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分享同樣來自今年一月初在廣州道禾教育參加的校長系列講座,上一期是關於李一諾創辦的廣州一土實驗班,具體內容可以回看這裡:「對中國父母和孩子來講,最好的教育不應該是在國外」——廣州華美一土實驗班探校實錄,內容雖然有點長,但把學校的理念和課程體系都儘量條分縷析地寫清楚了,對他家好奇的家長可以先收藏,以後再結合著去探探校。
今天這期的主講人是中大黃埔國際教育集團旗下的廣州白雲區中大附屬外國語小學的陳校長。
陳校長講座
相對於通常開放日宣講中對學校信息的介紹和羅列,陳校長此次的公開講座主題是《幼升小階段需要做哪些準備》,也釐清了幼升小階段的一些流程問題。所以對於家有幼兒園在讀孩子的家長來說,還是可以從中收穫不少信息進行提前規劃。相較上次講座形而上的教育理念少一點,更多是實操型的informative的乾貨內容。
1. 幼升小知識掃盲
目前所有的報名申請都實行電子化,以下幾個概念需先行了解
一. 學籍種類
學籍指一個學生屬於某學校的法律上的身份或資格(摘自家長幫《幼升小白皮書》)每個有國內護照及身份信息的學生都有兩個學籍:
A. 國網學籍。全國統一聯網的學籍,在學生的身份證前面加字母G。如將來打算在境內參加中考高考必須要使用,是終身制的。如果選擇了純國際學校則無此學籍(如廣州英國人學校、廣州美國人學校這種),代表著放棄了參加高考。
B. 市網學籍。即廣州市學籍,由廣東省、廣州市以及所在區編號加上入讀的時候學生編號數碼組成。
如果學生將來轉到外省讀書,國網學籍不變,市網學籍將改變。外省同意接受後,會在新的城市辦新的學籍並註銷原學籍,所以我們的孩子將來無論選擇哪所學校,只要是非國際學校就要確保雙學籍號。
二. 幼升小的時間節點
家長可提前探校,後於5月份網上報名,6月份出錄取結果。家長如確定申請該校則進行註冊繳費等手續生成學籍,如果學生定校後又發生意向改變,則學籍與學校已經掛鈎,退出來的流程非常繁瑣複雜。所以家長在網上報名和接受錄取時需慎重考慮。
每年3-4月份是小學開放的高峰期,建議家長在網上報名前期充分了解好學校情況,利用學校的開放日機會進行探校,並記好相關時間節點,下表為2020年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的招生安排供參考。
圖源:羊城升學
2. 從幼兒園到小學究竟要做什麼準備?
物質還是心理準備?
陳校長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進行了否定和批判,這句流傳於早教培訓、各課後輔導班的雞娃口號最早出現於18世紀末在美國舉辦的世博會。當時一家美國當地的玩具公司展商為引起關注度,創造出這個口號並提出「起跑線」這個概念,毫無實際含義和理論依據。其實質是博取觀眾關注的廣告語slogan,僅為了實現商家的品牌宣傳進行炒作。到19世紀初被大量培訓機構濫用,後滲透到早教等行業中成功引發了家長的緊迫和焦慮感。
揭露了社會現狀的印度電影《起跑線》
當然早教在教育理念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意義,但歸根結底是「家庭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而不是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當今我們的孩子是信息化和科技的新生兒,我們也處在信息化時代向概念化過渡的年代,隨之需面對思維模式的飛速變化。下圖簡單概括了不同年代人的思維模式,60-70年代人思維以理性為主,如今的80-90後是理性+感性思維,00後習慣的是跳躍性思維。
以上由環境變化帶來思維模式的變化,繼而誘發行為模式的變化要求老師的教育教學方法需要隨之進行變化。零零後的孩子不能再用7-80年代的思維來管理說教,教師們需要重新梳理自己的教育觀,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檢驗其是否能讓現在的孩子接受,經常進行自我反思。最近小學生繆可馨的悲劇就十分引起業界和公眾熱議。
陳校長用幾張圖標概括了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環境區別,和一土的PBL項目制主題課程類似,中黃也有特色的探究課-UOI。
一年級探究課的主題為我是誰,為什麼要有這樣的作息時間,只有愛好自己,才會愛父母長輩,再推及整個家庭社區等更大範圍,是由內向外慢慢擴散的過程。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愛不好,他有什麼能力和能量去愛別人呢?」
二年級探究家庭
三年級探究社區
四年級探究榜樣人物,所以該校的孩子不會盲目追星,比較理性。
五年級探究自己,結合青春期這個成長階段了解自己思維、情緒、身體方面有什麼變化
六年級探究信仰和組織,此時對大的國家等概念可以理解得更為深入,同時不忘一切的愛先從愛好自己開始。
圖片來自中大外小官微
學習內容主題上,幼兒園以動手動腦為主題,而小學階段則開始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授。
學習形式上,幼兒園以興趣啟蒙為主體,不設置考試。到了小學階段開始接受人生第一次考試,有考試就有壓力作業,所謂的「學霸」「學渣」潛質開始顯現出來。
