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嚴以律已,寬以待人都是儒學倡導的重要品質之一。嚴以律己,就是要常常約束自己,謹言慎行,不放縱,不浮誇,甚至像曾子所做的那樣:一日三省,進行自我檢查。
「嚴以律己」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古訓,更是我們做人的基本要求。
有四個和尚,為了修行,一起參加禪宗的「不說話修煉」。在四個和尚中,有三個道行較高,只有一個較淺,由於修煉時必須點燈,所以點燈的工作就由道行淺的和尚小四負責。
修煉開始了,四個和尚圍繞著那盞燈,盤腿打坐。幾個小時過去了,四個人始終默不作聲。這時,油燈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就要枯竭了。小四和尚眼睛始終盯著那盞燈,見此情景甚為著急,可是他不敢說話。
突然,一陣風吹來,燈被風吹得左搖右晃,眼看就要熄火了。小四和尚實在忍不住了,他大叫一聲:「糟糕,燈熄了!」
其他三個和尚,原來都是閉目打坐,始終沒有說話。一聽到和尚小四的叫喊聲,三個和尚都睜開了眼睛。
和尚小三立刻斥責和尚小四說:「你叫什麼!我們是在做『不說話修煉',你怎麼能夠開口說話呢?」
和尚小二聞聲大怒,他衝著和尚小三說:「你不是也說話了嗎?太不像話了!」
和尚小一一直沉默靜坐,這時卻傲視著另外三個和尚說:「哈哈,只有我沒有說話。」
看起來,「嚴以責人,寬以待己」是人性的通病,那三個得道的和尚在指責別人「說話」之時,卻不知道也犯下了「說話」的錯誤了。
我們往往只看見別人的過失,卻看不見自己的錯誤。只有嚴於律己,才是成就事業的開始。律己是一種力量。
有了這種力量的人,不為物惑,不受財誘,不被色迷,有嚴格正確的人生目標;能自覺地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寵辱不驚,坦蕩地對待名利和地位;能容人之長,也能容人之短,既能聚人、聚才,更能聚心納智。
古往今來,凡幹出一番事業,在青史上留下不朽聲名的傑出人物,大多離不開「律己」二字。諸葛亮錯用馬謖,丟了戰略要地街亭之後,並不推脫自己的責任,而是自降三級,這是一種自律。
宋代民族英雄嶽飛,治軍十分嚴格,實行軍法,不論親疏,連他的兒子也概莫能外,這是一種自律;林則徐有遇事容易動怒的弱點,為了克服這一弱點,他在自己的屋子裡掛上了「制怒」的條幅,以警示要求自己,這是一種自律。
吉鴻昌當年把父親留下的遺言「做官即不許發財」作為座右銘,並把這七個字寫在瓷碗上,交給陶瓷廠仿照燒制,瓷碗燒好後,他用卡車把碗拉到部隊,舉行了發碗儀式,要求全體官兵作為行動的一條準則,這更是一種自律。
對吉鴻昌來說,這種自律不僅是對自己的要求,更成了一支部隊的自律準則。自律,即「自己約束自己」。它是對一個人意志力的考驗。
普羅圖斯說過:「能主宰自己靈魂的人,將永遠被稱為徵服者中的徵服者。」一個人一旦打響了徵服自我的戰鬥,他便是值得稱道的人,離達成自己的目標自然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