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與世界科學中心的關係

2020-12-12 中國發展門戶網

科技革命是一個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現象,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就是其中之一。1954年,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首先提出了科學活動中心的概念。1962年,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對《科學和技術編年表》等文獻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定量描述16-20世紀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情況。我國學者趙紅州基於類似的文獻資料、類似的分析方法也獲得了類似的結果。

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現象在我國曾受到廣泛的關注、傳播與研究。學者們對科學活動中心形成的原因作了細緻的探討。湯淺光朝認為,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現象與科學革命、社會革命有無可否認的關係。下面從四個角度來討論科技革命與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關係。

1. 共生與不一致

科學革命與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之間存在兩個關聯現象:

第一,從科學成果的角度看,在科學革命進程中,重大科學理論提出的國家順序與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順序基本一致。重大科學理論提出的國家順序是:哥白尼、伽利略(義大利)——牛頓力學(英國)——拉瓦錫和化學革命(法國)——量子論、相對論(德國)——分子生物學、信息科學(美國)。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順序是: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

第二,從發生時間的角度看,科學活動中心駐留時期與科學革命發生發展的時期存在一定的對應相關(表4)。第一次科學革命的發生時間與義大利、英國、法國三個科學活動中心相關;第二次科學革命與美國科學活動中心相關。

4 科學活動中心與科學革命發生時間的比較

 

時期(湯淺統計)

時期(趙紅州統計)

對應科學革命的時期

義大利

1540-1610

1540-1620

第一次科學革命(1543-1687

 

1660-1730

1660-1750

第一次科學革命(1543-1687

 

1770-1830

1760-1840

第一次科學革命擴散時期(1688-1859

 

1810-1920

1840-1910

第二次科學革命(1900-1926

 

1920-

1920-

第二次科學革命(1900-1926

資料來源:湯淺光朝. 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 科學與哲學.1979(2): 53-73

          趙紅州.科學能力學引論.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4192-193

從時間的角度看,科學革命與科學活動中心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例如,德國作為科學活動中心的時期處於兩次科學革命之間,對應關係不是十分明顯。又如,如果把1687年牛頓建立經典力學體系作為第一次科學革命的終點,法國的科學活動中心時期則處於第一次科學革命之後近100年。

2. 學科中心的疊加

湯淺光朝認為:當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段內的科學成果數超過全世界科學成果總數的25%,則稱該國家在此時段內成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參照這種分類標準可以討論學科中心的轉移和疊加現象。

統計分析發現:生物學的學科中心轉移路徑為: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這一順序與科學活動中心轉移順序是一致的。天文學學科中心轉移路徑為:德國、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同一時期可能有兩個國家同為某一學科中心。同一國家在同一時期可能是多個學科的學科中心。例如,從本世紀30年代起,美國同時是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學和醫學的學科中心,但美國不是數學學科中心。與科學活動中心轉移路徑類似,學科中心轉移也不是單向的。例如,數學中心轉移順序為:德國、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法國→德國。

科學活動中心轉移與學科中心轉移有所差異,但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一般而言,科學活動中心以多個學科中心為基礎:(1)各國處於科學活動中心的時期都存在著多個學科中心;(2)除義大利外,英、法、德、美四國連續作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時間超過60年,在該時期該國至少有6個學科中心存在;(3)某國擁有學科中心最多的時期,必定是該國作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時期。科學活動中心是學科中心的疊加效應。

3. 科技隊伍的結構

早期科學的發展往往是依靠幾個或十幾個傑出的科學家,而傑出科學家的成就有時會引發起一場科學革命,並且將本國科學帶到科學活動中心的位置。

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與科學家人數的變化有很大關係。大凡科學活動中心的國家,都是傑出科學家雲集的地方,而科學落後的民族一般都缺乏這樣傑出的科學家隊伍。例如,17世紀的英國皇家學會匯集了眾多傑出的科學家;1950年美國擁有189名傑出的科學家,佔全世界同年總數的42%,他們的貢獻約佔全世界總數的57%。

通過對中外歷代1249名傑出科學家和1928項重大科學成果的統計分析,發現:科學發現的最佳年齡區在25-45歲之間,其最佳峰值年齡為37歲左右,而首次貢獻的最佳成名年齡為33歲左右。

