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是一個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現象,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就是其中之一。1954年,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首先提出了科學活動中心的概念。1962年,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對《科學和技術編年表》等文獻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定量描述16-20世紀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情況。我國學者趙紅州基於類似的文獻資料、類似的分析方法也獲得了類似的結果。
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現象在我國曾受到廣泛的關注、傳播與研究。學者們對科學活動中心形成的原因作了細緻的探討。湯淺光朝認為,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現象與科學革命、社會革命有無可否認的關係。下面從四個角度來討論科技革命與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關係。
1. 共生與不一致
科學革命與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之間存在兩個關聯現象:
第一,從科學成果的角度看,在科學革命進程中,重大科學理論提出的國家順序與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順序基本一致。重大科學理論提出的國家順序是:哥白尼、伽利略(義大利)——牛頓力學(英國)——拉瓦錫和化學革命(法國)——量子論、相對論(德國)——分子生物學、信息科學(美國)。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順序是: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
第二,從發生時間的角度看,科學活動中心駐留時期與科學革命發生發展的時期存在一定的對應相關(表4)。第一次科學革命的發生時間與義大利、英國、法國三個科學活動中心相關;第二次科學革命與美國科學活動中心相關。
表4 科學活動中心與科學革命發生時間的比較
國 別 | 時期(湯淺統計) | 時期(趙紅州統計) | 對應科學革命的時期 |
義大利 | 1540-1610 | 1540-1620 | 第一次科學革命(1543-1687) |
英 國 | 1660-1730 | 1660-1750 | 第一次科學革命(1543-1687) |
法 國 | 1770-1830 | 1760-1840 | 第一次科學革命擴散時期(1688-1859) |
德 國 | 1810-1920 | 1840-1910 | 第二次科學革命(1900-1926) |
美 國 | 1920- | 1920- | 第二次科學革命(1900-1926) |
資料來源:湯淺光朝. 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 科學與哲學.1979(2): 53-73
趙紅州.科學能力學引論.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4:192-193
從時間的角度看,科學革命與科學活動中心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例如,德國作為科學活動中心的時期處於兩次科學革命之間,對應關係不是十分明顯。又如,如果把1687年牛頓建立經典力學體系作為第一次科學革命的終點,法國的科學活動中心時期則處於第一次科學革命之後近100年。
2. 學科中心的疊加
湯淺光朝認為:當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段內的科學成果數超過全世界科學成果總數的25%,則稱該國家在此時段內成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參照這種分類標準可以討論學科中心的轉移和疊加現象。
統計分析發現:生物學的學科中心轉移路徑為: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這一順序與科學活動中心轉移順序是一致的。天文學學科中心轉移路徑為:德國、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同一時期可能有兩個國家同為某一學科中心。同一國家在同一時期可能是多個學科的學科中心。例如,從本世紀30年代起,美國同時是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學和醫學的學科中心,但美國不是數學學科中心。與科學活動中心轉移路徑類似,學科中心轉移也不是單向的。例如,數學中心轉移順序為:德國、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法國→德國。
科學活動中心轉移與學科中心轉移有所差異,但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一般而言,科學活動中心以多個學科中心為基礎:(1)各國處於科學活動中心的時期都存在著多個學科中心;(2)除義大利外,英、法、德、美四國連續作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時間超過60年,在該時期該國至少有6個學科中心存在;(3)某國擁有學科中心最多的時期,必定是該國作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時期。科學活動中心是學科中心的疊加效應。
3. 科技隊伍的結構
早期科學的發展往往是依靠幾個或十幾個傑出的科學家,而傑出科學家的成就有時會引發起一場科學革命,並且將本國科學帶到科學活動中心的位置。
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與科學家人數的變化有很大關係。大凡科學活動中心的國家,都是傑出科學家雲集的地方,而科學落後的民族一般都缺乏這樣傑出的科學家隊伍。例如,17世紀的英國皇家學會匯集了眾多傑出的科學家;1950年美國擁有189名傑出的科學家,佔全世界同年總數的42%,他們的貢獻約佔全世界總數的57%。
通過對中外歷代1249名傑出科學家和1928項重大科學成果的統計分析,發現:科學發現的最佳年齡區在25-45歲之間,其最佳峰值年齡為37歲左右,而首次貢獻的最佳成名年齡為33歲左右。
4. 單中心到多中心
目前,世界科學活動中心仍在美國。
從科技論文和專利的產出來看:歐洲科學穩步前進,東亞科學取得較快的進步。世界科技已呈現多極化趨勢。有學者認為,在未來很可能出現一種新的現象,那就是任何一個國家的科技成果都不能達到世界總數的25%;不同國家在不同學科方面可能各有優勢。世界科學活動中心有可能從單中心向多中心過渡。
過去500年裡,世界上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發生了4次轉移,科技革命與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存在一定的協同性。21世紀的新科技革命正向我們走來。抓住科技革命機遇的國家,或者保持科學技術的繁榮;或者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民族的復興。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
摘自《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何傳啟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