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正開始接觸佛教、了解佛法是在2016年10月份,距今一年多了。在這之前,我和大多數信眾一樣,對佛教的了解知之甚少,去寺廟拜佛也沒有什麼概念,只是一種迷信和盲從。別人給佛菩薩磕頭許願,我也只是照做而已。可能大多數信佛的人和我一樣,對出家僧人也存有偏見。覺得出家人都是倒黴催的,覺得人生失敗了、絕望了、活不下去了、厭世了,要逃離才出的家。
許是因緣具足,我開始接觸佛教,甚至走進寺院,體驗出家人的生活。真正接觸佛法之後,才知道自己原來對佛教的理解是多麼的無知和偏執。佛教文化是一種正信文化,而不是什麼悲情色彩,更不是一種迷信。然而許多人將佛教其視為迷信色彩嚴重的宗教,把佛菩薩當成了一種外在的神力、一種神秘的力量、一種幫助自己逃避苦難的助力,整日神神叨叨而迷失本性。這是對佛教嚴重的誤讀。
佛菩薩是開悟的人,而不是所謂意義上的神靈。何為開悟?就是開發出人自身本來就具有的智慧光明,不生煩惱,不生分別,而於一切時處皆得大自在。而人自身的智慧光明被煩惱障蔽,所以業障深厚,煩惱重重,招受苦報,無法解脫。佛法不是談玄說妙,而是生活實實在在的活法。出家人不是看不開,而正是看開了,想通了,放下了。出家不是逃避,而是更加積極、光明、樂觀、包容,懂得用佛法降伏自心,遠離貪著妄想、顛倒夢想。出家師父弘揚佛法、普渡眾生,是續佛慧命的使者,是世間極其尊貴的人,是眾生的導師。
那麼我們進寺廟拜佛,到底在拜什麼?我們敬畏佛菩薩,我們拜佛,不是在拜那一尊尊威嚴的佛像,而是在拜自己,在拜自己的內心。我們要內心清淨,對佛菩薩虔誠、心存恭敬。俗話說得好:心誠則靈。佛菩薩在哪兒?不在寺廟裡,而在我們的心裡,心中有佛佛自在。很多人總想著到寺院裡給佛菩薩上香磕頭,佛菩薩就能保佑自己逢兇化吉,那是一種自以為是。不要臨時抱佛腳,也不要想著能跟佛菩薩做交易。
世間萬物皆有因有果。我們在佛菩薩面前發願,佛菩薩怎麼幫我們實現呢?其實,我們求菩薩保佑,求的是一個心安。要想實現願望,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自己修的福分。佛門裡講隨緣,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佛菩薩不會保佑一個整天好吃懶做、不懂得惜福、培福的人。福從哪裡來?行善積德。自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發心虔誠供養,積善積德,便會心安,心生歡喜,行事也會理直氣壯,這份底氣對達成期望也能助益三分,這是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典。
佛菩薩缺你的供養嗎?佛菩薩智慧福德圓滿具足,什麼都不缺。佛菩薩缺那個因學佛而解脫煩惱之心的人。佛菩薩慈悲、智慧、圓融、無礙,我們信佛不如學佛,學佛不如成佛。每個人都具有佛性,人之所以煩惱,是因為缺乏智慧和慈悲。修福才能得福,如果你按照佛菩薩的意願去修行,學習佛菩薩的精神,做一個光明、善良、智慧、包容的人,自然佛光普照,得佛力加持。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佛法是心法,一切唯心造,切莫心外求法。要想生活活得順順噹噹,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學會修好一顆善心。存好心、做好事,懂得舍,方有得。該是你的福,你發心舍給需要的人,那麼屬於你的那份福會加倍得到償還,這是因果。懂得了因果,你的人生也會少些煩惱和無明。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不要妄想著自己能逃避因果報應,也不要妄想著能給佛菩薩走走後門,那都是妄想。拜佛,不在形式,貴在內心。總而言之,學佛,就是要學著出離煩惱,發菩提心,以佛眼看眾生,把修行路上遇到的所有違緣當成一種助緣,用來成就自己,我們要心存感恩。
佛教總勸世人要廣種福田,這塊「田」不在外面,而在每個人的心裡。想收穫什麼,就要在心田裡播種什麼,時時澆灌、呵護。心田裡蘊含著巨大的寶藏,能夠長養一切善根、福德、智慧。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都可以播種、耕耘、收穫,但如果忽略了它,或一不小心,種下不善的種子,那便會長滿「雜草」和「荊棘」。又是一年春來到,看到外面草木萌發的同時,別忘了時時觀照自己的心田裡長出了什麼。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