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作謙虛的人業障深重,學會如此做,方能得到快樂和大自在

2020-12-20 禪說國學

01開篇語

人們在生活中,時常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事情發生,明明心裡非常想,卻不敢去做,假裝地去謙讓,卻讓自己倍感難受。表面上是禮貌的,可內心卻在背叛自己,這其實在自己在為難自己。在佛教的傳統理念中故作謙虛的人業障深重,學會如此做,方能得到快樂和大自在。

02做回真我,擺脫虛偽

很久以前,有一個年少的懷恩居士,前去拜訪一位得道高僧。兩人相見後聊得非常投機,從見面一直談論禪道到正午,高僧認為懷恩居士十分的博學多才,遲遲沒有結束的意思。

很快,到了午飯的時間,高僧的徒弟見二人相談甚歡,便為他們準備了一大一小兩碗素餃子。懷恩看了一下餃子,出於敬仰,便將多的一碗推到高僧面前,說道:「請大師享用此碗!

高僧一點謙讓之意都沒有,很快便將一大碗餃子吃完。居士看見後,忍不住又將小碗推了過去,說道:「大師,見你好似沒有吃飽,我這碗你也拿去吃吧!」高僧仍是沒有客氣,很快又將小碗餃子也一起吃下肚中。

此時,懷恩見高僧不念及地主之誼就罷了,還如此的不顧及自己,心中頓生一股無名之火,臉上也皺起了眉頭,心中暗自想道:「本想是一位得道高僧,看來是虛有其表,連最起碼的待客之道都不懂,完全不懂謙讓和禮貌。

高僧吃完後看見懷恩臉色陰晴不定,便笑著問道:「你將兩碗餃子都給了我,難道自己不餓?」

懷恩沉默不語。高僧笑著說:「一開始,我確實是餓了,本就想吃多的那碗,如果我將你推給我的大碗再推回到你面前,那就不是我的本意。既然不是我的本意,我為什麼要那樣做呢?

後來,你又將小碗的讓給我吃,而我的本願也是想繼續吃下這小碗中可口的餃子,所以我便沒有推辭。但你的兩次謙讓,捫心自問,皆是出於你的本心嗎?若不是,你何故如此呢?懷恩聽完高僧的話感到非常慚愧,起身謝過高僧教誨。

03感悟

虛偽的謙讓,皆是違心之舉,若是更進一步說,對方不謙讓,心裡有了意見又不好明說,便會產生瞋恨,可又怎樣來埋怨對方呢?很多時候就集結在心裡,最後形成怨恨,更增添了許多煩惱。

對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的謙讓,佛家稱其為業障,是眾虛妄中最惡的一種。很多虛妄幻象,迷感了世俗人的雙眼,讓他們暫時得到了欣喜與滿足。殊不知禮儀只是一種形式,而拘泥於禮儀的形式不過是虛假的表現,只有坦率與真誠才是做人的本色,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大自在。

