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境內有22個共和國,這些共和國當然不是獨立自主的國家,而是一種在俄羅斯政府管轄範圍內的行政單位,只是跟傳統的行政單位比起來有更大的政治權利。
俄國之所以設立這麼多共和國單位,目的是為了更便捷,更高效地管理龐大的國土,俄羅斯遼闊的國土包含著非常多的民族,民族之間多少有著一些難以化解的民族矛盾,設立在國家主體管轄內的共和國,讓當地的民族自治,能更好地化解很多行政上的麻煩,這一點跟我國設立民族自治區非常類似。在歷史上,俄羅斯大部分國土曾被蒙古人統治,而且由於常年與我國接壤,所以俄羅斯的蒙古族與我國的蒙古族有著很深刻的歷史關聯,直到現在,俄羅斯本土的不少貴族還流淌著蒙古族的血液,現存的四個蒙古自治共和國就是對這段歷史很好的印證。現在的圖瓦共和國,曾是我國的國土,漢代開始已經被漢人開發,到了唐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受安北都護管轄。清朝末年,國力式微,清政府在西方列強的挾持下奄奄一息。國土一一被瓜分,外蒙古也被獨立出去,但唐努烏梁海並不屬於外蒙古,事實上這塊地仍然屬於中國,由於這塊地已經不與中國接壤,經濟上也非常依賴蒙古國和俄國,我國無法在此地行使主權,導致這塊國土成了我國的"飛地"。在俄國十月革命期間,我國軍隊曾短暫收復過這片土地,但很快就被蘇聯紅軍擊退,此後一直被蘇聯佔領,直到1944年,唐努烏梁海正式加入蘇聯版圖。有趣的是,直到現在,臺灣省的地圖裡,這片地區一直標註為中國領土。雖然俄羅斯一直把此地視為他們的領土,但我國並沒有在法律上給予承認。根據中俄兩國的協定,兩國只是暫時擱置所有的領土爭端,我國並沒有承認當年不平等條約裡的協定,這片土地在未來怎樣還不明確。在明朝,布裡亞特人被中原人民稱為"不裡牙惕",他們生活在中國北方的戈壁地區,屬於蒙古族分支的不裡牙惕人,世世代代過著自由的放牧生活。明朝末期,受到小冰河期的影響,中國大部分地區糧食失收,農民叫苦連天,這間接導致了如火如荼的起義。布裡亞特人世代生存的牧草區面積也迅速縮減,生存受到巨大威脅,與中原農民不同,布裡亞特人沒有參加起義,而是舉族往更靠北的地區遷徙尋求生存。經過千辛萬苦的旅程,他們選擇在貝加爾湖旁的牧區定居,但這片地區也好不了多少。皇太極的使者親眼見識到布裡亞特人的艱苦生活後,產生了悲憫之心,向皇太極求情減免他們的上貢,最終皇太極也非常體恤布裡亞特人,同意只需要他們名義上臣服,不需要每年上貢。清朝中期,雍正和葉卡捷琳娜籤訂布連斯奇條約,正式劃分兩國邊界,布裡亞特人生活的貝加爾湖地區就這樣被劃分給了俄國,從此以後,布裡亞特人正式成為了俄國人。阿爾泰共和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正中央,與新疆北部接壤。阿爾泰人自認為是成吉思汗的後裔,與蒙古族有著深厚的淵源。當年阿爾泰人的祖先跟著自己的大汗多次出兵西藏,兩次都被清軍擊退。1755年準葛爾內亂,乾隆帝趁機出兵攻打準葛爾汗國,1760年,準葛爾汗國滅亡,此後阿爾泰人被清政府編入烏梁海二旗,成為清朝臣民。清朝晚期,由於清政府的懦弱無能,很多國土被瓜分,沙俄自然也要從中分一杯羹,1864年,清政府與沙俄籤訂《勘分西北界條約》,割讓了中國44萬平方千米的領土,這包括了阿爾泰地區,同時阿爾泰人也成為了俄國臣民。卡爾梅克人是維特拉蒙古人的後裔,在16世紀遊牧在新疆伊犁的草原和伏爾加河下遊一帶,過著自由富足的生活。隨著沙俄勢力的擴張,卡爾梅克人遊牧的土地不斷被佔領。在這種情況下,卡爾梅克的首領帶領族人遷往清朝管轄的地區,被清政府安置在新疆的牧草區。但是還有一部分生活在伏爾加河下遊的人來不及遷徙,被沙俄阻擋了下來。成為沙俄臣民的卡爾梅克人,由於在二戰中對俄國作出巨大貢獻,獲得了自治權利,建立了自治共和國。這些蒙古自治共和國印證著這樣一段歷史,曾屬於我國的土地和人民,因為政府的懦弱和腐敗被割讓,人民在他國的統治下受盡壓迫,甚至遭到驅逐和屠殺。這時刻提醒著我們,幸福和平的生活來之不易,想要保持住這份和平,就要不斷的發展,變得更強大,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真理。在右下角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