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開篇語
人們在生活中,時常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事情發生,明明心裡非常想,卻不敢去做,假裝地去謙讓,卻讓自己倍感難受。表面上是禮貌的,可內心卻在背叛自己,這其實在自己在為難自己。在佛教的傳統理念中故作謙虛的人業障深重,學會如此做,方能得到快樂和大自在。
02做回真我,擺脫虛偽
很久以前,有一個年少的懷恩居士,前去拜訪一位得道高僧。兩人相見後聊得非常投機,從見面一直談論禪道到正午,高僧認為懷恩居士十分的博學多才,遲遲沒有結束的意思。
很快,到了午飯的時間,高僧的徒弟見二人相談甚歡,便為他們準備了一大一小兩碗素餃子。懷恩看了一下餃子,出於敬仰,便將多的一碗推到高僧面前,說道:「請大師享用此碗!
高僧一點謙讓之意都沒有,很快便將一大碗餃子吃完。居士看見後,忍不住又將小碗推了過去,說道:「大師,見你好似沒有吃飽,我這碗你也拿去吃吧!」高僧仍是沒有客氣,很快又將小碗餃子也一起吃下肚中。
此時,懷恩見高僧不念及地主之誼就罷了,還如此的不顧及自己,心中頓生一股無名之火,臉上也皺起了眉頭,心中暗自想道:「本想是一位得道高僧,看來是虛有其表,連最起碼的待客之道都不懂,完全不懂謙讓和禮貌。
高僧吃完後看見懷恩臉色陰晴不定,便笑著問道:「你將兩碗餃子都給了我,難道自己不餓?」
懷恩沉默不語。高僧笑著說:「一開始,我確實是餓了,本就想吃多的那碗,如果我將你推給我的大碗再推回到你面前,那就不是我的本意。既然不是我的本意,我為什麼要那樣做呢?
後來,你又將小碗的讓給我吃,而我的本願也是想繼續吃下這小碗中可口的餃子,所以我便沒有推辭。但你的兩次謙讓,捫心自問,皆是出於你的本心嗎?若不是,你何故如此呢?懷恩聽完高僧的話感到非常慚愧,起身謝過高僧教誨。
03感悟
虛偽的謙讓,皆是違心之舉,若是更進一步說,對方不謙讓,心裡有了意見又不好明說,便會產生瞋恨,可又怎樣來埋怨對方呢?很多時候就集結在心裡,最後形成怨恨,更增添了許多煩惱。
對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的謙讓,佛家稱其為業障,是眾虛妄中最惡的一種。很多虛妄幻象,迷感了世俗人的雙眼,讓他們暫時得到了欣喜與滿足。殊不知禮儀只是一種形式,而拘泥於禮儀的形式不過是虛假的表現,只有坦率與真誠才是做人的本色,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