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人屬於雜食性動物,其中肉食在人類的飲食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從這個角度看,人類在自然界中算是一種獵食者。但是,人的主要肉食來源是養殖的家畜和家禽,而不像自然界中的獵食者一樣需要通過自己的方式去主動的捕獵,因此,嚴格意義上說,人並不是捕獵者。
那麼,問題來了,人類是吃肉的,為什麼還會對血型的場景感到噁心和恐懼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恐懼的來源
人類之所以會對血腥的場面感到恐懼主要有兩點原因:聯想和經歷。
所謂的聯想是指人作為一種高智商的動物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聯想能力,在看到其他動物捕獵時,同樣是血肉之軀的人類容易將自己代入其中。如果你對其他動物捕獵的場景反應不是那麼強烈的話,看到下面的場景就算你心理素質再好,也無法控制住身體的反應,比如車禍現場、槍決現場等等,筆者剛畢業那會曾經在我們地方的派出所做過一年的輔警,記得有一次出一個車禍現場,兩輛大車相撞,車頭全部被擠壓的嚴重變形。出警到達現場後,第一件事就是看駕駛員的情況,想辦法把駕駛員從駕駛艙裡救出來。沒有什麼經驗的我當時從縫隙中想要摸一下看看駕駛員是否還有氣息,結果滿手的白色紅色混合物,具體我就不描述了。那次經歷讓我終身難忘,而且從現場回去後,整整半個多月,幾乎吃啥吐啥。
這就是人被看到某些血腥的場景,再通過聯想和想像與自己貼合後的結果。
其次是經歷
這裡說的經歷並不是自身的經歷,而是祖先的經歷,也是一種基因的傳承,也是人類趨利避害本能的形成過程。早在距今300萬年,南方古猿從眾多的靈長類動物中脫穎而出,開始了高速的人類進化之路。
儘管人類用了幾百萬年就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頂端的,但是整個過程還是充滿了曲折的,尤其是在智人之前的階段,原始人類的腦容量還不及現在,而且當時即便是簡單的能製作石器,在兇猛的食肉動物面前也幾乎沒有招架的能力,這一點從原始人類化石上許多食肉動物的齒印就能看出來了。
由於人類從南方古猿開始就已經高度的群居了,所以食肉動物捕殺早期的人類必然會被其他的人類看到,這樣原始的恐懼就形成了。這種恐懼的形成對人類是有好處的,因為這是人類對於動物威脅性判斷形成的依據,也是「趨利避害」形成的基礎。這一點從不同的人天生害怕不同的動物就能看出,而這些動物幾乎清一色的都是食肉動物。
因此,正是這些經歷,讓人有了代入感,也有了恐懼,這樣讓人能夠更好地躲避一些危險的動物。

而且人看到血腥的場面除了恐懼外,還有一個身體反應,那就是會感到噁心,這是一種身體的應激反應。從進化的角度看,我認為這種應激反應對人是有好處的,而且也與原始人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試想一下,在沒有先進武器與猛獸抗衡的時期,原始人類看到猛獸在進食其他動物甚至是同類,第一反應是什麼?沒錯,是逃跑。那麼,怎麼能跑得更快呢?減少負重,這一點蛇就做得很好,當它進食完看到人類時,它們多半會把剛吃進去的東西吐出來,這樣蛇的行動能力就會大幅提升。因此,我認為人也是一樣的,在原始人的階段,人遇到這些猛獸,想要跑得更快,就要把食物吐出來,這是一種有利的應激反應。
恐懼的加深
如果人類長於野獸接觸,並且經常能夠看到一些捕獵的血腥場面,那麼恐懼會慢慢的淡化,但是,事實上,人對血腥場景的恐懼和噁心是逐漸的加劇的。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兩點:
第一,血腥的場面並不多見
隨著人類的大腦進化,人類在進化的道路上生態位越來越高,生態位變高了,其他動物對人的威脅就會越來越少,這樣人類看到同類被傷害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少了。其次,人類從幾千年前就開始了對野生動物的馴化,這樣才有了多種多樣的家禽和家畜,這為人類提供了穩定的肉食來源,人類不再需要團隊的協作去捕獵動物,這樣能夠見到血腥場面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了。再加上我們吃的肉有專門的屠宰場進行切割,到我們手裡之後,已經不再血腥了。
但是,人對血腥場面本能的恐懼還在,沒有了長時間的適應,對這些場面的恐懼反而越來越強。相反的,如果人整天生活在像野生動物那樣血腥的世界中,對於血腥也會越來越無感。這就好比我們正常人殺個雞都有些恐懼,但是對於屠夫來說,殺頭豬不過是家常便飯。
第二,同理心
同理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雖然這不是是人獨有的一種思維模式,但是,在整個的動物界中,人類是最有同理心的物種。同理心屬於神經科學,目前科學家已經對同理心有了一定的研究,通過科學的研究發現,人類的同理心與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有關,而在整個人類的進化史中,腦容量是越來愈大的,大腦的體積也是如此,這也就意味著人類的同理心是在不斷增加的。因此,正是因為人類的同理心在加強,看到血腥場面時,代入感也就更強。

總結
雖然人類也屬於獵食者,但是由於人類的進化食物鏈位置的變化,現在的人類早已經不是主動的捕獵者了,因此,人類能夠見到血腥場面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但是,對血腥的恐懼由於早期人類的遭遇已經成為了一種本能,所以,人才會對血腥場面感到不適,而且這種不適感會隨著越來越鮮見的血腥場面逐漸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