4. 單中心到多中心

目前,世界科學活動中心仍在美國。

從科技論文和專利的產出來看:歐洲科學穩步前進,東亞科學取得較快的進步。世界科技已呈現多極化趨勢。有學者認為,在未來很可能出現一種新的現象,那就是任何一個國家的科技成果都不能達到世界總數的25%;不同國家在不同學科方面可能各有優勢。世界科學活動中心有可能從單中心向多中心過渡。

過去500年裡,世界上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發生了4次轉移,科技革命與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存在一定的協同性。21世紀的新科技革命正向我們走來。抓住科技革命機遇的國家,或者保持科學技術的繁榮;或者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民族的復興。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

摘自《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何傳啟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對策
    目前,世界正處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關於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預測研究見仁見智。5月5日本報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傳啟《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對策》的上篇——「世界現代化與第六次科技革命」,闡釋了人類文明和世界現代化的科技需求,以及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挑戰。今天,本報繼續刊發該文的下篇,以饗讀者。
  • 量子力學造就第三次科學革命,加快量子科技發展
    10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科技革命的背景與特徵
    科技革命是一個科技史學和科技哲學的概念,迄今沒有統一定義。在本文中,科技革命指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統稱。在學科史層次上,科學革命是科學範式的轉變;在世界科技史層次上,科學革命指引發人類思想觀念的革命性變化的科學變遷。在技術史層次上,技術革命指技術範式的轉變;在世界科技史層次上,技術革命指引發人類生活和生產方式革命性變化的技術變遷。
  • 世界科學革命的趨勢
    過去400年,共發生過兩次這樣大的科學革命。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在16—18世紀,以哥白尼天文學革命為開端,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為標誌。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替代了託勒密和亞裡斯多德的科學範式。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在20世紀初期,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眾多科學家發展出的量子力學的誕生為標誌。
  • 科學革命--之十二
    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他的《天體運行論》,提出了日心說,第一次打破了宗教知識體系的藩籬(以前我們認為地球才是世界的中心,整個宇宙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我們才發現我們以前對大部分事物的解讀要麼是錯誤的,要麼就是空白。出於探索徵服新世界的欲望和人類好奇的天性,在歐洲開啟了一輪轟轟烈烈的科學革命。並將整個世界帶入了現代發展的軌道。
  • 從兩球世界到牛頓宇宙:哥白尼掀起了一場怎樣的科學革命?
    他將世界的中心從地球移到了太陽。有人甚至將《天球運行論》的發表時間(1543年)看作近代科學的誕辰。遺憾的是,由於諸多原因,公眾對科學史上偉大事件的認識往往停留在「正確」替代「錯誤」的邏輯式路徑之上。我們將會看到,學者們卓有成效的工作已使科學發展呈現出全新的圖像——在這裡,科學史包含了對科學家整體思想的分析與理解。
  • 薦讀 | 科技革命已經開啟
    第三次文明是科學社會,以人的價值分配為主。「第二次文明向第三次文明」的轉變將是一場巨大的革命,也稱「科技大革命」。這場科技革命主要的範疇包括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和生命科學等,因為它推翻了「生產資料」為主的分配製度,取代資本成為最重要的分配要素,所以也帶來各領域統治階層資本的反撲。
  •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影響
    21世紀大約有三次科技革命,即第五次科技革命(1970~2020年)的下半部(信息革命後期)、第六次科技革命(2020~2050年)和第七次科技革命(2050~2100年)。這裡重點討論第六次科技革命,這種討論具有一定的「科學猜想」性質。關於21世紀的新科技革命和科技預測已經有大量研究。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無知的革命
    科學的發展讓我們日新月異,很多還是剛出現在科幻劇中的東西轉眼已成為現實,《人類簡史》的作者告訴我們: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正是我們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才有今日的輝煌。為什麼是歐洲科學的發展加速的起點要說是歐洲的工業革命了,在過去幾千年的演化中,那為什麼科學選擇了歐洲,而不是我們文化更深厚的華夏呢?
