱就不會再無端纏身,修心的方向也就明確了,若悟透《心經》裡的兩大智慧,就能學會過大自在的生活。

01教人看破世事;一切皆是虛妄,何必執著

《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蘊指的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囊括了人所看到的、經歷的、想到的、做過的、思考的一切事物。

菩薩修煉到一個較深的境界後,照見五蘊是空的,以此能夠擺脫世間所有的煩惱苦厄。這裡的「空」並不是指不存在,萬物都是假的;而是指萬物的「相」是變滅的。

佛講「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萬法皆因緣和合,緣起緣滅,處於無盡的因果之中,一切都有跡可循,並不都是虛無。

就像雨水,落到地面,天晴後看似雨水消失了,其實是流入下水道或者滲進了土裡,之後蒸發回到大氣層;就像花凋謝後化為春泥,又被吸收成為新的花朵綻放的養料。

這世間萬物不會平白無故就忽然在這個世間消失,而是有跡可循的,變化為新的事物,這種變化就是萬物的「空」性。

如果看不到萬物變化的本性,執著於某一個變化之中,產生的煩惱痛苦是數之不盡的。

相關焦點

  • 怎樣才算是讀懂心經?——《心經》與生活禪(上)
    既然是講《心經》,請大家一起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佛陀以大智慧,引導我們到達覺悟的彼岸、涅槃的彼岸,這就是《心經》的要義。這個題目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心經》說什麼?第二部分:禪在哪裡?先講第一部分,《心經》說什麼。
  • 清淨自心的真諦,悟懂得大自在
    大師問:「還可以修行證悟嗎?」懷讓回答:「修行證悟不是沒有,執著某一念頭就不會有了。」大師說:「只要不執著於某一念頭,那就是諸佛之所以維護遵守的,你既然是如此,我也是這樣。西天的般若多羅法師有一個預言:你的門下會出現一匹龍馬駒,他的辯才智慧會徵服天下之人。
  • 《心經》的六大好處
    心經學習《心經》,起碼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好處,我們來看一下。一、悟「空」性學習《心經》的第一大好處,是悟空性。二、開智慧《心經》的第二大好處,是可以讓人開智慧。《心經》所講乃是般若智慧,是空性的智慧。當我們證悟到了五蘊皆空,證悟到蘊處界、十二因緣、苦集滅道皆空的時候,我們就獲得了般若智慧,而這個般若智慧,就能夠讓我們波羅蜜多,到達解脫涅槃的彼岸。
  • 李小璐手抄波羅蜜心經,如果悟透了佛經,她真的不需要後悔什麼
    並且,對於小璐來講,書法可能也只是一種消遣的工具,從他寫的《波羅蜜心經》來看,可能看透了世事煩擾,想要通過書法來追求一種內心的寧靜吧。有人說過「你有一手一塌糊塗的字,說明你有一顆一塌糊塗的心」。書法是一個人的內心寫照,一個人的精氣神都能夠通過書法來體現出來。
  • 《心經》與生活禪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心經》與生活禪。《心經》就是講的大智慧。二,破執著。《心經》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法執破除乾淨,連破除乾淨的這種意念也不要存在。三,到彼岸。破除了執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為《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來落實這些修行的理念。
  • 《易經》裡的這三大智慧,悟透它,就像開掛了一樣
    人生其實一點都不難,《易經》裡暗藏的這三大智慧,真正悟透它的人恐怕只有10%。《易經》坎卦:直面坎坷坎,坑穴。在遇到坎坷的時候,人總是銳氣大減,但是一個人的良好的品德和人生大智慧就體現在如何面對艱難困苦中。遇到困難時,一不可輕舉妄動,別亂中出錯;二學會打破常規,體現大智慧;三戰勝自己,一切會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易經》漸卦:循序漸進漸,循序漸進。
  • 悟透《心經》中這句話,希望你能洞悉人生的實質,不再執迷不悟
    說到修心,不得不提到《心經》,短短260字,卻囊括了般若法門的諸多經義,堪稱是大乘佛教的精髓,字字珠璣,每一個字都含有大智慧,大哲學。佛對《心經》的評價是:「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如果能悟透,你就會洞悉人生的實質,不再執迷不悟。01諸法空相諸法指的是世間萬物;空相說的是一切萬法不僅其自性是空,而且萬法的相也是空性。
  • 這大千世界,紅塵有情眾生是迷是悟?《心經》能告訴我們答案
    《六祖壇經》有云: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這裡做個膚淺的直接解釋,當我們被外界表面事物迷住般若智慧,這顆心無法產生「自性」的情況下,煩惱、痛苦、負面情緒等等接踵而至,生活亂糟糟的,俗話說就是一直很倒黴。
  • 悟海法師:誦讀《心經》的你 得到這些好處了嗎?
    悟海法師宣講「如何依教修學」(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9月27日下午,2020廣東佛教講經交流會第五場宣講在廣州華嚴寺法堂舉行。悟海法師是汕尾市佛教協會推薦的講經選手,他的宣講主題為「如何依教修學」,所依經典為《心經》。他談到,《心經》是中國漢傳佛教寺院每日必修的一部經典,我們每日都在誦讀,那我們是否在修行上得到好處了呢?《心經》的一開始,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自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有求必應。他是心經的主角。所有的大菩薩都一樣,都具有大悲心,只是願力的不同表現得不同而已。
