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離苦得樂,必須要身體力行,如此方能獲得大智慧,享受大自在

2020-12-16 歷史國學教堂

01開篇序

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別人說的話,無論說得如何偉大,對你都沒有什麼真正的益處。正如我們今天想要獲取成功、實現自我的價值,如果光是聽一些名人或是成功企業家所講出的話是沒有用的,除非能把這些著名企業家或名人所講出來的東西如何轉化到自己人生、生活中來才有價值。

高深的理論聽多了,容易讓自己淪為知識的奴隸,要想實現人生的理想,僅僅知道自的目標和該如何實現目標是不夠的,關鍵是要身體力行,通過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地提升自我,向目標靠近。「春江水暖鴨先知」,只有親自下水,才能知道水的冷暖。所以,若想離苦得樂,必須要身體力行,如此方能獲得大智慧,享受大自在。

02自我實現靠身體力行

很久以前,有一個非常聰慧的小和尚在師父的鼓勵下,到世界各地參訪、拜謁善知識的智者。他歷經一百零六參之後,終於得到頓悟,功德圓滿。

相傳小和尚在拜會龍叔僧人時,小和尚曾經問道:「自我的實現,是否可由聽聞他人談論般若波羅蜜而得?」

龍叔僧人答道:「阿彌陀佛!並不能夠,因為般若波羅蜜,是需要親自悟入一切事物的真理真知。」

小和尚不解地問:「知識,不是由聽聞和書中而來的嗎?對事物的認識,豈不也是由思考與推理而來?自我的實現,為何不能由聽聞知識、思考知識而來呢?

龍樹僧人見小和尚頗有慧根,耐心地引導他道:「非也,非也,二者是一樣的。自我的一切實現,永遠不能單單只從思考而來。我用一個簡單的故事來向你說明:

在一片廣闊的沙漠中,沒有泉水,沒有深井,更沒有河流。在酷熱的一個夏日,有一位苦行僧從西向東欲要穿越沙漠。他走啊走,在途中遇到一個從東往西來的人,便對他說道:「施主,此刻乾渴至極,您可否大發慈悲的告訴我,這一望無際的沙漠之中,哪裡可以找尋到泉水和陰涼,能讓我解渴解乏,不然我恐怕要死於這沙漠之中了?』

那位從東而來的人趕忙說道:「大師,您一直向東走,便會發現路會分為一左一右兩叉,你沿著右邊那條路一直往前走,一定會找到清泉與陰涼。」

龍樹僧人說完故事後,問小和尚:「你試想一下,這位從西向東的苦行僧是否因為聽到了有關泉水與陰涼的話,並且知道只要繼續向前走就能到達清涼之地,他的乾渴就能得到解除了呢?」

小和尚想了想,說道:「這不能得到解除,只有當他按照過來人的指示,才能真正到達泉水和陰涼之處,飲用它,並在其中沐浴,他才能夠解除渴熱,身體才能得到恢復。」

龍樹僧人開示道:「其實禪者生活也是這樣。僅僅是學習、思考,並作知識性的了解,永遠不能實現任何真理。在我剛剛所說的故事中,沙漠即是生死:從西而東者,即是一切眾生。

熱,是一切混亂的環境,渴,是內心的貪婪;從東而來者,是佛或菩薩,他是開悟的覺者,住於大智慧之中,而且能夠透視到一切真諦,他所告訴我們的,都是他親自實踐過的;飲清泉、解渴除熱,意思是指要靠自己親身實現真理。

「此外,我想再說另一個比喻。假如佛陀在世間再留下一劫,用盡一切精確言辭,用盡一切比喻描述,讓眾人得知甘露的美味與種種妙處。你想想,世間眾生是否會因為聽聞了佛說甘露的美好,就能親身體驗到它的美妙嗎?」

小和尚茅舍頓開,回到道:「並不能!甘露的滋味,只有自己親自品嘗之後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最終,龍樹僧人說道:「你終於懂了,僅僅靠聽聞與思考,永遠不能使我們認知般若波羅蜜的智性。」

03結語

甘露的滋味,只有親自品嘗後才能知道。那麼,成功的果實呢?也必須親自嘗試才行。我們經營把成功後的收穫,如金錢、名譽、權利等視為成功本身,實際上並非如此。

成功是從你起步後到達終點的整個過程,這也是飲甘泉、嘗果實的過程,未經歷而得到金錢、名譽,這就像未經品嘗直接將果實植入度中一樣,不會有任何滋味。

古人曾說:聖人以身體之。今生到世上走一遭,最大的意義就是養成善妙習氣,無論為了要逆求高質量的生活,追求幸福美滿的人生,還是為了明天更好,或是為了走向離苦得樂,都必須要身體力行。

所以,自我的實現,不僅僅要有明確的道路,更關健的是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與載力,而且必須要靠自己身體力行,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獲得大智慧,享受大自在。

