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高考狀元沒什麼「出息」?

2021-02-15 微心語
      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      第二份名單:李漁、洪昇、顧炎武、金聖歎、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      答案揭曉: 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 後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      所有廣為流傳的段子都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一年考生千萬,各省文理科狀元區區數十人,學渣人數碾壓狀元,數十人之痛,不如千萬人之快。所以,類似段子每年都得流傳一下,美名其曰:少壯太努力,老大徒傷悲。      歷史馬後炮是最好打的,比隔江唱後庭花還省本錢,還能從肉體快感升級為精神愉悅。      不過,高興得早了點兒吧?不妨我也給一份名單:曾鞏、蘇東坡,文天祥,張居正,郭子儀,柳公權,賀知章,王維。      你認識他們,但未必知道了他們是歷史上的狀元,以及本該是狀元,因陰差陽錯沒能當上狀元的。如果你覺得上面這些都不是清代的,那再給來一個清朝的名單,楊縝,吳其濬,張謇,翁同龢,再加一個探花,張之洞。這個名單有些需要點歷史知識才能知道他們做過什麼,建議大家度娘一下。      提供絕對正確但有失偏頗的證據,以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論斷,得出大多數人喜聞樂見的謬見,演繹完這個立論與結果的過程後,推出主觀主義的診斷。看罷段子,還可以語重心長的說,你看,我們學渣也是擺事實,講道理的嘛。

      那份名單的謬誤了吧,把考上或考不上狀元同青史留名等同起來,何況扛不住學渣渣人多,如高考漏網之魚,過江之鯽,碾丫的!

      如下才是慘烈現實,根據 《2016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顯示,曾經的高考狀元就業的行業領域分布較為廣泛;經濟收入和職業地位較高,大多在海峽兩岸一線城市和海外從事「高薪職業」。      雖無舉國皆知的人物,但他們大多把才華貢獻給學術界了。整體而言,中國高考狀元職業成就排行榜,湧現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千人計劃學者、長江學者、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和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等一批中國兩岸和世界自然科學領域的頂尖人才和領軍人才,也湧現出了童星、潘敏、梁小民等一批兩岸優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者。      我保證,你們保證不認識上面這些人,因為我也不認識。      然而,經商、從政非高考狀元所長,職業發展不突出。——當然,如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評判是商業的成功。大家覺得經商和從政才是終級未來,考慮到在中國的從政太複雜,所以經商才是大家認為的成功。      用王朔的話說就是:成功,不就是掙幾個臭錢,讓大家知道嗎?

      即使就商界而言,雖無馬雲、陳天橋、王健林等各屆首富,也無王石、柳傳志、雷軍等叱吒風雲的大佬。但出現了李朱、慄亞和張斌等億萬富豪,但最成功的是中國臺灣電子產業拓荒者、矽統科技創辦人杜俊元,是臺灣地區公認的最大慈善家,曾躋身中國臺灣富豪榜前10名,身價上百億。

大家知道曾經賣豬肉的高考文科狀元、北大才子陸步軒,我猜想,那個報導鋪天蓋地之時,是不是學渣有史以來嗨的。但後來《北大才子賣豬8年,身家超100億》那篇後續的洗地新聞,流傳卻甚為有限。

      北大出過兩個賣豬肉的學子,一位是陸步軒,北大中文系畢業,曾經的文科狀元,後來在小縣城裡面當了屠夫。曾出版《屠夫看世界》一書。因一個偶然的採訪報導,使得北大學子賣豬肉的故事,一瞬間曉諭大江南北,曾一度引發是否浪費人才的大討論。而另一個,則是陳生,他比陸步軒早四屆,出生在廣東湛江農村,北大經濟學院畢業,清華大學EMBA,曾任職於廣州市委辦公廳和湛江市經委。


      兩人都是北大畢業,都做過公務員,都是下海賣豬肉,現如今兩個「賣肉佬」一拍即合,共同開辦了「屠夫學校」,由陳生出資辦學,陸步軒講課和編輯教材,內容涉及市場營銷學、營養學、禮儀學、烹飪學等學科。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豬肉教材。

