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長著獵食者的眼睛?這個問題非常的簡單,因為人類本身就是獵食者,所以長著與其他獵食者一樣的眼睛也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而且自然界中的獵食者太多了,它們體型各異,因此,想要當獵食者並不是體型決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簡單的來討論一下獵食者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獵食者?
什麼是獵食者?廣義上說靠捕獵其他生物為食的生物統稱為獵食者,既然有捕獵這種動作,就代表獵物是可以移動的,也就說是動物,因此,獵食者就成了以捕獵其他動物為食的動物了。滿足這一條件的動物有很多,因為作為以昆蟲為食的蜻蜓來說也是獵食者,捕獵其他動物的螳螂也是獵食者、雜食性的老鼠也是獵食者,總之,
具有主動捕獵其他動物能力的動物都能稱得上是獵食者。
獵食者則是單指食肉動物,
而食肉動物並不僅限於哺乳綱食肉目下的動物,它還包括魚類,比如鯊魚,鳥類,比如老鷹等等。
無論是從廣義還是狹義上說,獵食者的體型都有很大的差別,小到昆蟲大到鯊魚、老虎等都屬於獵食者的範疇。因此,人這種顯然比老鷹要大,而且靈活性很強的動物成為獵食者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獵食者的眼睛
獵食者眼睛的位置並不是千篇一律的。
在眾多的獵食者中,昆蟲的眼睛最為強大了,比如螳螂和蜻蜓的眼睛,它們的眼睛都位於頭部的上方,而且高於頭部,屬於複眼,並且佔頭部的比例非常大,這種眼睛構造的好處就是,它們即使不用轉頭就能發現獵物和捕獵者。而它們之所以有這樣的眼睛構造,是因為
它們除了是獵食者外,還是獵物,比如鳥類就是它們的天敵,因此這樣的眼睛除了便於發現獵物外,還能即使發現捕獵者。
除了這些小型的獵食者外,大多數獵食者的眼睛的位置都是差不多的,都是正面向前的,而大多數的食草動物(被捕獵者)的眼睛則是在面部的兩側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是因為作為被捕獵者來說,它們在生活中獲得更寬廣的視角,顯然更有利於它們發現獵食者,而眼睛位於兩側,就能獲取兩側180°範圍內的視野,這樣只需要輕微的轉頭就能獲得後方的全部視野。
而對於大型的獵食者來說,它們不太需要獲得後方的視野,因為它們的生態位相對較高,不太用警惕其他獵食者的獵殺。而眼睛朝前,更有利於捕獵者鎖定獵物,而且雙眼看到的場景會讓場景更加的立體和清晰,因此,大多數獵食者的眼睛是向前的,而大多數被捕獵的動物的眼睛是在兩邊的。
因此,動物眼睛的位置是由動物本身的生態位決定的,生態位越低,眼睛需要看到的視野就越大,而雙眼的距離和位置就越分開,反之亦然。
人為什麼長著獵食者的眼睛?
人之所以長著獵食者的眼睛有兩個原因:
第一就是人本來就是獵食者,第二就是遺傳因素。
首先,第一點很好理解,人類從誕生之初就是雜食性動物,我們的祖先雖然沒有現代化的武器作為支撐,但是,依然會通過團隊協作和製作簡單的工具(石器和木器)來捕獵其他動物以及與其他食肉動物對抗。所以,本身就是獵食者的人,長著獵食者的眼睛就順理成章了。
其次是遺傳。我們人類屬於靈長類動物,我們放眼整個靈長類動物,就算是整天主要吃植物性食物的猴子,眼睛都是向前的,而且從人類進化之初(距今300萬年前)就早已經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分道揚鑣了,但是它們的眼睛依然沒有發生改變。這就證明,我們的共同祖先本身就是這種眼睛位置和構造的。
最後要說的是,人類之所以擁有現在的地位,靠的並不是多麼強大的力量和多麼健壯的體格,而是靠大腦,大腦的不斷進化,讓人有了創造力,人類利用創造力,創造出了大量的輔助生存的工具,讓自己獵食者的地位更加的穩固。
人類從開始到現在一直是獵食者,只不過是在獵食者中的地位不斷的提升而已,所以長著獵食者的眼睛也是必然的。其次,眼睛的位置與很多方面有關係,比如生物所處的生態位、它的其他感官發育的情況(比如一些視力很差的動物,它們眼睛的位置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相對來說,生態位越高,動物的眼睛越朝前,越低眼睛就越向兩邊,這一點我們可以參考介於食肉和食草動物之間的野豬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