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植脂末、乳化劑等食品配料和添加劑為主料、乳含量極低甚至不含奶的奶茶奶酒,在食品分類中屬於固體飲料、調製酒,卻打著乳製品的宣傳旗號誤導消費者,賺取暴利。一些地方的市場監管往往優先檢查汙染物限量等食品安全指標,淡化了乳蛋白等質量指標的檢驗。
為防止企業利用行業標準差異打「擦邊球」,應儘早制定並細化乳製品相關標準,加強市場監管,治理乳製品添加劑亂象。
特產商店所售奶茶配料表中竟然沒有奶
北京市民張海民近期到內蒙古出差,回程時想給家人同事帶點內蒙古特產——奶茶。然而他驚訝地發現,當地大型超市和特產商店銷售的一部分奶茶,配料表中竟然沒有奶。
暑假期間,內蒙古自治區迎來旅遊旺季,奶茶、奶酒、奶片等地方特色乳製品成為熱銷貨。但是記者調查發現,其中一些包裝上印著「草原形象」的所謂「乳製品」其實並不含奶。
受訪業內人士和專家建議,應儘早制定並細化乳製品相關標準,加強市場監管,警惕低乳含量乳製品對優質乳製品形成反向淘汰。
奶茶奶酒「斷奶」
市場上「乳製品」不含奶的現象並不少見。記者在呼和浩特、包頭、巴彥淖爾等地的超市和特產店,隨機選取了15種不同品牌的奶茶,發現配料中含有生牛乳或乳粉成分的僅佔一半。另外那些不含奶的奶茶,卻在包裝上印製奶牛、蒙古包、大草原、手捧奶茶的蒙古族老阿媽等圖案,大打「草原形象」招牌,使消費者誤以為其產品是用草原牛奶製成。
現制奶茶情況如何?包頭市民朱靈喜歡喝珍珠奶茶。她發現,一些奶茶店現場製作珍珠奶茶時,並不加鮮奶或奶粉,而是用一些不知名的速溶粉劑勾兌。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市場上一些現制奶茶中,既沒有奶也沒有茶,而是靠奶精、果粉等添加劑兌出香甜誘人的味道。
不僅如此,一些奶酒、奶豆、奶片也「斷了奶」。記者在呼和浩特火車站附近的旅遊特產商店看到,貨架上排滿了牛角酒壺,壺上寫著「奶酒」「草原奶飄香」等字樣。仔細一看配料表,其中也沒有奶。
遊客楊國成在這裡買了一瓶馬奶酒,開瓶後刺鼻的香料味蓋過了酒味。「喝起來口感像是在水裡摻了酒精,又兌了點香料。」他說。
「你知道嗎?真正的奶酒並不是乳白色,而是金黃色的。」內蒙古百吉納奶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聰苦笑著對記者說:「一些消費者被乳化劑勾兌的『假奶酒』誤導,覺得奶酒應該是乳白色的,反而認為我們的產品是假的。」
是固體飲料還是乳製品
記者走訪多家奶茶、奶酒生產企業發現,這些不含奶的「乳製品」其實是用植脂末、乳化劑等食品配料和添加劑製成。
植脂末俗稱「奶精」,由植物油或其他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等乳化後再進行乾燥製成。植脂末中無膽固醇,最早被用作替乳產品,提供給不能喝牛奶的人食用。
食品配料和添加劑,雖然不含有毒物質,但是缺乏營養成分。按照我國相關規定,以食品添加劑為主料、乳含量極低甚至不含奶的奶茶粉,在食品分類中屬於固體飲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乳製品。營養專家提出,應慎重食用非乳原輔料製作的所謂「乳製品」,尤其是需要控制體重的人群和糖尿病人群。那麼這些產品為何暢銷?
