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孩子在小學階段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2020-09-11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都說孩子的小學階段最重要,因為這個階段養好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對孩子將來的學習非常關鍵。

然而很多父母都發現了一個現象。

孩子在上小學的這幾年中,學習成績一直都挺好,每次學校考試的分數都不低,這讓家長以為孩子在學習上沒問題。但是升入初中後,事情就起變化了。

原來家長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一進入初中學習成績居然就下降了很多。

這讓很多家長都搞不明白到底怎麼回事:看著孩子依然在認真學習啊,而且小學學習成績也挺不錯,為什麼上了初中就不行呢?

只靠死記硬背,自己沒有將知識融會貫通

因為小學的學習難度不是很大,學科簡單,而且大部分都是可以通過死記硬背的記憶來完成的,彼時很多孩子在家長監督下也就還能做得不錯。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孩子即使是在學校沒有學懂,他也依然可以把題目和、做法、解題方法等給背下來。

你以為他會了,其實他是在記憶老師和家長灌輸給他的東西。

等到了初中,尤其升入高年級高中之後,巨量海量的題目,試題的變化式樣又有很多,這個時候,僅僅靠記憶來完成作業,就根本不可能了。

因為記住的方法只有那麼幾種類型題,如若自己沒有在腦子裡消化和吸收到,成為自己的知識結構,那麼題目一變化,題量一大,自然就會被打趴下。原形畢露後,成績自然就會下滑。

如果是極個別科目,孩子也會把套路背下來走捷徑,但是,初高中科目太多了。那麼多科目,每天汪洋大海一般的作業,如果僅僅靠這種方法學習,絕對不可能有好成績。

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學時候很多孩子成績挺好,人也很乖很聽話,到了初中就立刻成績下滑變成困難戶,等到了高中更會一落千丈,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會學習。不過這個時候,一切都為時已晚了。

知識結構和思維空間拓展不夠

小學是學習的起步階段,有很多基礎性知識。而且小學的語文數學題型都簡單,不僅學的知識點少,而且可以讓思維去延伸的空間也小。

所以父母和老師站在孩子的學習起跑線上,作為他們學習的起點,關鍵在於引進門。

如果學生不需花很多精力,只要按老師的要求不斷機械的做題做作業,家長再來管一下就能取得好成績,那麼這種好成績其實也不算紮實,是帶有一定欺騙性的。

因為到了初高中,階段性需求不一樣了,初中要求稍微複雜的算式與學習思維,更要求學生自己能夠自主要求自己,自己對學習科目有一定的認識。

而到了高年級則更要求個體有自己的獨特的判斷力,這在教育學上其實是符合智力發展規律的。

所以小學到初中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如果小學時候成績很好,到了初中就下降,父母一定要追究的是,學習方法和思路延伸的問題。

要仔細與孩子交流,看看是不是因為思維空間拓展不夠,又或者是因為學習動力不足。

總之,小學成績好不代表進了初中就能繼續保持住,而這個時候出現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大問題,家長們一定要引起重視。

課外實踐和課外書閱讀量太少

都知道小學階段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狠命抓學習,十分在意和強調孩子的學習考試分數。

很多家長也認為只要孩子在考試中取得了高分,就代表孩子學懂了,成績好。

所以從來都只要求孩子多看多學學習課本相關的內容和知識,而很少看課外業餘的東西,並還不斷減少業餘知識的培養和接觸時間。

這樣的孩子每天完成了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以後,還要輾轉於各個補習點不斷的進行補習、複習。但導致的結果就是學到的知識僅僅局限於課本知識,思維也被局限在了某一個領域。

但實際上,小學階段的孩子,是需要大量課外知識的。

在小學階段,如果缺乏大量的閱讀積累和知識,大腦就得不到全面開發。

從另一方面來說,學習的好壞往往是不應該以學習成績來劃分和判斷的。

通常我們都認為小學課本內容簡單,只要孩子上課認真聽講,課後積極完成作業,成績一般而言都會比較理想。


這是淺表層面的認識,實際上,如果僅僅以成績、課堂聽講、作業完成好壞為判斷標準的話,對一個孩子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

比如說,一個孩子如果平時缺乏課外知識的薰陶和積累,大腦思路往往無法打開。往往在升入初中過後,學習成績就會開始下降。

而與此相反的是,那些小學就博覽群書,並有豐富的課外生活與實踐的孩子,在升入初中過後就會發現,即使他們原來在學校成績一般,現在卻不由自主冒尖了起來,就是這個原因。

被父母和老師管教得沒了自己的思維和行動

在學習的道路上,能夠做到獨立思考的孩子,一定會比其他孩子走得更遠!

