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報觀察記者 肖瑩佩
東京,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作為亞洲城市,任何緯度下,它都穩坐全球公認的世界四大城市席位。
東京另一個世界鮮明符號——軌道上的城市——不管你喜歡與否,都必須承認:東京的軌交網絡,是一件藝術品。
日本東京新橋站,銀座就在附近,是日本繁華的商業中心。華小峰 攝
東京作為公認的世界四大城市之一,
成都能向它學什麼?
問道世界頭部城市系列報導第三期
帶我們一探究竟 ↓ ↓ ↓
軌道交通,被視作現代城市的「大動脈」,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作為蟬聯十年的Alpha+級城市,東京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鐵道交通樞紐,並以此為基礎,將TOD利用到極致。
立足軌道交通,城市延展副中心,東京都市圈能量驚人:2018年常住人口約3700萬,GPD總量1.7萬億美元,佔全國總量的32.5%,同時還形成預防和治理大城市病的成功「樣本」。
特大城市圈是一個超級複雜的系統,其建設和發展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成都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
成都熊貓空鐵 李向雨 攝
在兩張地圖上畫圓,可以看到,成都與東京,兩大都市圈在人口規劃、建成區面積等方面存在某種類似性,但處於不同發展階段
——相較於成熟型發達城市東京,正值城市發展關鍵時期的成都,可以學什麼?
「世界城市,一定是被尊敬的城市,東京這方面做得很好。」在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譚平看來,要贏得尊敬,文化非常重要——可讓城市在借百家之長的同時,擁有辨識度。
具化而言,天府文化底蘊深厚,問道東京,又能如何將文化有機鑲嵌?這或許是成都邁向世界城市道路上,需要貫穿始終的課題。
A
以軌道交通打破城市格局
東京通過軌道交通
打造東京都市圈,
形成典型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結構
成都可以加快構建
成德眉資通勤化軌道交通,
打造成都都市圈建設的「先手棋」
林曄是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分院院長,2002年,他結束了在日本12年的留學工作生活,回到成都。
在東京時,他喜歡乘坐JR線,到武藏野市吉祥寺站下車,呆上幾個小時。那裡有好喝的咖啡,偶間還能淘到心頭好。
「交通最重要的就是便利性。」武藏野市雖處於傳統意義上的郊區,但得益於高度發達的軌道交通網絡,不僅能讓林曄「說走就走」,也讓這裡頗受東京年輕人歡迎——
在日本某雜誌對讀者採訪並對其進行排名「想居住的城市」中,多年排名前五。
在他們看來,東京工作郊城生活,每日軌道通勤再正常不過。
東京地鐵 華小峰 攝
這只是軌道上東京都市圈生活的日常縮影。
相較而言,成都軌道交通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
2010年9月27日,地鐵1號線開通運營;
去年12月,軌道交通運營裡程突破300公裡;
按照規劃,今年內成都地鐵還將開通5條新線,線網裡程將突破500公裡,日均客流有望突破800萬乘次……
成都明確提出,加快構建全域覆蓋軌道交通網絡,並指明「軌道交通是改變城市格局的重要力量」。
成都地鐵 華小峰 攝
如何改變?
