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4月開始,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動對標倫敦、紐約、東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邀請各高校團隊對城市發展行管主題進行研究與梳理總結。其中就包括了都市圈發展、生態建設與環境管理、產業發展、形態控制與風貌保護、城市有機更新、新區規劃建設、交通系統、城市與社區治理等。隨後,分別形成了以倫敦、紐約、東京、上海為目標城市的《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分報告)。
分報告完成後,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市規劃院技術團隊與四個當地研究團隊一起,總結梳理並形成了《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總報告(2019年)》。
在此基礎上,成都又形成了《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鑑與啟示》。6月24日,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官網還披露了該局在充分研究吸納四個國際大都市經驗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成都現狀和成都未來發展目標,系統總結四個城市的主要經驗,歸納提出對成都的八條啟示。
一直以來,在推進和完善城市發展過程中,成都在摸索中前進。對標國際大都市,成都存在著仍需奮力追趕的「短板」,但也於一些規劃建設領域開展了初步實踐,甚至開始形成了自身發展的獨特優勢。步履不停,成都博採眾長但又獨樹一幟,以更高的眼光謀篇布局,以更開闊的視野面向未來。
科創空間
構建高質量發展新動力源
「世界創新之都」倫敦、全球科技創新產出能力最強的東京……先發城市的經驗表明,一部波瀾壯闊的世界城市發展史,就是一部輝煌燦爛的科技創新進步史。
要構築增長極和動力源,就必須依靠科技和創新。今年3月,在成都全市14個產業生態圈和66個產業功能區建設初步成形、效應逐漸顯現基礎上,成都提出,從科創空間和產業社區建設起步,加快推進產業功能區建設成勢見效、形成競爭優勢。
在對標世界城市,總結經驗後成都也得到了啟示,即要推動成都城市有機更新,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其中就提出了積極植入科創空間。
據了解,科創空間既是產業基礎能力和公共服務平臺的主要承載區,也是未來產業生態功能和市民生活空間的集中展示區。想要激發企業、人民創新創造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需要創造條件、營造環境、搭建平臺、制定規則,高品質科創空間的建設是重要的「基礎設施」。
成都今年也將建設100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創空間,為產業功能區企業聚勢賦能,為製造業轉型和新經濟擴張提供持久動力。
5月,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還印發了《成都市高品質科創空間創新能力建設指南》,著力提升全市高品質科創空間主導產業基礎研發、科創企業孵化轉化、高端價值鏈精準培育、多維創新生態營造和專業化創新服務支撐等5大創新能力。
在6月29日,成都召開以「場景匯·賦能科創 築夢天府」為主題的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高品質科創空間專場。發布會現場徵集成都市第一批創新應用實驗室、未來場景實驗室,同時聚焦「硬核黑科技」「五大築夢空間」等關鍵詞,面向全球發布100個新場景、100個新產品,全面釋放科創機遇。
TOD引領
成都發展的下一個藍海
在以「世界級」眼光謀劃城市發展中,成都在一些規劃領域已經構建起先進的理念,並開始做出探索。其中就包括了充分利用軌道交通站點的綜合開發,優化調整城市開發強度分區和空間結構。這一點,也寫進了成都在對標學習後的啟示裡。
TOD時代,成都發展的下一個藍海。從2018年即成都的TOD元年開始,成都就加快城市TOD的綜合開發,增強軌道站點的功能複合,以形成交通圈、商業圈、生活圈等「多圈合一」的城市布局。TOD項目,在成都落地生根。
截至3月30日,成都軌道集團已完成全市52個軌道交通站點的策劃規劃,開展了四批次相關站點的一體化城市設計。
在策劃規劃、一體化城市設計等關鍵環節,如何充分借鑑國際先進TOD城市的成功經驗,打造全球TOD新高地,成都把目光投向了國際TOD先行的世界城市。
例如陸肖站TOD項目就將引入東京TOD項目「交通廣場」設計。
據介紹,「交通廣場「的設計理念,來自於東京著名的TOD項目——二子玉川站和京都站。主要解決人流、車流的交通集散,如影劇院前的廣場,體育場,展覽館前的廣場,工礦企業的廠前廣場,交通樞紐站站前廣場等,均起著交通集散的使用。在這些廣場中,有的偏重解決人流的集散,有的對人、車、貨流的解決均有要求。交通集散廣場車流和人流應很好地組織,以保證廣場上的車輛和行人互不幹擾,暢通無阻。
除了學習借鑑,成都的TOD的開發和建設,更講究個性。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總顧問、TOD規劃設計領域國際權威專家渡辺莊太郎先生提出,打造TOD要有個性化,避免雷同。「規劃TOD時,就要綜合考慮站點區位與當地政府、居民需求,做好主體商業業態和相符的配套設施規劃。每一個站點因為差異化規劃,都有其『代名詞』,也就有了不同的群體聚集,TOD開發成功的共同點是擁有豐富的生活場景展現,人們對它才會產生依賴和感情。」
此外,渡辺莊太郎先生也表示,從成都軌道交通的站點數量和網絡總裡程兩個方面來看,成都很有可能在軌道交通網絡方面成為名列世界前茅甚至第一的城市,城市的舒適度、宜居度能達到更高的水平。
消費創新
豐富「夜間經濟」內涵
日前,成都市印發《成都市以新消費為引領提振內需行動方案(2020-2022年)》。《方案》中提出,2020年至2022年,消費創新引領能力進一步增強,包括建設夜間經濟示範點位100個。
三千年歷史沉澱,幻化出世間最美城市煙火氣。成都的夜,正在跳出地域局限,站在國際高度,設計和營造具有國際範的夜間消費場景。
在許多國際大都市,夜間經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例如倫敦定位於「24小時國際大都市」,其泛夜經濟涵蓋酒吧、俱樂部、餐館、音樂廳、劇院等場景。1995年倫敦就將發展「夜經濟」納入城市發展戰略,現階段夜間經濟已為倫敦創造逾130萬個就業崗位,成為倫敦第五大產業,預計到2030年倫敦夜間經濟收入將達300億英鎊。
以文化為引領促進夜間經濟發展。著眼多元人群需求,倫敦全面延長文化場所開放時間,積極推出夜間展覽、夜間講座和「博物館之夜」等夜間文娛活動,並結合城市中心區域布局多個夜間經濟集中發展區,全時展現城市魅力,促進文旅商融合發展。
另外,紐約作為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以24小時地鐵著稱的「不夜城」,其夜間消費帶動350億美元經濟產出。
「夜經濟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座城市的現代化和活力指數。」有專家解讀,成都作為新一線城市,亦是新青年的集聚地,未來需進一步加強夜間經濟構建,在滿足城市青年生活需求的同時,激活城市發展新動力,打造旅遊升級新引擎,鞏固拓展成都生活中心和消費中心地位,推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城市的建設。
這一點,成都從倫敦、紐約等城市得到啟示,提出豐富夜間經濟發展內涵,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這其中就包括了推動藝術、文創、文博與夜間經濟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新興夜間消費業態,創新完善成都夜經濟政策機制,以及增開夜間遊覽線路,探索實現在周末、節假日對公交線路與地鐵線路實行延時運營乃至通宵運營。
(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