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私立大學在困境中求生存,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地方特色,設立專業培養人才,打造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的辦學模式,這些或許可為我國的高等教育提供一些參考借鑑。
■餘求真
鄰國日本是亞洲教育質量最高的國家之一,據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日本有多達457所大學。除了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等名校,日本還有數量眾多的普通私立大學。但是日本人口的出生率持續低迷,少子化現象嚴重,高中畢業人數在逐年下降,大學生源逐年萎縮。
在這種人口危機情況下,普通的私立大學如何經營,是筆者在本文中要討論的問題。本文筆者就以日本東海地區愛知縣一所普通私立大學為例,系統介紹大學招生、教學、就業和管理情況,以及我國高等教育可借鑑之處。
日本普通私立大學現狀
日本的大學分為三種:國立大學、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
國立大學傾向於研究型,以科研成果為宗旨來開設專業。具有代表性的大學有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等。近年多位諾貝爾獎得主也均來自頂尖國立大學。
公立大學則是由地方財政或政府出資運營的大學,比國立大學的總體研究水平略低,其專業設置也傾向學術性。代表大學有宮城大學、京都府立大學等。
而私立大學由個人或私人財團出資建設,基礎設施現代化,學風開放自由,充分體現個人特性。而且私立大學的專業設置也傾向於就業率,代表大學如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明治大學等。2017年日本大學排名中,72%的大學為私立大學。在日本,私立大學在教學質量不相上下的情況下,院校面積、教學設施和所在地理位置比較有優勢的學校對學生更具吸引力。
同中國一樣,日本高校間也存在生源的爭奪戰。但其爭奪的對象並非「尖子生」,而是普通生源。這一點源於日本少子化導致入學人數逐年減少。
據日本內閤府統計顯示,2010年日本14歲以下青少年人數為1684萬人,而到2015年人數減少到1500萬左右,預計到2060年青少年人數更是將跌至791萬人。這意味著,上大學的人數越來越少,私立大學招生競爭也將愈發激烈。
而且,相比日本國立大學學費全國統一(年約6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7000元),私立大學學費偏高,90萬~14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5000~98000元),醫科、齒科等專業的學費更高。所以,國立大學和公立大學依然是大多數人的首選。
在日本經濟持續下滑的背景下,統計顯示,日本上班族平均年收入從1996年到2010年,減少了近百萬日元。同時,日本的消費稅卻在不斷上漲,從原來的3%增長到現在的8%。這直接導致了家庭在教育上的投資大幅縮水。經濟不景氣對社會的衝擊可謂是全方位的,導致很多學生因為資金問題而與大學無緣。
打造特色品牌擺脫招生困境
為擺脫困境,學校使盡招數,各顯神通。第一招便是打造專業特色,營造學校品牌。以筆者所在的一所日本普通的文科大學——名古屋外國語大學為例,學校以語言教學為基礎,設立特色專業。全校共設四個語言專業,英語、漢語、法語、日語。英語專業學生佔全校學生總數的80%以上,下設英語經貿、英語文化、英語旅遊等專業;漢語、法語專業年招生均在60名左右。近年更是開設了國際共生專業,以培養複合型人才。
學校還高薪聘請退休國立大學教授,提高大學品牌知名度,東京外國語大學前校長、日本著名俄羅斯文學研究專家龜山鬱夫就被聘請為該校校長。此外,學校還結合專業聘請行業退休高管,如日本航空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某中日交流機構負責人、某報社資深駐外記者、外交部退任資深翻譯官等。
與此同時,學校吸收國際留學生,營造國際化校園氛圍,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並開設不同語種語言角,聘請留學生母語者擔任老師,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全校開設有英語角、漢語角、法語角、德語角、葡萄牙語角、西班牙語角等,全校80%的學生都有參加不同語言角的活動。
從每年7月底舉辦校園開放日開始,新一輪的招生季開啟,一直持續到第二年3月底。學校為打破招生困境,採用多形式多層次立體化招生。
進入9月,學校會舉行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入學選拔考試。比如結對的友好高中可以推薦本校學生,或者有某項語言特長的學生可以自薦,還有針對歸國日本籍學生以及有特別語言專長的外籍學生的選拔考試。
在2018年招生過程中,一名新瀉籍學生,因父親外派工作在中國天津市上初中,高中才回到日本。因新瀉地區無合適的高中接受這樣的歸國學生,一直在網上通過網校自學。該生在了解學校政策後,通過自薦報考中文系,最終被錄取。
精準定位設置靈活
日本的高校專業設置相較中國也更加靈活,以市場需求為主導。仍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2017年學校開設國際共生學科,2018年開始國際教養學科。為適應全球化需要,培養精通至少兩門外語(英語為基礎,外加一門語言)的專業化國際化人才;對於一些招生就業困難的專業則作了相應的調整。
同時,學校還設立了優越的留學制度,留學時間分短期、中期、長期,有一國留學,也有多國留學;可以是語言學習,也可以結合社會實踐公司考察,充分滿足不同條件的留學需要。而在就業方面,日本高校實行專業、就業一體化,政策轉換靈活,與市場結合緊密。
此外,大學還以課外俱樂部形式,有針對性地組織以航空公司、物流、酒店服務為特色的對口實習機會;並與日本各大航空公司合作,組織學生假期實習,也聘請航空公司退休高管擔任指導老師,幫助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設立就業目標,接觸有關方面專業知識。
當然,學校保持活力的最佳方法還在於結合地方經濟特色,設置對口專業。比如,豐田汽車公司位於愛知縣豐田市,是日本最大汽車公司,也是引領東海地區經濟的龍頭企業。圍繞汽車產業,需要汽車、機械、電子、物流等相關方面的專門人才,豐田工業大學、豐田高等專門學校設立特色專業,為豐田汽車公司輸送不同層次的技術人才。各文科院校則設立物流、貿易方向,為從事汽車貿易工作輸送人才。而針對中國赴日就醫人數日益增多,急需醫護方面的翻譯人才,不少大學靈活機動,根據市場需要,馬上設立了醫療翻譯專業,以培養所需人才。
綜上所述,日本私立大學在競爭激烈、經濟低迷、人口逐年減少等不利因素包圍下,在困境中求生存,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地方特色,設立專業培養人才,打造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的辦學模式,這些或許,為我國的高等教育提供一些參考借鑑。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教師、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客座副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19-01-30 第7版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