為幫助孩子充分適應以上變化,就需要家長有方式方法地幫助孩子進行幼小銜接,才能確保過渡順利,這樣在9月份的時候和老師的配合度更高。
要注意到男生女生步調節奏也會不同,女生可能一個月左右,過渡好了整個小學階段無憂。男生可能用2-3個月也做不到無憂。(心疼男生家長三分鐘)
生活上教育形式方面幼兒園照顧得更細微一些,學校偏重於學習與品德教育。
時間安排上幼兒園通常20-30分鐘一節課,小學基本達到40分鐘,但在中黃則分為短課時、中課時和長課時,由學校結合課時來做決定:一些讀寫記背的基礎實踐課只需30分鐘左右,充分考慮孩子的知識理解和承受能力。但語文、數學課等則是40分鐘,學校特色的UOI探究課則需花費一小時左右。
交往方式上,孩子開始需要獨立進行交往。孩子們從幼兒園就要逐步開始培養獨立的人際交往技能,到小學階段會減少很多麻煩。
陳校長隨即用一個學生之間的小矛盾舉例,建議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當事件從形式上看起來不太好的時候,少問「為什麼」,多問「是什麼?」 減少對事件本身的定性和對孩子的責問。如兩個小朋友打起來,不是先入為主地問「你為什麼打他?」而是問:「剛才發生了什麼事?」從而減少孩子的委屈,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
而在發生好事的時候多問「為什麼?」,如孩子考了一百分就讓孩子自己思考總結,鼓勵孩子的自我肯定。
所以「是什麼」和「為什麼」在不同的場景下使用有不同的效果。
圖片來自中大外小官微
之所以強調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因為結合2018年頒布的校園霸凌處理行為,經第三方機構確定有攻擊性行為可以進行退學,此法規作為對義務教育法的補充,分事件性質和不同等級進行處理。如家長過於過早上綱上線,則容易引申擴大為家長之間的矛盾和困惑,所以從現在就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非常重要,會幫助引導我們的孩子儘量在學校環境中和同學和睦相處。
即使是二胎家庭也不一定完全能培養孩子的此項能力,孩子處在不同年齡段而且是一位家長所生。所以陳校長建議大班家庭可以舉行聯盟活動,類似於歐美常見的playdate。如幾個孩子去一家,家長處於半管理狀態,由一位家長進行主要接待照顧,不用一直陪伴,時常出來調控一下,即使發生問題也讓孩子們之間學會自行解決。訓練自家孩子和同齡孩子一起相處,即使打架了,也是一種學習。只有發生了這種情況,才會逐步去學會解決相處,減少上學後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幼升小階段不需要做任何物質準備,只需要做心理準備,而且更多的是家長做準備」
3. 為避免幼升小的不適,家長需要
一. 從現在開始到小學就要求家長對孩子進行高效陪伴
3-6歲,至少每天有半小時
6-12歲,每周半小時
12歲以上,每月半小時
圖片來自網絡
所謂高效陪伴是有交流互動和情感連結的。3-6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階段,很多小學生安全感的缺失出現在低齡階段。隨著如今幼兒園階段的寄宿逐漸取消,也說明現代社會的教育意識在提升,缺少陪伴的孩子不利於身心健康。
當考慮我的孩子是否要住宿時,陳校長說這個球要踢回給家長,要先問自己你的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是否是孩子心甘情願的安排?如果孩子本身沒有意願,3-6歲這個階段的安全感不健全,會產生被拋棄感,從而不利於親子關係。有規劃孩子小學高年級段寄宿的話,則選擇校區既有住宿條件又可以走讀的學校,3年級以後可以在同校區中轉成住宿,因已建立在孩子完全適應校園韓晶的基礎上了。總之,需要根據自身孩子特點進行住宿安排。
二. 情感共振,和孩子像和閨蜜一樣相處。
這就要求我們接納孩子,積極和孩子溝通。針對孩子報喜不報憂的情況,出了問題也要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如果真是孩子自身的問題也不要輕易評判孩子,會讓孩子拒絕溝通。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擬人化的手段和寓言的形式引導孩子,隨即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行自省。
和孩子溝通用好三個字:「然後呢?」,跟孩子的情感同頻,讓孩子覺得媽媽在聽我講話,對我講的內容非常感興趣,對孩子要真誠,表明是否有在傾聽,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得到。
圖片來自中大外小官微
寫文章的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同樣可以用在和孩子的溝通上。目前小學均使用部編版教材,其中詩歌文言文等比重增加,閱讀即將成為一個重要部分。家長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會增加和孩子的情感共振。幼兒園期間可以讀給孩子聽,小學階段可以反過來孩子讀給家長聽,口語交際就是語文課中重要的能力,通過複述講故事的方法可以進一步培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家長適時進行追問,不同年齡段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啟發性的引導和家庭教育。