原因一,添加劑色香味美「惹人愛」。
內蒙古民族特色產品聯合會秘書長烏和爾圖介紹,牧區製作的傳統奶茶只有甜鹹兩種口味,不易調製其他口味。而以植脂末、糊精等為主要原料調製的新式奶茶,有原味、香草味、水果味等十幾種口味,還能添加珍珠、椰果等。由於更符合現代人口味需求,這樣的「乳製品」在市場上賣得好。「一些企業投消費者所好,生產這種奶茶味固體飲料,忽視了特產乳製品的高質量發展。」
原因二,植脂末替換奶粉「降成本」。
包頭騎士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以乳粉為原料生產奶茶粉的乳品企業。該公司研發部部長趙旭介紹,1公斤乳粉成本在30元左右,而1公斤植脂末成本不足10元,用植脂末替換乳粉,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許聰告訴記者,正規酒廠生產的奶酒,要經過微生物發酵、原酒儲存、過濾等工序,一瓶酒的製作周期為6~12個月。而有些廠家直接用酒精和乳化劑勾兌成色澤「潔白」的奶酒,一天就能生產出來,成本大大降低。
「別看使用這兩種主料的成本差異很大,但製成後的商品售價卻差不了多少。」趙旭說。記者發現,一包用乳粉製成重量為360克的「騎士」牌奶茶粉,售價為23元;而以植脂末、糊精為主料的另一品牌奶茶,同樣重量一包售價為21元。成本差不多,利潤卻翻倍。
原因三,行業標準模糊易打「擦邊球」。
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奶茶行業實行「一個領域,兩套標準」。國家標準《固體飲料》(GB/T29602-2013)對奶茶類固體飲料的規定是,乳蛋白質含量≥0.5%;內蒙古對奶茶粉制定的地方標準《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奶茶粉》(DBS15/001.1-2019)則規定,奶茶粉乳固體含量≥70%,蛋白質含量≥16.5%。
一些企業便利用標準差異大打「擦邊球」——參照國家標準,以植脂末等為主要原料生產乳蛋白含量較低的奶茶類固體飲料,再打著乳製品的旗號,賣出高蛋白含量的奶茶粉才有的價格。
「地方標準雖然規定了蛋白含量,卻沒有明確是乳蛋白還是其他蛋白,一些企業就用廉價的植物蛋白或添加劑蛋白充數。」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一些地方的市場監管往往優先檢查汙染物限量等食品安全指標,淡化了乳蛋白等質量指標的檢驗。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的特色產品,不論是否為乳製品,普遍會在包裝上印製草原、奶牛等民族特色元素以達到宣傳效果。對於這類廣告行為,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監管規定。
拒絕「擦邊球」須細化監管
為了讓消費者吃上放心乳製品,乳業專家和生產者建議,儘快制定並細化乳製品的相關標準,加強監管治理乳製品添加劑亂象,維護正常市場秩序。
內蒙古營養學會理事長郭軍提出,為防止企業打「擦邊球」,應儘早制定奶茶粉、奶片等乳製品的國家標準,細分奶茶粉中所含蛋白的類型,明確界定傳統奶食品、純奶食品與現代休閒含乳配方食品的界限。
內蒙古奶業協會和多家乳製品生產企業建議,進一步規範乳製品名稱的使用範圍,明確只有生牛乳或乳粉含量較高的食品和飲料才可以使用乳製品名稱。同時,對乳製品生產企業規範化管理,消除冒名頂替的乳製品,為乳製品「正名」。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7718-2011》規定,「不應直接或以暗示性的語言、圖形、符號,誤導消費者將購買的食品或食品的某一性質與另一產品混淆。」烏和爾圖建議,要加大定期市場檢查力度,防止虛假宣傳大行其道,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行業健康發展。
「吃得健康才能身體健康。」郭軍建議廣大消費者逐漸養成查看食品包裝註明的配料表和營養標籤的習慣,在追求味道好、口感好、吃得「爽」的同時,更加重視營養健康。
據《瞭望》新聞周刊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