      2013年4月,陸步軒和陳生曾受到邀請回到母校北大演講,一開口就說:「我是給咱們學校,給母校抹了黑、丟了臉的人,是反面教材。」而陳生講了這麼一句話,「演員不僅有漂亮的,還有趙本山、潘長江那種長得不好看的丑角,我們就是北大的丑角。我們沒自殺、沒出國,我們是正面的。」      「沒自殺、沒出國」,短短六個字把當然的艱難暗示得清清楚楚、鮮血淋漓。      你說馬雲經歷坎柯,抵得過這兩人遭受的羞辱與艱難;賣個煎餅果子,還沒掙著錢,傍著所謂網際網路的風口,就稱網際網路思維。看看陸步軒,一邊被輿論羞辱,一邊借名聲鼎盛之時出書營銷,又與同為北大學子的陳生做了合伙人。做得是傳統行業,但比那些炒作者更網際網路思維,而他們的風口,不是時代,是對時機的把握。      大家都知道,杭州是馬雲的大本營,其實也是前首富、立場賣豬肉的網易丁磊現在的大本營,而丁三石的豬還沒出欄呢。北大學子的土豬已經進軍杭州了。      收起狀元都是書呆子的偏見,鄙夷之下無智慧。即使舉國皆知的衡水中學那般軍事化管理的學校,出來的高考狀元也不是死讀書的。      2016年河北的文科狀元是來自衡水中學的袁嘉瑋,考得了清華,玩得轉直播,畫得了筆記。      在不到半個小時的直播中,共有85萬網友湧入直播間,最高同時在線11萬人。不信你試試?


      而且他還聯合了多位高考狀元,在閒魚拍賣上拍賣自己的高考筆記。高考狀元集體返場,集他們的知識,用袁嘉瑋曾經的話說:「希望我能幫助到大家」,這沒錯,高考狀元的經驗值得大家學習。但在我看來,這是高考狀元的第一次商業思考,當別人還在用暑假打工當作成人禮的時候,他們已經學會把自己的優勢商業變現。

6位省級高考狀元筆記拍賣8月5日 10:00- 8月6日 22:00 閒魚拍賣為你而拍複製這條信息,打開手機淘寶
即可看到【高考狀元筆記拍賣】¥AAHWUeFq¥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項目介紹H5