  • 世界通簡史:牛頓等物理學家,科學革命中,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這時,整個宇宙似乎是一個巨大的但又能夠用科學來解釋的機器。1730年,也就是牛頓去世三年之後,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來描述這種感受。這句話是:「自然和自然法則隱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說:『讓牛頓出世吧!』於是一切豁然開朗。」科學革命產生了新的探究方法,這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 金錢在科技革命中的角色——人類簡史讀書筆記5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朱鋐雄教授在第15章,作者分析了科學發展與帝國的反饋關係,並回顧當年歐洲的迅速崛起,然後,作者指出,科學革命背後還隱藏著一個特別重要的力量:資本主義,這是科學、帝國和資本三者聯姻中的又一支重要的力量
  • 每日讀書分享:《科學革命的結構》導讀(上)
    就在這一年,發生了另一件事,諾貝爾獎被授予了生物學家克裡克等人,這也是變化的前兆,此後的科技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物理學不再是世界科技的焦點,生物學躍居統治地位。五十年過去了,庫恩寫得這本書是否還經得起檢驗,還需要讀者進行裁定。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
    於是,有一些好奇的分子,開始不相信這些神話,他們開始觀察身邊的世界,並用數學進行測算,用化學進行實驗,用物理學進行推理。於是,這些科學的先知們突然發現,我們人類真的是那麼無知,過去的虛構大都是錯誤的!科學革命,是一場對於無知的革命。科學的基礎精神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也正因為我們承認了自己的無知,才更想把世界搞清楚,才更有求知慾。
  • 科學家創新推動科學革命
    ,才能說清楚什麼是科學革命、為何會發生科學革命。由此可見,科學發現既是範式變化的原因,又是範式變化的結果,從而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推動科學革命,科學革命的實質是科學共同體的範式革命。從這個角度來看,科學革命又是一個或幾個領先科學家革命的擴散效應。
  • 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 「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專題...
    2020年11月27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共同承辦的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專題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出席論壇並致開幕辭,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大衛· 安德森、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李友仁、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朱軍文、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傑出教授小約瑟夫·A·加德拉、印第安納大學教授亞當·馬爾泰斯、魏茨曼科學研究院教授大衛· 福特斯、陝西師範大學教授胡衛平、濰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局長李玉良等科學與技術教育專家作主題報告。
  • 庫恩論「常規科學」和「革命科學」
    許多科學哲學家漸漸認為,用形式邏輯範疇來重建科學時會失去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對「理論」、「確證」和「納入」所作的正統分析與實際的科學實踐少有相似性。 託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一版,1962年) 對科學作了一種非正統的科學解釋,且被廣泛討論。庫恩基於他本人對科學史發展的解釋,對科學的進步作了一種「理性重建」。
  • 中科院院長解讀第六次科技革命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學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在京舉行第136場報告會,中國科學院院長、國科大校長白春禮應邀作《把握科技發展新態勢 實現創新驅動新發展》主題報告。當白春禮提到第六次科技革命中這一細微的變化時,臺下的學生聽眾一片驚嘆。    「世界正處在新科技革命前夜。」白春禮開門見山。2011年,中國科學院就開展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預測研究」課題。
  • 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當代科技發展的特徵、趨勢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教學設計
    第三,把科技創新作為國家戰略,積極投入「大科學工程」「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是指大規模集中人、財、物資源的基礎性和前沿性研究工程,如阿波羅工程、超級計算機工程等。同理,「大科學計劃」也反映了類似邏輯,如人類基因圖譜研究計劃等。上述項目既可以匯聚人才、設備和經費等科學資源,還可構築學術平臺或學術高地,如國家實驗室、科學中心等。
  • 帶萌娃去世界最大科技館——廣東科學中心,感受科技的神奇和力量
    科技館是一個能讓孩子們感受科技力量的好地方,但在中國有一座科技館是吉尼斯認證的世界上最大的科技館,它就是位於廣州大學城的——廣東科學中心。廣東科學中心是2008年9月底建成開放的,佔地面積有45萬平方米,一共有兒童天地、飛天之夢、感知與思維、交通世界、綠色家園、人與健康、實驗與發現和諾貝爾獎等12個常規主題館,主要是以「自然、人類、科學、文明」為主題,在這裡孩子們能夠見識到科技的力量和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