即使遇到問題也想方設法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比如百度或者用啟發式的提問方式引導孩子,在已知的知識上創造新的知識,如去圖書館或者尋找專業人士進行諮詢,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孩子意識到家長也會說不知道,關鍵是有問題不可怕,關鍵是如何直面,面對問題。
三. 家長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優勢和劣勢
在幼兒園到小學一二年級時揚長補短,因為此時孩子的天賦和性格還未全部定性。根據天賦遞減法的原則,孩子的天賦是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遞減的。所以家長如在早期就發現孩子的特長和喜好,需給與充分的支持和鼓勵,讓其鞏固發揚,形成獨有的特色。到後期要進行取捨和篩選,到了小學三年級以後要揚長避短,強化孩子的長板,保持孩子的原有的自信,不對其進行打擊。
圖片來自中大外小官微
在談及父母參與孩子管理的比例時,陳校長又提出一個理性的數字參考:在幼兒園到小學低年級:建議媽媽參與80%、爸爸參與20%,給孩子多一點細膩的情感和生活陪伴。到三四年級時,爸爸逐漸增加到40%,媽媽變成60%。到高年級逐漸變成媽媽20%,爸爸80%。
近年來接連出現的多起青少年負面新聞,究其背景原因很多是和單親家庭或「喪偶式家庭」有關,尤其是女孩子缺少父愛,缺乏安全感和對男性的認知,從而在多方情況下釀成悲劇。父親對孩子的愛既代表父愛,又代表男性之愛,對女生青春期的心理和性格養成方面極為重要,父親節馬上就要到了,也希望各位爸爸們重視起來。
青島女律師遇害案件
陳校長為家長推薦了哈佛大學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作者認為人的天賦潛能分為9大類。每一個人都是其中3-4個潛能的組合體。也建議家長可以閱讀此書從而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能力和狀態,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的興趣和特長,後續用來指導和服務孩子的學習。
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回到講座開始的提法,陳校長再次強調是家長的教育觀應該不輸在起跑線上,希望和家長達成共識。並舉了華裔服裝設計師Jason Wu的例子,作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人米歇爾的御用設計師聲名大振。
設計師Jason Wu(圖片來自網絡)
小時候的他學習成績並不好,作為小男孩卻極喜歡玩芭比娃娃,還經常給娃娃剪切設計衣服,引起了多事鄰居的注意和不滿。Jason Wu的媽媽卻並沒有理會這些流言蜚語和對孩子的猜測否定,而是全身心地支持他繼續學習自己喜愛的服裝設計專業,最終成為領域中的翹楚。在此也希望通過這個事例引起家長注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在於家長和老師能否及時發現孩子的優勢和特長。
陳校長提出先行學習是個美麗的陷阱,所以這也是多年來一直提倡禁止幼兒園小學化的用意,如孩子過早掌握了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內容,不但讓老師無法按照原有進度正常教學,孩子本身久而久之也會造成注意力的缺失。雖短期成績不受影響,但會影響學生長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
一二年級成績尚且具有欺騙性,憑之前的基礎死記硬背也能拿高分,但到高年級後,由具象思維轉換為抽象思維後,對數理等原理無法理解,就會形成三年級現象,注意力行為習慣等極難培養。因此此類速成班並不值得推崇,就在於孩子並不能懂得真實的原理和過程。
陳校長建議關鍵要教會學生這三件事:吃飯、吃虧、吃苦。從吃飯入手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由舊知識遷移到新知,從而過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過程中可以參照正面管教的方式和善而堅定地進行教育。
家長不要過分地追求所謂的成功,要意識到孩子將來是社會中的一員,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作為父母要意識到三等父母是給孩子當保姆,二等父母是給孩子當陪練,一等父母是立志於和孩子做朋友。並推薦臺灣作家黃淑文的書《媽媽做自己,孩子才能做自己》,並積極跟孩子互動分享和交流。
黃淑文的育兒理念
4. 家長如何為孩子探校?