相關焦點

  • 高考狀元職業成就遠低社會預期 成績中等學生最有出息
    眼下高考揭榜,各兄弟省市的新科高考狀元正紛紛被拉到了鎂光燈下 「介紹成功經驗」。然而,早在2007年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推出了我國首個針對高考狀元職業狀況的調查報告——《中國高考狀元職業狀況調查報告》,在考查了1977年~1998年我國各省市自治區高考狀元的職業狀況後,有關數據顯示,高考狀元大學期間學習能力突出,考研深造和出國留學成為畢業首選,但是,高考狀元職業發展並不理想,職業成就遠低於社會預期,「考場狀元」尚未成為「職場狀元」。
  • 3300多高考狀元無一人成行業領袖,北大教授:有出息的孩子都貪玩
    今天,全國多個省份的高考成績終於可以查詢了,誰會成為今年的高考狀元成為大家翹首以盼的焦點。那麼,高考這麼多年過去了,曾經的高考狀元們都混的如何呢?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全國共誕生了3300多名高考狀元,他們成為各省學習的佼佼者,畢業後在各個領域也都混的不錯,但有意思的是卻沒有一人成為行業領袖。
  • 高考狀元多出自中產家庭?為何基層勞動者和富豪家庭孩子少有狀元?
    在高考成績公布以後,各省份的高考狀元也相繼出爐,很多家長都在關注他們的教育經驗和家庭背景,並期待自己是否可以效仿。其實,一個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從他出生的那一刻,從父母都是怎樣的人、持有怎樣的觀念中,就已經大體上決定了。
  • 高考狀元,為何女生越來越多,是「陰盛陽衰」嗎
    到目前為止,高考狀元的數據大部分都出來了,只有個別省份還沒出,不過這一次有人對性別做了統計,發現女狀元人數多於男狀元,佔比達到54.5%。雖然還有幾個省份沒出狀元名單,但是從歷年來的發展趨勢可以感受到,女生成為狀元的概率在增加。這是為何?是「陰盛陽衰」的表現嗎?
  • 科舉狀元們真的湮滅了嗎
    實際上,多少年過去了,那些沒考上大學的同窗,儘管不排除有些人確實發家致富,混得風生雲起,但我個人的感覺是,生活的舒適度上,多數落榜者還是比考上大學的低了一層。那麼,兩份狀元與非狀元的名單,為什麼反差這麼大呢?從上述的兩份名單看,考上狀元的真的是沒什麼出息,而那些沒有考上狀元的,倒有點名垂千古的意思。
  • 文科高考狀元,無緣清北!江蘇高考到底怎麼了?狀元「名不副實」
    近日,江蘇文科高考狀元白湘菱 以430分的總成績排在江蘇文科榜首,但令人唏噓的是,高考狀元,卻達不到清華北大的要求?甚至連國內其它名校也達不到?這不免令人唏噓,網友感嘆:江蘇教育到底怎麼了?這估計是恢復高考以來最慘的狀元了吧?
  • 孩子不出息,也沒什麼不好
    一個個祖上沒有出息的人,祖父,父親,自己都不過是一般人,但卻相信,只要教育大餐管夠,孩子就一定會出息。說白了,這就是個夢。好些家長,自己受教育差,但還有心學點什麼,把希望加在子女身上,還情有可原。更多的家長,自己家裡一本書都沒有,自己平時就喜歡在麻將桌上流連忘返,卻也希望孩子讀書讀出名堂。這種可能性有多大呢?十萬分之一吧。
  • 她是江蘇高考狀元,被清華北大浙大一一拒絕,為何名校不敢招錄?
    中國每一年高考之後都會出現各個省份的高考狀元,並且這些高考狀元也會受到人的關注,他們要麼會進入清華北大,要麼就會出國留學,今年最受人們關注的就是江蘇省的兩位狀元,本來考上狀元這是一件值得恭賀的事情,但是他們兩個人的事情卻風波不斷。
  • 高考狀元為何成功,功勞一半在父母
    在疫情的影響下,2020年的高考推遲了一個月,隨著炎炎夏季的來臨,高考逐漸拉下帷幕。像往年的每一場考試一樣,高考結束後,最吸引眼球的往往就是被上狀元標籤的人。而隨著00後登上歷史舞臺,那些高考狀元們也越發讓人驚異的出彩。有的狀元會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有的狀元多才多藝,精通某種樂器或某項運動。
  • 高考狀元該不該宣傳?
    紛紛揚揚的高考狀元爭奪,伴隨著清北生源大戰的硝煙,終於塵埃落定,網上各省、市高考狀元的各種消息也已殆盡。儘管教育部門要求禁止宣傳高考狀元、升學率,但仍然屢禁不止,而且,各個學校、各種媒體變著法兒的宣傳。為何出現這種狀況?應該不應該宣傳狀元?我認為,應該適當宣傳,但要把握好角度和分寸。
  • 曾經的高考狀元為何弒父自殺,這裡面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社會為何會對高學歷的人有過高的期待呢?中國社會不用仰慕所謂高考狀元,同時也不必吐槽這些成績優異的高考狀元,對於高考狀元社會應該以平常心而視之,不要借著封建社會的餘毒狀元二字來炒作。只有重德文化如高考狀元一樣受人追捧與學習,相信這個社會就會更和諧美好。