借鑑東京,《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總報告(2019年)》(以下簡稱《報告》)建議,要打造軌道上的成都都市圈。
慶應義塾大學環境信息學部教授嚴網林說,依靠大容量軌道交通輸送長距離通勤通學人口,是東京都市圈高密度、高流動、低擁堵特點的重要原因。
東京街頭 華小峰 攝
當前,成都恰逢重要歷史機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先手棋」,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正是打造成都都市圈的絕佳「試驗田」。
「東京周邊的城市,都是通過軌道交通相連」,林曄認為,這個模式,跟成德眉資同城化有相近的地方。但對不愛開車的他而言,目前,要實現「說走就走」到眉山或資陽喝杯咖啡,是一件費力的事。
四市在交通方面存在的短板,省人大代表李芳芳也非常關注。
「通勤公交化的軌道交通已成為阻礙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的短板。」李芳芳說,成都平原經濟區目前還沒有形成交通規劃成果,需要加快節奏、加大步伐,構建四市軌道交通軌線。
《報告》用數據更加直觀的表現短板:成都在軌道網密度(東京都市圈0.24千米/平方千米,成都都市圈僅0.02千米/平方千米)、系統層級豐富度、列車開行頻次、交通接駁便利度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
建設中的成資渝高速公路
天府大道眉山段
基於研究,《報告》也提出一些發展借鑑方向——
比如在成渝中線高鐵等新通道布局基礎上,爭取新增成渝超高速磁懸浮等國家試驗項目建設、進一步強化成渝聯動;
在現有軌道基礎上,構建聯通德陽、資陽、眉山和東部新區、大邑、都江堰等的成都城際外環線,總體形成類似東京都市圈「多環+放射狀」的軌道交通網絡格局。
B
以TOD布局優化城市形態
東京依託軌道交通打造TOD新區,
引導都市圈向多中心結構轉移
成都TOD規劃應學習東京
注重各個區域特點的表現
伴隨著高度發達的軌道交通,東京還形成了世界領先的「軌道+物業」TOD模式。
魯珂是某企業日本分公司的員工,長期定居日本已經5年。因為身處交通運輸行業,對於東京的TOD,他頗有體會。
「在東京和大阪,地鐵公司以交通運輸為基礎,逐步發展站點經濟,大家耳熟能詳的東急百貨、阪神百貨都是得益於地鐵站的高密度人流,發展成為大型商場。」據他觀察,這在日本人的消費生活中佔有極重份量。「下班回家路上,約著朋友在車站,上樓就有餐廳、商場、電影院、書店,小聚之後下樓各自回家,十分便捷。」
華小峰 攝
TOD作用遠不止於此。
如果說軌道交通改變城市布局,TOD開發則是改變城市形態。
《報告》提到,東京依託軌道交通打造TOD新城,引導都市圈向多中心結構轉移。各TOD採取不同模式,對周邊土地進行梯度式開發,強化城市形態控制的同時,城市綜合價值得到極大提升。
城市發展,是通過學習先進理念和做法,再促己成長的過程。
TOD是目前國際上極具代表性的開發模式,成都邊學邊做,已經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2019年8月,成都5個TOD項目集中開工;
2020年3月,總投資約110億元的成都新津站「TOD+5G」公園城市社區示範項目開工;
5月,首張TOD地圖發布,首批16個TOD項目區域分布正式曝光;
6月,成都市首批8個TOD項目商業規劃公布……
陸肖站TOD項目工程現場 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供圖
馬不停蹄,未來可期。但TOD就必然會帶來城市副中心的繁華嗎?
對此,嚴網林教授的觀點是:不必然。
「任何城市副中心都受多點影響,比如基於城市整體和地方特色,它的功能定位、土地利用形態、空間設計、執行情況是否合理?」嚴網林說,TOD再厲害,也沒法在違背上述合理性的情況下發揮積極作用。
發達城市的TOD歷史發展經驗,結合成都這塊新興熱土,《報告》指出,目前成都城市總體形態仍有待與TOD規劃全方位耦合,TOD綜合開發對城市空間格局的引領作用有待進一步突出。
成都春熙路商圈 蔣坤鵬 攝
這個觀點,做城市規劃專業的林曄非常贊同。在他看來,TOD並非大雜燴,跟城市各個區域發展具有極強關聯性。
「東京山手線就是最好模板」,他認為,成都的TOD應該是各個區域特點的表現,從城市發展的角度而言更有意義。
C
以新區建設重塑城市空間
東京強化新城品質打造,
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創新打造「豐田未來城市」
成都如何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機遇,
圍繞新區創新探索,
把人引進來,還能留下來?