相關焦點

  • 佛教:一個人業障深重,會有這幾個表現,希望你沒有!
    生活就是一場修行,隨緣消業力,更不造新殃,這一生無論你有什麼樣的遭遇,受到了怎樣的打擊,都要接受自己的生活和命運,欠別人的都還上,才會消自己的業,了自己的舊帳,一個業障深重的人,會有這三個表現,希望不是你。一、頭腦不清醒,糊塗愚笨。
  • 佛教:大自在天,此天喜時,一切眾生均得安樂;此天瞋時魔眾皆現
    佛教從不排斥、否定、貶低任何的其他宗教信仰和思想,佛陀在《金剛經》中就以包容的心態闡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說的摩醯首羅也是指大自在天,摩醯為大,和摩訶同音,首羅為自在,指有和佛同等形象的「天」。在華嚴諸經中有「十地菩薩便能得到大自在天形象」的說法,代表在色界圓滿的修行。密教將此天視同伊舍那天,為十二天之一。此天形像種類很多,有二臂像、四臂像、八臂像,更有十八臂像,然不多見。
  • 佛說:欲望乃是無底洞,學會這般想,心無掛礙方能得大自在
    欲望,有時可以幫助人們不斷進步,有時卻也會將一個人毀滅,正如佛說:欲望乃是無底洞,學會這般想,心無掛礙方能得大自在。,終究能獲得什麼呢?於是,他離開了家後皈依佛門,做了一名沙門。做了沙門以後,他每天早起晚睡,認真修學,絲毫不敢懈怠,他以回憶過去的艱苦生活和憧憬未來的無量聖果,作為修行的鞭策。可是歲月一年一年地過去,他還沒能證得聖果。後來他心生不解,難道這些功夫都白費了嗎?他想著想著,內心竟然恐懼起來,別再因此而誤入歧途或著了魔道啊!唉!
  • 佛教:業障深重的人,默念一句話,業障自然消除!
    我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煩惱,當你煩惱和痛苦太多時,說明你業障很深,要想獲得好運,只有消除自己的業障。只有業障消除了,人才會遇到好運,人生才會順風順水,當你發現自己最近經常走背運時,發現自己業障深重時,可以在心中默念一句話,業障自然消除。
  • 若想離苦得樂,必須要身體力行,如此方能獲得大智慧,享受大自在
    正如我們今天想要獲取成功、實現自我的價值,如果光是聽一些名人或是成功企業家所講出的話是沒有用的,除非能把這些著名企業家或名人所講出來的東西如何轉化到自己人生、生活中來才有價值。高深的理論聽多了,容易讓自己淪為知識的奴隸,要想實現人生的理想,僅僅知道自的目標和該如何實現目標是不夠的,關鍵是要身體力行,通過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地提升自我,向目標靠近。
  • 「業障深重的人,這3個特徵往往很明顯」:希望你沒有
    經常有人說某某人業障深重,那麼什麼是業障呢?業障這個詞語出自佛教,一般是用來比喻人的罪孽。當一個人遭遇了種種困難,有不好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學佛的人就會說,是這個人的業障積累導致的。業由三個方面產生,分別是身口意,也就是行為舉止、言語談吐和思想意識。
  • 真正大自在的人,往往能做到這四點,好運會一生常伴你左右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千面修行者、千面略懂居士、阿彌陀佛704《心經》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人生於塵世間,受到種種欲望和執念影響,從而痛苦煩惱。若是心中無掛礙了,自然種種煩惱執念皆消,不受世間的種種牽絆束縛,自由自在,人生幸福圓滿。然而,每個人在塵世間,有太多事情放不下、捨不得,很難做到心無掛礙,自在無憂。真正大自在的人,往往能做到這四點,好運會一生常伴你左右。
  • 佛教講:一念貪心起,百萬障門開,若能離貪慾,能得到四種福報
    佛教文化講:「一念貪心起,百萬障門開」,學佛就是要學習遠離貪嗔痴,開顯自己本有的智慧。佛說若能離貪慾,能得到四種福報,第三種福德自在。本文就帶大家了解離開貪慾所得到的四種福報。先說說「貪慾」,「貪」什麼意思呢?
  • 佛教:福緣深厚的人,都有這4種好心態
    世間福緣深厚之人,皆深通佛法之理,用之於行世,故而獲得平安和幸福。福緣深厚的人,都有一個好的心境,都能保持以下4種好心態。1.精神痛苦,必然加重身體的病痛,身體的病痛又加劇精神的痛苦,如此惡性循環,從而墜入苦痛之海。福由心生,也由心滅,保持心緒的平和恬淡,方是納福之本。心緒平和,則靈靜心清,身體康健,在為人處事及學習工作之中,才能處於最佳狀態,從而諸事順利,這即是福報的外現。故而福緣深厚之人,必能保持平和的心緒。3.
  • 佛教智慧:得到解脫,得到自在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大家好,本期分享的是,佛教智慧:得到解脫,得到自在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很多學友,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有一些困惑,學佛以後,用什麼方法,真正的自在,其實,這也是在修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佛經中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 《孤獨是種大自在》:讀懂孤獨與自在