  • 繼清華北大後,浙大也拒絕了高考狀元白湘菱,名校為何不再破例?
    2020年高考已經結束,但是有一個人卻讓大家非常關注,她就是今年的江蘇省文科高考狀元白湘菱,因為選修課成績的原因為被清華北大拒之門外,現在大家都非常關注這位高考狀元到底會選擇哪所學校。清華北大拒絕招收白湘菱白湘菱雖然是這一次高考文科第一名,但是因為江蘇省高考政策的不同,考生們高考的時候只有語數外三門課程總分480分,而選修課雖然不計入總分,但是卻評選等級,
  • 為何香港七成「高考狀元」願意讀醫科?
    七成高考「狀元」有意願報讀醫科,不過,是在香港特區。7月15日,等同於內地高考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發榜。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秘書長唐創時向媒體透露,2015年,香港有11名應屆考生在4科核心科目和3科選修科考獲最高分5**,榮登「狀元」。據《南方都市報》報導,11名狀元在發榜同日受訪時有超過2/3表示有意報讀醫科,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醫科成為熱門專業。
  • 為何高考狀元青睞金融?北大光華公布學生薪酬,剛畢業年薪6位數
    一半狀元在北大,北大狀元在光華!北大光華學院和清華經管學院並稱為我國高考狀元收割機。根據2020年全國高考狀元去向統計,有20名狀元選擇北大,22名狀元選擇清華,選擇北大的大部分都選擇了在北大光華學院攻讀經濟和管理管理相關的專業。
  • 拿下江蘇高考狀元,卻被清華北大拒之門外
    截止到目前2020年高考已經圓滿地結束了,各省的狀元也新鮮的出爐了。相信很多在今年參加高考的小夥伴們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今年高考最受關注的就是江蘇的文理科狀元了。理科狀元因瞧不起蘇州大學而上了熱搜榜,文科狀元因為選修成績不太理想,只得了一個B+,致使清華北大把江蘇高考狀元白湘菱拒之門外。在被清華北大拒絕之後,浙江大學也同樣拒絕招收白湘菱,那麼為何名校不敢招錄呢?江蘇省的高考總分跟其他省份的總分不一樣,其他省份的高考總分是總分750分,而江蘇的高考總分是480分。
  • 2020各地高考狀元之「最」,今年的狀元真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最近,隨著全國各地高考分數的陸續公布,各地高考狀元也紛紛露出廬山真面目。截止目前,已經有20多個省市的高考狀元的分數被揭曉。今年的狀元們真是各有特色,很多網友紛紛感嘆,狀元是人家的狀元,孩子是人家的孩子。但是,不同省份的狀元們難免被熱情的網友們拿來比較和評論一番。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今年的狀元們哪些方面最值得大家點讚呢?
  • 高考狀元去哪裡了,工作成績怎樣?能否成為工作中的狀元呢?
    高考分數一出,關於狀元們的各種故事就開始不脛而走。有媒體登門採訪,有學校上門用各種利益吸引填報,更多的是踏門求教,希望狀元能給自己孩兒些許秘籍寶典,或者直接出錢買狀元的複習資料。各種狀元一下子就被照在聚光燈下。 我今天不探討狀元的過去的學習和生活,只探討狀元在未來的工作中的成績。
  • 725分高考狀元語文幾乎滿分,為何書法成為加分項?專家一語說透
    高考狀元分考得高也就罷了,字還寫得如同書法家似的,你說氣人不?2020年,湖北省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的唐楚玥,以總分725分的成績奪得湖北省理科狀元。語文146分幾乎滿分。這字不用去參加高考,即使參加個書法比賽也能拿個一等獎。為何書法成為高考狀元的加分項?高考狀元書法好,不僅僅發生在唐楚玥身上。2018年福建省的文科狀元黃亦陳,書法水平也是很厲害。
  • 高考總成績749分,考進清華大學的「狀元」,現在怎麼樣了?
    文|嚯嚯媽媽高考是很多學生的轉折點,所以高考成績一直得到很多人的關注;每年高考都有會有一批高考狀元,備受家長們關注,但是隨著這些孩子步入大學,關於他們的消息也就消失了;很多家長都好奇這些孩子發展成什麼樣了。
  • 高考狀元無緣清北,天降人才,為何拘格
    2020年高考文科狀元淮安女生白湘菱,考出了430分的好成績,但選修科目歷史只考了一個B+沒考上A,因此按規定,無緣入清北等其他知名高校。現在的高考錄取制度要求學生各科成績都優秀,綜合分數都要高。如果考生有一門或者兩門瘸腿的話,即使你某些學科能夠考得滿分,這樣的考生也只能被拒之名校的錄取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