  • 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意思,讓你更好領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佛經中,這部經書只有260個字,且大多數學佛者,都會背誦,學佛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它的,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大家都會背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
    心經的翻譯版本很多,在今天最廣為流傳的,就是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關於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到底這波羅蜜是什麼意思?下面就來解釋一下,這幾個字的意思,以及學心經有何用處。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心經》中的6個智慧要點,多學多修,讓生命撥雲見日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靜觀得大自在的覺者,會自覺深度思考並踐行到達彼岸的大智慧。覺者能洞悉感官體會的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歸於空,通過這個洞悉,他能夠止息生命當中的一切痛苦困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讀懂了這一句話,你就讀懂了整部心經!
    《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種用耳根入觀的方法是修道最易成就的妙法。佛在《楞嚴經》上也說,觀世音菩薩由耳根修起,觀於聞性,啟觀照般若之用的修行方法,是最適合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修行的法門。
  • 《心經》到底有多厲害?能量超乎你的想像
    《心經》不一定是玄奘所譯公眾普遍認為,現在流通最廣的《心經》通行譯本,是玄奘法師翻譯的。其實不然。根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法師在四川時,曾於路上看到一個病人,滿身生瘡,汙臭難聞,衣服也穿得非常破爛,玄奘法師心生憐憫,就把他帶到寺裡,給他請醫生治病,又給衣服和飲食,對病人多方照顧。
  • 《心經禪解》:心經中蘊藏的大智慧
    這是《心經》的第一段,也是《心經》的總綱、提綱。這一段文字,是我們修行的大法門,總的綱領。《心經》的核心內容,就在這一句當中,就在這一段經文上。這一段經文,開宗明義就是三種般若具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都在這一段話中完整地體現出來。這段話的語言文字就是「文字般若」;這段話具體內容的落實,就是「觀照般若」;由觀照而達到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證「實相般若」。
  • 轉世活佛修持證悟 藏傳佛經的修心智慧
    佛教的本質是淨化人心,使人獲得離苦得樂的智慧。人生的本質是苦,生活中充滿了苦,世人大多被苦所累,所謂的「幸福快樂」也都潛伏著苦難,而苦的根源是種種煩惱,是那顆充滿煩惱的心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所有佛經中最常被念誦的經典,《金剛經》在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之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兩部經典的影響源遠流長,蘊含著超脫世俗困苦,寬大心量的通達智慧。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諸多經典中,有一部佛經,只有260個字,雖然這部佛經字數較少,但流傳最廣,幾乎人人都會背誦此經。
  • 《心經》後序大回向
    《心經》是《金剛經》的縮版、是600卷《大般若經》的精華,也是三藏十二部經的核心。從凡夫到成佛,從三學六度到「教、理、行、證」,面面俱全,是經中之經,秘中之秘。能讀誦、解悟、受持《心經》者,功德無量,必定成佛!
  • 《心經》最後一句話給我們傳遞的是什麼?
    文/一隻孤獨的老鷹生活百味雜陳,世界其實很美好《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家都多多少少接觸過,有的人能默誦,有的人會讀,有的人能理解其中的大意,的確常念此經心性會得到清淨,智慧能得到提高。在《心經》中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最後這句話是一句咒,「咒」一般不會翻譯成漢語,而是直接用梵語來表示,這樣念出來才會更有力量,效果會更好,如八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這些咒只有明白其中的意思念出來才會有功效,得到佛法的加持。如果只會念而不知其意,那麼就只有念誦的功德。
  • 若想離苦得樂,必須要身體力行,如此方能獲得大智慧,享受大自在
    所以,若想離苦得樂,必須要身體力行,如此方能獲得大智慧,享受大自在。並不能夠,因為般若波羅蜜,是需要親自悟入一切事物的真理真知。」小和尚不解地問:「知識,不是由聽聞和書中而來的嗎?對事物的認識,豈不也是由思考與推理而來?自我的實現,為何不能由聽聞知識、思考知識而來呢?龍樹僧人見小和尚頗有慧根,耐心地引導他道:「非也,非也,二者是一樣的。自我的一切實現,永遠不能單單只從思考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