    《孤獨是種大自在》是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的精選散文集。他從人生歷程中所遇見的一系列事與情和人人都能感受到的身邊事例,談人生,談孤獨,談自在,談充滿禪境的喜悅,吸引人們進入一種自在從容的境界。把高深的人生道理,通過不俗的故事一一道來,令人醍醐灌頂,人生境界都有所精進。
  • 佛教:學習佛法的關鍵在於這兩個字,做好了,才能早放下、早解脫
    佛教:學習佛法的關鍵在於這兩個字,做好了,才能早放下、早解脫!以上的原理雖然很簡單,若真做起來,還須費一番功夫。而且若不得安祥,摩訶般若不發露,本心未出現,還真無下手處,欲入無門呢!自在的時候雖是無念,但卻有「無念之念,念而無念」。此時之觀為「觀而無觀,無觀而觀」,此時綻放光明,心中唯有清淨、幸福、喜悅、安祥和溫暖,亦即回歸生命的母體。
  • 悟透《心經》裡的兩大智慧,學會過大自在的生活
    《心經》的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經論中文字最簡短精煉,內容又極豐富的一部經典佛經,短短260字,卻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因此,《心經》一直在佛教廣泛流傳,每個朝代的信徒們的都會閱讀傳頌,成為漢教佛寺每天晚課必讀的經書。
  • 佛教:真正厲害的人,不是隨機應變!
    即便有時行衰運,他也能從中,將壞事變好事,衰運變福運。在別人看來,這是他命裡有福氣的原因。除此之外,一個人的心境,的確能影響一個人的「運氣」。佛教中教人行善積德,並非是一味地去做,而是要講求方法。《金剛經》中說,只要一個人,「行於布施」的時候,做到心無所住,他就福報無量。如果你也能做到,好運自來。俗話說:「命自己造,福自己求。」
  • 佛教:出現這3種徵兆時,就要恭喜了,你的業障消除了
    佛教所說的業障是妨礙我們獲得福報,妨礙我們修成正果的罪業,業障如果不消除,人的一生就會經常遇到倒黴的事,經常遭遇痛苦和災禍。《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每個人一生都造下了太多的罪業,所以要承受種種痛苦,要想遠離痛苦,一定要消除業障。
  • 佛教《六方禮經》之倫理觀探析
    其踐履之細目如下:  (一)子對父  1.奉養所需:「早起敕令奴婢,時作飯食」18、「當念治生」19、「父母疾病,當恐懼求醫師治之」20、「供奉能使無乏」21等。  2.豐足生活:「增益財物」22、「備辦眾事」23、「所有私物盡以奉上」24、「不斷父母所為正業」25等。
  • 進寺廟拜佛,如何做才能夠得到佛菩薩加持?
    我真正開始接觸佛教、了解佛法是在2016年10月份,距今一年多了。在這之前,我和大多數信眾一樣,對佛教的了解知之甚少,去寺廟拜佛也沒有什麼概念,只是一種迷信和盲從。別人給佛菩薩磕頭許願,我也只是照做而已。可能大多數信佛的人和我一樣,對出家僧人也存有偏見。
  • 虛懷若谷,謙虛做人——文泉傑
    如果你不先把原來的茶杯倒乾淨,又怎麼能品嘗我現在倒給你的茶呢?」 謙恭有度,講的是君子的情操和待人接物的態度。君子待人要謙,對待長輩更要恭謙有禮,但也不可謙虛過度,過謙則使人感覺到虛偽狡詐。只有虛懷若谷的態度,才能給人尊敬的印象,敬人者人恆敬之,人們也會對謙虛者抱以尊敬。謙虛是高尚者的情操,修養深厚的表現,聖人君子的操守。 《菜根譚》中有語云: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
  • 佛教:「業障」深重之人,身上會出現這4大徵兆,要小心!
    佛教裡常提到一個詞叫「業障」,可能很多人不太明白。「業障」其實就是指一個人作惡所造的惡業、種下的惡因,因緣具足、業力現前,各種障礙便會顯現。很多人信佛、信命,其實「命由己造」,信佛就是信因果。「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一個人的起心動念都是在造業,行善得福報、作惡招禍患。「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人生的災禍都是自找的,哪裡有什麼命苦,全都是因果。「萬般自作還自受,地獄受苦冤何人」,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不敬畏因果。肆意妄為,必生災禍。「業障」深重之人,身上會有這4大徵兆,要小心!
  • 永無止盡的快樂來源
    值遇清淨殊勝的法脈,需要很大的福報和緣份,否則佛陀不會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 如果沒有我們前世共同發出的願力,不可能有這樣聚在一起修行的機會。當然,正是因為在如此殊勝清淨的傳承中,無數高僧大德和眾人的付出,才能讓善緣凝聚在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