一個對父母老師從小就言聽計從的孩子,一個極度依賴老師和家長管理的孩子,最為常見的生活狀態就是,總是把時間安排,學習計劃安排看成是父母或老師的事情。

這種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要是哪天沒人督促監督他學習,他會變得茫然無措,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

這就是典型的心理依賴症,很多小學時候成績很好的孩子,多半都是在父母和老師的嚴格管教下的結果。

而升入初中後,環境的變化讓他們有了更自由的空間,而這種自由空間裡孩子對自己的安排和管理卻十分不成體統,因為小學時候已經被父母管習慣了。

輪到自己時,行事完全不分輕重,就會出現學習成績下降的現象。

但是思想獨立自主,行為張弛有度的孩子,對他自己的生活與學習都很有一套。他懂得啥時候去學習,怎樣規劃自己的時間,如何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這樣的孩子,擁有獨立自主思想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孩子,到了初中絕不會出現成績下滑的現象。

所以,那些說孩子小學成績好,而上了初中成績就不好的父母,一定要反思一下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方式方法,為孩子的未來護航。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小學階段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現在國家在小學階段推行素質教育,各種教學減負,很多大綱知識都刪減,學校學習的知識太簡單,考試區分度不高,大多數孩子都能得到優秀的成績,這就是說小學很多孩子都能考出很好的成績。其次孩子進入初中,是有升學壓力的。全國大部分城市中招考試都執行普高:職高1:1的政策,就是說有一半的孩子進入初中後要面臨著沒有高中可上的殘酷現實。
  • 無為什麼說孩子在小學階段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為什麼說孩子在小學階段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都說孩子的小學階段最重要,因為這個階段養好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對孩子將來的學習非常關鍵。然而很多父母都發現了一個現象。孩子在上小學的這幾年中,學習成績一直都挺好,每次學校考試的分數都不低,這讓家長以為孩子在學習上沒問題。但是升入初中後,事情就起變化了。
  • 英語啟蒙:小學成績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小學是求學生涯的一個重要階段,可以說,人生成就的高低,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決定了。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奇怪現象:許多在小學成績優異的孩子,上了初中高中之後,漸漸變得默默無聞了,甚至成了學困生。在課下,我常與學生聊天。
  • 讓孩子大量閱讀會影響學習成績嗎?小學成績具有「欺騙性」
    很多家長從小學開始就很強調孩子的學習成績,其實小學成績是具有一定「欺騙性」的。初中成績不好,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在小學時,家長忽略了一種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是什麼呢?常有家長問:我家孩子小學成績挺好的,常常考100分,為什麼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初三,突然就被落下了?
  • 雖然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為什麼說小學成績具有一定的欺騙性?
    ☞ 小學成績具有一定程度的欺騙性!很多家長初一期中考試結束,參加家長會來,問老師最多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我的孩子小學裡成績一直非常穩定,一直很好,甚至班上數一數二,而現在卻成績突然如此下掉,然後懷疑,初中老師教育孩子是不是不夠盡心,是不是教學方法不適合孩子……,[捂臉][大笑],我想說的是,這些家長,還真是把孩子把孩子當年的「輝煌」當回事了!
  • 小學成績真的具有「欺騙性」麼?聽聽多年小學班主任怎麼說
    關於小學成績,很多人認為這個階段的成績具有欺騙性。所謂「欺騙性&34;有其客觀方面,即面對小升初後的初中生活,這個問題幾乎是大多數學生無法避免的問題。實際上,不僅小升初之後會有這樣的問題,在初中進入高中之後也同樣會出現,並且這個問題的表現會更加嚴重。
  • 小學成績具有欺騙性,沒有海量閱讀只會餓死天賦,製造短命高分
    ,是因為小學課本的單一性和膚淺性,遠遠不能滿足一個孩子的大腦成長的需求。之所以說,小學階段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是因為孩子把全部時間都投入到課本和作業裡去了,自然就沒有時間大量讀書,而這如同丟了西瓜撿芝麻。這樣的投入就是我們常說的以時間換分數,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滿分,對孩子的未來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 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無須太重視?並且還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這主要是因為:1. 因為一二年級的學習內容中記憶、模仿的內容較多,容易得到好分數。但是從三年級開始,即使在那些要求記憶、模仿的學習內容裡,也包含了大量需要孩子開動腦筋的因素,如果還是用機械記憶的方式學習,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逐漸下降。