相關焦點

  • 佛教就是教人離苦得樂
    孔子周遊列國,希望有諸侯王能重用他,他一生最仰慕的周公,想把他的抱負施展,沒有緣分。釋迦在這方面境界提升了一層,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是國王,他在世法裡面能做到一個最好的國王,真正是聖王,他捨棄了,教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了不起!他要做個大國王,受利益的是一國人,充其量印度,沒有出家作佛好,真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所以佛教是教育,佛教育教什麼?教人離苦得樂。
  • 佛說:欲望乃是無底洞,學會這般想,心無掛礙方能得大自在
    欲望,有時可以幫助人們不斷進步,有時卻也會將一個人毀滅,正如佛說:欲望乃是無底洞,學會這般想,心無掛礙方能得大自在。,終究能獲得什麼呢?眾生是可憐的,他們偶爾造些善因,得到樂報就沾沾自喜,就不知樂報也是假的,快樂很難永隨身邊,災禍卻如影隨形,片刻不離。想求得自在永樂,必須了情生死,遠離貪慾和造作。三界中當然也有如天人擁有的許多福報,但他們也有享盡墮落的時候。佛法說:人住家庭如坐牢獄,天在三界的最上層也如牢獄。
  • 新娘念佛翻車無事 若要獲得現實人生的美滿和來生能離苦得樂,必須學佛念佛
    回憶十二年前,筆者與呂正涼大姊,到總爺糖廠的大乘精舍,教人念佛的時候,此女孩才五歲。十年前王居士轉任臺東廠,王夫人顏嘉亨女士是一位口才流利萬分賢能的太太,一到臺東就與陳玉芳居士等人,共同建設一間蓮社,亦曾邀我去玩。但七年前又轉勤到龍巖糖廠,王氏伉儷又在當地組成一個念佛會,又再度約我去隨喜,共結法緣,做父母的如此發大心,在鬱清小小心靈中因聞正法,便種下善根。
  • 理念 | 離惑業苦 得究竟樂(一)
    得究竟樂》。時有一婆羅門,形體端正而智慧鮮少,貪其珍寶,便言:我能答也。其女聞之,即說偈以問,婆羅門亦不解此偈義之所歸,直言:此事都無所有也。女即思惟,即得無所有定,便自唱言:此真大師,益我不少!女後命終,上生無所有處,過四十劫,盡彼天壽,來生此間。爾時長者女者,此老母豬身是也,天福已盡,宿命罪至,於此世受豬形也。此女本說問時,若遇明師,即可得道。
  • 《心經》中的6個智慧要點,多學多修,讓生命撥雲見日
    意思是:靜觀得大自在的覺者,會自覺深度思考並踐行到達彼岸的大智慧。覺者能洞悉感官體會的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歸於空,通過這個洞悉,他能夠止息生命當中的一切痛苦困厄。02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都是一種意識和思想的遮蔽。
  • 理念 | 離惑業苦 得究竟樂(四)
    編者按:上周,我們與您分享了學誠法師2007年在《法音》雜誌發表的文章——《離惑業苦 得究竟樂》第三部分。法師談到,要讓自己的生命不苦,就需要了解痛苦的由來,進而截斷痛苦的根源,消除痛苦而得到安樂。今天,我們與您分享本文的第四部分。
  • 佛教:故作謙虛的人業障深重,學會如此做,方能得到快樂和大自在
    在佛教的傳統理念中故作謙虛的人業障深重,學會如此做,方能得到快樂和大自在。此時,懷恩見高僧不念及地主之誼就罷了,還如此的不顧及自己,心中頓生一股無名之火,臉上也皺起了眉頭,心中暗自想道:「本想是一位得道高僧,看來是虛有其表,連最起碼的待客之道都不懂,完全不懂謙讓和禮貌。高僧吃完後看見懷恩臉色陰晴不定,便笑著問道:「你將兩碗餃子都給了我,難道自己不餓?」
  • 宣化上人:參禪的功用 明心見性得生死大自在
    你把本身明白了,才得大智慧,學佛即是學大智慧。二、生死自由來去自由參禪的人,對於生死自己能做主宰,來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所謂「性命由我不由天」,就是閻羅老子也管不了,對你無可奈何!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出離三界的緣故。何謂來去自由?也就是生死自由,愛活就活,愛死就死,隨心所欲,可是要注意,這種死並不是自殺,也不是服毒。
  • 「虎媽」身體力行磨鍊女兒意志值得稱讚-磨練,王小芹,身體力行,樂...
    父母的身體力行,給孩子放了最好的榜樣,當孩子跟著媽媽踏上要去的遠方,在她的心中自然充滿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在她小小的記錄之中,或許成為她人生難得的經歷,成為她引以為傲的成長動力。這比說一千遍、一萬遍「要好好學習」的叮嚀與嘮叨都讓孩子銘心刻骨。  在我們的觀念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 悟透《心經》裡的兩大智慧,學會過大自在的生活
    通過修心,才能不生煩惱,通過修行,得自在超脫,擺脫煩惱苦厄。想到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得誦讀《心經》。《心經》的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經論中文字最簡短精煉,內容又極豐富的一部經典佛經,短短260字,卻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