圖片來自中大外小官微
關於如何看學校,進行探校,陳校長給出了她給家長的建議和方法論
望:看環境,看學校是否是一個資源銀行,對孩子成長有幫助,是否有溫度和人性化,能找到每一個孩子的影子。自信不是口號喊出來的,而是由學生內而外散發出來的精神面貌。如果學校裡到處有孩子自身的作品物件,多一點關於「我」的元素,那麼就會給與學生充足的成就感和歸屬感,繼而產生自信。
聞:聽學校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切:觀察學生的表現是否和學校宣揚的理念一致,進行深度了解。
問:問學生、問老師對學校的看法和想法。問校長沒有太大的意義,更重要是要問老師尤其是學生。問的目的不在於學生的答案,只要能講出原因就是最重要的。哪怕孩子說這所學校不好,也代表了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心聲,這樣也比統一化的對學校的盲目吹捧要真實。所以要看的是孩子的狀態,從而會幫助家長對學校的判定。
答案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說什麼,學校是否有包容心。一個好的學校一定是以孩子為中心的,但這裡的以孩子為中心也不是失去規則章法,所有的自由和民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規則意識上,所以學生也需要有場合感。
上小學以後家長要學會和老師進行好家校合作,從而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發展,教育本身就是家校合力,讓「花有花的芬芳,草有草的柔美,樹有樹的偉大,讓孩子更獨一無二,學有所成」。
5. 廣州白雲區中大附屬外國語小學
雖然當天以幼升小內容為主,但最後陳校長也簡單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供到場家長了解,大家感興趣的後續可以在新學期開學後去探探校。
學校地址:白雲區南海同和路998號(南湖半島花園旁)
創辦時間:2009年9月
招生範圍:2020年計劃招收一年級新生4個班,合計100個學位。
招生條件:不限戶籍,不限國籍,年滿6周歲的適齡兒童
班級人數:26人
學校類型:國際文憑組織(IBO)世界會員學校,中西合璧的國際化基礎教育學校,廣東省小學階段唯一所一國際化課程實驗基地學校
師資情況:全校職工129人,專任教師91人,師生比1:8,老師100%擁有IB培訓認證
在校人數:776人(10%為港澳臺及外籍學生)飽和人數:780人
教育理念:學思結合,知行結合,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是有發展潛力值得尊重的
培養目標:博文善思的終身學習者,精漢通英的國際交流者,正心修身的未來創造者。
辦學特色:探究式小班教學,中西合璧的國際化課程,雙基紮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雙語嫻熟(漢語和英語),雙綜合強(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
學費:11.8萬一年(2020年學費標準)
住宿情況:可選走讀寄宿,全校共300多住宿學生,每班10-11名,學校提供到珠江新城等地的校車
學生照常參加區內各項考試,採取雙評估的雙軌模式,如將來對接純國際學校,則語言、綜合能力和知識面都對接得上;轉公辦學校也可以,從小學一年級循例照常參加區內考試,均有考試成績。中黃的教學特點之一在於在學生班級內有兩個老師全天候觀察,老師的辦公室就設在課堂。目的是為了對孩子進行實時的課外觀察,從而對學生進行全面評估,也有助於師生關係的促進融合。
//
雖然今年的幼升小錄取已經基本告一段落即將進入最後的補錄環節,但陳校長的分享和教育觀相信還是會讓很多馬上升入小學的學生和家長收益,對於我們年齡較小的孩子家庭也可以做個參考,未雨綢繆,提前在生活中貫徹實踐好的教育理念和親子互動方式。
最後祝願大家都收到了心儀學校的錄取,後續有關於升學方面的內容還會和大家一起關注並分享。歡迎大家多轉發評論點在看哦!
END
作者簡介:馬背上的民族,旅英工作生活十餘年,現定居廣州,全職帶娃兼職寫稿,日常分享育兒話題、教育觀點、生活感悟及文藝評論。《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頭條號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數次青雲獎獲得者。合作推廣請添加微信:mayauk
馬背上的女超人
一個學商科的文藝女中年
一個有點勵志的家庭婦女
育兒心路|讀書電影|生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