需要向東京學習
2017年,周芹菲從韓國崇實大學畢業。恰好成都推出「人才新政12條」,她選擇回歸,落戶成都天府新區。
「這裡太舒服了,天藍地綠水清」,相較過去在首爾的擁堵煩燥,周芹菲如今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天府新區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她也順利進入一家跨國企業。
天府新區
新區的「人才鏈+產業鏈」催化出強大吸附力,中青年、高學歷人口不斷湧入,截至2019年5月,成都全市累計落戶人才28.26萬人。
人口快速增長和城市高速發展成正比。
目前,整個東京都市圈人口達到了3800萬,數量和密度遠超北京,但大城市病得到了有效解決,新城建設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某方面來看,成都和東京有著相似之處。
簡單算筆帳:2010年到2019年十年時間,成都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約45萬。考慮到後十年增速放緩,按30萬人算,30年會達到三千萬人口,相當於現在北京和上海的人口規模。
未病先治,未雨綢繆。成都拿出破釜沉舟的決心——
2017年,提出十字方針,「東進」翻越龍泉山,斥地「第二主疆場」。在衝破「大城市病」瓶頸的同時,打開了面向未來的永續成長新空間,即成都的「未來之城」。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區位效果圖:「一山連兩翼」的城市新格局。
三年孕育,今年5月,成都東部新區正式掛牌,同步發布的總體方案和空間發展規劃,清晰描繪新區未來新貌。
「與規劃多少人口相比,更重要的是如何吸引這些人到這裡安居樂業。」成都東部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劉勇的思考,恰恰符合《報告》內容。
《報告》以東京大都市圈茨縣建立的筑波科學城為研究樣本,梳理出幾條成功經驗:營造高品質宜居宜業環境、產城融合發展、創新打造「豐田未來城市」等。
簡而言之,就是以良好的環境、住房和公共服務吸引人員入駐並留下。
同為城市「未來之城」,替換為成都東部新區,需要向東京學習借鑑的是:
如何從建設新城,順利過渡到經營新城?
首先是城市空間、產業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調整。
嚴網林教授說,規劃建設新城,應從城市圈的角度,綜合考慮開發的社會經濟效益。
成都東部新區首條環城道路近日建成。 中建八局供圖
從這個角度來看,東部新區的誕生,天然肩負著國家使命——成都東進,重慶西擴,東部新區要打造成為成渝相向發展的新興極核和動力源。
「設立東部新區,對成都破解單中心攤大餅的城市結構,優化城市空間,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看來,東部新區擔負著以「龍泉山東側四川主要的現代製造業和生產服務業產業發展帶」為重任的產業布局,註定未來是一片投資熱土。
地鐵十八號線三岔湖站 郝飛 攝
基於此背景,《報告》給出的建議重點在於:結合東京打造「豐田未來城市」的新啟發,東部新區應該進一步探索「未來城市」的實施建設模式,即創新營城模式。
成都已經在探索,並提出「人城產」的營城邏輯——以人成為第一步任務,只有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高素質的人群進入東部新區,才有未來之城的基礎。
事實上,在這個邏輯下,成都未來之城的打造和經營,已經額外擁有了大批「規劃師」和「諫言者」——
相關產業從業者、想來成都發展的年輕人——作為未來的新成都人,他們的興趣愛好、新興生活方式,都是應該長期關注,並作為決策的重要佐證來源。
D
以特色文化浸潤城市性格
東京將自身特色文化
浸潤到城市建設的細枝末節,
構建鮮明的城市辨識度
成都可以學習東京
細緻入微的方式,
在軌道交通、TOD、
新城建設等方面,
嵌入天府文化
軌道上的都市圈、TOD建設、新城發展是《報告》中的要點。通覽完整版,會發現東京另一個特點:鮮明的城市辨識度。
芝加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愛德華格萊澤在《城市的勝利》中寫道:東京擁有超乎一般的「城市敏感度」。
「城市敏感度,其實就是文化敏感度」,譚平說,東京作為比肩紐約、倫敦、巴黎的世界城市,強勢的文化輸出是重要支撐點。當年在西方文明的浪潮下,它反而更加呵護自身文化,再浸潤到城市建設的細枝末節,構建起鮮明的城市辨識度,「這種細緻入微,便是可學之處。」
都江堰景區供圖 (資料圖)
成都是擁有城市敏感度的。
正式加入世界文化名城論壇「朋友圈」、與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共設拉巴特中國文化中心、提出打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
作為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在譚平看來,「本土文化+現代城市」之間的張弛有道,成都在同級城市中做得很出色,但仍有極大空間可待挖掘——
錦裡 武侯祠博物館供圖(資料圖)
他認為,成都學習東京,在軌道交通、TOD的打造和構建方面,應該同步考慮文化的嵌入和浸潤,讓這些城市的一條條「大動脈」,成為天府文化可展示、可感知的鮮活載體;
除了既有的文化遺產,「絲綢之路、交子、三國、甚至是以都江堰為基礎的水文化,都可以通過城市建設體現出來。」
在他看來,這是成都邁向世界城市道路上,需要貫穿始終的課題。
點擊標題查看此前報導↓↓↓
問道世界頭部城市① | 成都向倫敦學什麼?
問道世界頭部城市② | 成都向紐約學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