  • 《大乘起信論》講解三: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紹隆佛種,而造此論
    此中作因有八: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
  • 淨空法師: 破迷開悟是因 離苦得樂是果【太上感應篇87】
    如果講學的風氣盛,這個地區決定安定,這個地方的人決定明理,決定有智慧。人能夠明理、有智慧,生活就會過得很幸福,無論我們現前生活是富裕、還是貧賤,都會過得很自在,都會過得很快樂。因為富貴貧賤是過去生中修的因不一樣,所以道理明白了,富貴人安於富貴,貧賤人安於貧賤,這個社會不會亂。今天有許多人不懂得,以為這個社會的動亂是貧富不均造成的,他只看到這個現象,他沒有看到這個現象的根源。
  • 佛有告訴我們如何能夠離苦得樂嗎?
    我們說晚上害怕鬼,或者怕別人打,又或怕沒有飯吃,或者怕沒有錢,這個都是苦!都是害怕由於這些東西給我們帶來痛苦,給我們帶來身的痛苦,或者心的痛苦,所以我們在內心當中驚恐萬狀、兢兢業業,計較不堪,舉心動念都是為了怕受苦而做文章,所以我怕什麼?我就怕苦。佛就知道我們眾生怕受苦,所以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離苦得樂?
  • 佛說有一善法可得三種樂、三種福、三種慧,離三苦、三畏、三煩惱
    佛說有一種善法可得三種樂、三種福、三種智慧、三種清淨、圓滿三學、修三門,離三惡道、離三苦、離三畏、超三有。佛法大海深廣無涯,欲去大海採寶者應該勇猛精進。佛法可以讓我們得以解脫輪迴這個根本難題,看看世間許多成功者,他們依靠自己的智慧與勤奮打拼一輩子,事業非常成功,可是無常惡鬼還是不會饒過他們,到頭來還是要輪迴。每每想到此處,我都為那些在世間打拼成功者惋惜,憑藉他們的勤奮好學,盡此一報身完全有可能解決輪迴問題。
  • 心無所住,得大自在
    一方面,要發菩提心,要有求道求法的誠心、恆心,又要把一切執著放下,把追求心、期待心、修功德的心、成道的心全部放下。既放下身外之物、心外之物,包括一切的快樂和苦難;同時也要放下何時才能悟道、得道的渴望與尋求。只有把一切心都放下,你才能發現,原來佛就和你在一起,道就和你在一起,它沒有離開過你,你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它,它本來就在你的心中。
  • 這3種背叛的人不建議挽回,你要做好一種心理準備,才能離苦得樂
    所以,今天我將寫下3種不值得挽回的人,以及你要做好的一種心理準備。標題:這3種背叛的人不建議挽回,你要做好一種心理準備,才能「離苦得樂」下面步入正題!第一種人、多次背叛的人。說完了三種不建議挽回的人,下面說的是,你要做好哪一點心理準備才能離苦得樂。這最後的一種準備就是,你要學會自力更生,獨立自強。說真的,本人是一個從不依賴任何人的人,在我的生活中,我自己能做的事情,從來都不用別人。
  • 蘇東坡:一蓑煙雨,得大自在
    當時蘇東坡要調往湖州去做太守,之前他到朋友家去串門,朋友家門口有兩棵檜樹,他就寫了一首小詩,中間有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蟄龍就是潛龍,冬眠的龍就叫潛龍,也叫蟄龍。蘇東坡的意思是說:「這棵樹如此高大,一定是根深才能葉茂,可以想像樹根能夠直扎到九泉;樹幹那麼直,這個根一定也是又直又深。可是我們看不見,那麼誰能看見呢?
  • 《孤獨是種大自在》:讀懂孤獨與自在
    《孤獨是種大自在》是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的精選散文集。他從人生歷程中所遇見的一系列事與情和人人都能感受到的身邊事例,談人生,談孤獨,談自在,談充滿禪境的喜悅,吸引人們進入一種自在從容的境界。把高深的人生道理,通過不俗的故事一一道來,令人醍醐灌頂,人生境界都有所精進。
  • 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12月跨年衝刺計劃#至樂無樂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我以為無為是真正的快樂,但世俗之人卻又為此而感到十分痛苦和煩惱。因此說:「快樂的極致就是沒有快樂,榮譽的極致就是沒有榮譽。」在道家的眼中,「無」是一種最高的境界,所無樂是樂的最高境界,無譽是譽的最高境界。
  • 慚愧師父親傳-防自殺化解法(願一切精神科患者皆得離苦得樂)
    願一切精神科患者皆得離苦得樂問:師父,我朋友的兒子確診了自閉症,能不能請師父給看看有沒有解決的辦法,我們願意放生、做功德,來盡一切努力化解,還請師父慈悲,給個活路。紅樓曹雪芹言,誰能誰不能,能者在五行,五行若不順,能者也不能。何為五行,八字五行氣數排列,其實是善惡業力種子排列,由此可知,所謂能者,皆是福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