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次於故宮,參觀量領先第三名超過200萬人次!兩天前(5月20日),微信公眾號「博物館」發布的一個榜單再次讓重慶、讓享譽全國的紅巖文化成為了網友和無數遊客矚目的焦點。在這份《2019年中國博物館參觀量100強》榜單中,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以1150萬人次的參觀量位列中國博物館觀眾參觀量第二位,僅次於故宮博物院。
作為「紅巖精神」的發源地,同時也是舉世聞名的「小蘿蔔頭」「江姐」故事的誕生地,如今的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紅巖博物館」)是如何在保護紅巖革命歷史文化遺址的基礎上讓參觀人流逐年攀升,達到全國第二的?22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走進這裡找尋答案。
渣滓洞、白公館人氣最旺
紅巖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目前下轄紅巖革命紀念館、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管理處)、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及其所屬革命遺址群。
據館方介紹,目前紅巖博物館有館藏藏品10萬件,珍貴可移動文物3120件(套);先後整合文物遺址53處,對外免費開放了33處。其中4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批國家級抗戰紀念遺址,1批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1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1150萬隻是《2019年中國博物館參觀量100強》榜單上給出的數據,參觀人群更具體的「畫像」則要靠館方的統計來實現。根據重慶紅巖博物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所有參觀者中僅有3.99%是重慶本地觀眾,外地觀眾的佔比超過了96%。這也就是說,參觀人流中衝著紅巖文化而來的外地遊客佔了絕對主力。這其中又數四川、陝西、江蘇三個省的遊客最多。
而具體到紅巖博物館下轄的紀念館、陳列館和遺址群,渣滓洞和白公館又是當仁不讓的人氣之最。記者隨機查閱了過去3日(19日、20日、21日)紅巖博物館的參觀量統計數據。受疫情影響,這三天的參觀總人數均為2000餘人,但渣滓洞的接待人數均為1000人上下,20日的接待人數更達到了1160人。白公館的接待人數次之,這三天裡每天也有600人左右到訪。
館方數據還顯示,18歲以上的成年觀眾佔到了參觀者的94%。
去年推出了22個精品展
在保護紅巖革命歷史文化遺址的基礎上,紅巖博物館一直在不遺餘力地研究發掘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提升紅巖文化吸引力、紅巖精神感召力和紅巖教育影響力。據館方介紹,僅2019年度,紅巖博物館就推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和國不會忘記」「重慶談判」等8項共22個精品展覽。同時還開展了「送烈士回家」「讓小蘿蔔頭進校園」「11.27烈士殉難70周年紅巖革命詩文誦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精品巡展等數百場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宣傳教育特色活動。
像「共和國不會忘記」系列專題展還走出重慶,在四川、上海、江蘇等15個省市展出,讓當地觀眾們再次重溫了從自己家鄉走出的烈士們的故事。
「讓小蘿蔔頭進校園」等反響熱烈
在這些精品展覽和眾多特色活動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小蘿蔔頭進校園」等均收穫了積極、熱烈的反響。
在「讓小蘿蔔頭進校園」活動中,紅巖博物館除了讓孩子們了解紅巖革命歷史文化和宋振中(小蘿蔔頭)相關文物、史實,還在博物館的紅巖故事宣講團中組建了「小蘿蔔頭」故事宣講隊,深入到重慶有關中小學校中,開展以「小蘿蔔頭故事」為主題的巡展巡講系列活動,讓小蘿蔔頭走進了中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去年7月在紅巖革命紀念館陳列館四樓和歌樂山烈士陵園紅巖魂廣場舉辦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展覽也獲得了參觀者的一致點讚。該專題展覽自2017年就開始籌備,館方先後赴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徵集文物、史料,採集圖片3000餘張。整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展的展線長度約為400平方米(兩處),總展陳面積達到了1200平方米。生動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所擁有的初心和擔負的使命,以及新中國成立後,一大批旅居海外的學者、科學家衝破重重阻力,紛紛回到祖國參加建設等內容。
此外,2019年,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紅巖博物館還將「禮讚新中國·謳歌新時代」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精品巡展開進了渝中區、沙坪垻區、北碚區、豐都縣等8個區縣。現場共講解190場,讓紅巖精神更好地紮根到了群眾當中。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