  • 小學成績優秀,升入初中成績一般。小學成績有欺騙性?我想的123
    所以,有人就覺得小學的成績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如果這樣講,我認為這種說法也不是太準確。小學的成績,是考察了孩子在小學階段的學習情況,孩子的成績如何,一般也是比較準確地反應出孩子在小學階段的學習掌握程度。
  • 為什麼孩子小學考高分,初中成績就驟降?
    許多中學老師都知道一種奇怪現象:小學階段單單靠投入全部時間和精力奪來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後,成績普遍下降。 這些孩子越學越累、越學越不會學了。
  • 教育專家稱:孩子小學成績具有欺騙性,就算成績優異也沒什麼用?
    有些同學小學成績好,是優等生,但是到了初高中成績一落千丈,變成了差生。這種說法真的有根據嗎?一、小學的年級範圍太廣讀完小學需要六年,在這六年時間裡,一個孩子的成績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可能孩子在1到2年級的時候看不出太大的差距,但是一點點升到4,5年級的時候,不同孩子之間的差距已經非常明顯了。雖然小學的知識並不是非常困難,但是不同的孩子理解能力有所差距。
  • 小學成績有欺騙性?三年級數學全班平均分99.6,網友:假的
    有一種說法:小學的成績,具有欺騙性。這種說法,你同意麼?前些天,有位朋友就苦惱地告訴我:他家孩子上小學二年級,前些天中期考試,成績還不錯,數學考了98分,可是呢,卻居於全班倒數第三!原來呀,這次考試題目簡單,全班多數同學都是100,稍差一點的是99分, 98分這樣高的成績,也僅僅排到了全班倒數第三名。難怪大家都在說:小學成績太有欺騙性了!
  • 孩子初中掉下的成績,可能都是小學欠下的閱讀帳
    常有家長問:我家孩子小學成績挺好的,常常考100分,為什麼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初三,突然就被落下了?其實,小學成績是具有一定「欺騙性」的,而初中成績不好,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在小學時,家長忽略了閱讀能力的培養。
  • 孩子小學成績很好,為什麼到了初中高中就下滑了?班主任一語中的
    非常巧的是,因為經常跟孩子打交道所以結交了不少家長,其中就有幾位是教師,他們有人是初中班主任,有的是退休老教師。大家針對「為什麼有的孩子小學成績拔尖,中學之後成績平平?」進行了討論,這些老師一語中的,下面我們就來聽聽他們是怎麼說的。
  • 初中掉下的成績,可能都是小學欠下的閱讀帳?
    《人民日報》刊文,提醒父母要鼓勵孩子根據興趣進行大量閱讀。事實上,對中小學尤其是小學生而言,「大量閱讀」可不是一件課餘裡錦上添花的事兒,而是實打實的學習需求!《人民日報》的刊文究竟說了什麼,為什麼說初中掉下的成績,可能都是小學欠下的閱讀帳?
  • 小學語文成績具有「欺騙性」,一二年級不重視,三四年級拉距離
    小學教育圈裡有一句話流傳甚廣:「一二年級不相上下,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 孩子上了小學後,總有家長問: 「我家孩子幼小銜接就在學語文了,一二年級時語文經常能拿100分,怎麼上了三年級後成績下滑的那麼厲害?甚至90分都拿不到了。」
  • 小學階段千萬不要被您孩子的卷面英語成績蒙蔽了眼睛
    這位學生是同事的孩子,就住在我家旁邊,於是我有機會登門拜訪,詳細了解孩子所在學校應對期中和期末考試策略。孩子很坦誠地告訴我,說臨近考試時,各科老師都會抄寫幾黑板,只要把這幾黑板認真地抄寫下來,背一背,基本上就能夠考一個非常漂亮的成績。甚至連語文作文都是老師指定好三篇素材,要求全體同學背誦下來。
  • 小學階段6-12歲是孩子的「閱讀飢餓期」,最重要的不是成績而是閱讀!(附推薦書單)
    反之,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讓孩子自己隨便選,只要去的次數足夠多,孩子最終將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讀書的勁頭就會大大增強。猶太人有一個傳統,在給孩子的第一本書上塗蜂蜜,讓孩子從小就認為讀書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在於此。讀書,還是要任性一點兒的。常有家長問牛老師:我家孩子小學成績挺好的,常常考100分,為什麼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初三,突然就被落下了?
  • 小學語文成績具有「欺騙性」,一二年級不重視,三四年級拉開差距
    小學教育圈裡有一句話流傳甚廣:「一二年級不相上下,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孩子上了小學後,總有家長問:「我家孩子幼小銜接就在學語文了,一二年級時語文經常能拿100分,怎麼上了三年級後成績下滑的那麼厲害?
  • 小學媽媽們請注意:小學的重點不在成績,在於閱讀!別再抓錯重點了!
    小學媽媽們請注意:小學的重點不在成績,在於閱讀!別再抓錯重點了! 中國學生的課業超負荷,從小學階段就開始了,家長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於是讓孩子小小年紀就空降在題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