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於12月19日在北京舉辦
眾多行業知名人士將受邀出席
指導:盧施宇
調研:李喆 盧施宇
撰寫:鮑怡廷
2020年,新基建對國內市場產生巨大的刺激效應,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城市已成為新基建落地的重要載體。
傳統智慧城市建設存在「重硬體輕服務」的弊端,新基建則更加強調技術賦能業務場景,注意城市的精細化運營與智能化管理,助力城市數位化轉型。AIoT將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一環,將廣泛滲透於智慧城市各個場景,好比城市的「五官」感知外部的變化。
成立於2018年的澎思科技致力於驅動AI技術向普惠性的智能服務進化,實現AIoT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多場景應用落地。澎思科技選擇以技術為導向,注重研發端投入,已經形成北京、新加坡國內外兩處研發基地,深耕垂直領域內的算法研究及應用,推出公共治理、智慧社區、智慧樓宇園區、智慧工廠等行業解決方案。目前,澎思科技AI行業解決方案落地項目超50個城市,在線穩定運行AIoT前端設備超過10萬臺,在AIoT領域內已初具規模。
01
「AI即服務」
澎思科技強調「AI即服務」的理念。過往的智慧城市建設更注重硬體設施而忽略平臺服務,造成設備眾多但管理較難的問題;同時,缺乏頂層規劃,各部門「各自為戰」,導致各業務平臺相對獨立,形成眾多的「信息孤島」,很難進行多業務平臺協同作戰,這也是在突發疫情之後智慧城市反應「慢半拍」的重要原因。
因此,一個多維融合、統一調度的平臺不可或缺,打破傳統信息孤島,讓數據服務於人,也就是「AI即服務」理念的核心。
澎思科技將「AI即服務」的實現路徑拆解為四個方面:一是智聯萬物,建立物理設備「在線」網絡,讓設備能夠感知人的需求;二是通用智能技術突破,融合語音、視覺、傳感器等多模態感知信號,讓機器達到近似人類的智能水平;三是智能產品生態,將技術成果轉化為直接面向用戶的企業級和消費級產品;四是將智能產品嵌入場景,佔據用戶入口,一系列產品完成場景聯動,進而重塑場景。四個方面同步推進。
基於「AI即服務」的理念,澎思科技已經打造一系列的產品生態,包括視頻全要素解析系統、城市人像大數據系統、智慧社區系統、智慧通行系統等軟體應用平臺,並已擁有包含智能人臉識別門禁、全目標結構化相機、全屬性行為識別分析盒等明星產品在內的智慧通行、智能攝像頭、邊緣計算三個品類的眾多硬體產品。同時,澎思科技搭建澎思雲PES-Cloud,為客戶提供SaaS閉環服務,構建AIoT生態。
02
打造AIoT生態平臺
國內AIoT市場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AIoT強調軟硬體的適配性與解決方案能力,而這些能力需要項目的積累,很難短期彎道超車。
澎思科技作為技術型企業,成立之初就瞄準AIoT市場,成為國內最早進入AIoT市場的企業之一。而其它人工智慧主流廠商的試錯成本較高,對於技術領域的創新更是慎之又慎,所以並沒有快速切入AIoT賽道,更多的是在已形成的技術框架下的逐步升級。這讓澎思科技具備了先發優勢。
未來AIoT領域會形成「AI+IoT+SaaS+Data」的生態系統,澎思堅持這個理念打造產品體系,強調雲邊端的協同能力。
澎思AIoT生態平臺是由澎思智能視圖大腦(AI)、澎思邊緣智能設備(IoT)、數據管理平臺(Data)、雲端智能服務開放平臺(SaaS)四部分構成的閉環系統,將「感知智能」與「認知智能」相結合,並根據不同場景提供SaaS服務。
03
AIoT生態平臺加速推進「普惠AI」
澎思科技CEO馬原認為,如今雖然AI的概念已經「家喻戶曉」,但實際的行業滲透率卻很低,「AI賦能百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眾多用戶已具備使用AI技術提升效率、加強管理的意識,這將產生巨大的市場機遇。
AI賦能百業也是廠商深耕行業的過程,澎思科技深耕AI安防等多垂直領域,構建解決方案面向多場景。
智慧安防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應用場景。傳統安防中的視頻錄像事後追溯功能發展已到瓶頸,存在強烈的智能化轉型需求,需要實現更高層次的事前預警、事中聯動的應用功能。
「AI安防」的浪潮中,人工智慧將用戶需求聚攏,收斂在人臉識別、車牌識別、關係圖譜等一系列的功能範圍內。但目前AI安防也存在一些弊端。在實際的落地過程中,人工智慧項目依賴平臺的頂層設計完成項目功能,對於客戶配合要求較高,項目定製程度也較高。
澎思科技以AIoT生態平臺為基礎,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同時,以場景應用帶動用戶需求,更易於用戶理解平臺功能,降低應用門檻。澎思科技在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已完成50+城市的AI項目落地。可以看出,以標準化的AIoT生態平臺作為項目的核心,將加速AI商業化的整體落地速度。
隨著AI項目落地速度的加快,未來十年,AI將進入普惠時代。
普惠化的實現有重要的三點因素:1、價格親民;2、易於上手;3、穩定可靠。例如監控攝像機在最近幾年已從公安交通等政府部門走進尋常百姓家,這離不開傳統視頻監控廠商的努力。而AI技術要真正的做到普惠化也離不開AI企業的創新發展。
澎思科技的AIoT生態平臺採用全自研的軟硬體產品,具有良好的適配性以及穩定性,更好地控制產品成本。同時,相比於私有化部署,SaaS化的雲端服務更有利於客戶降低平臺使用成本,降低平臺的部署要求與操作難度,更好地推動普惠AI的進程,且用戶可以通過OTA持續升級已購買產品的AI能力,滿足長期價值提升需求。
04
降本增效,助力社區疫情防控
2020年5月的兩會期間一項關於「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的議題引起廣泛關注。社區的數位化管理改造是未來社區改造中的重要一環。
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化階段,社區數位化管理也要進行相應調整。澎思科技與某市合作開發新一代智慧社區平臺,打造智慧社區解決方案。通過部署邊緣智能分析設備對社區原有傳統攝像機進行利舊賦能。原理上,邊緣智能設備對前端攝像機的視頻流進行實時的分析,實現人臉抓拍、黑名單報警、弱勢群體關愛等一系列智能化應用。
方案結合社區場景特點,創新性地採用「ReID行人再識別+人臉識別多算法融合引擎」,實現社區人員的關聯圖像聚合分析,助力社區人口管理、風險防控和疫情防控工作。
項目建成後,每個智慧社區都將擁有自己專屬的數字孿生社區,利用三維建模技術實現社區內接入的各類物聯網感知設備的多圖層顯示,真實還原,全局總覽。該方案實戰效果顯著,社區實有人口登記率從40%提升至80%,大大提升社區的疫情管控效率。
近期,愛分析對澎思科技CEO馬原先生進行了專訪,針對於澎思科技的產品服務、戰略選擇以及行業趨勢等方面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現將專訪精選內容分享如下:
AI上半場並未結束,目前還在「熱身賽」階段
愛分析:您是怎麼看待「AI上半場已結束」的論調?
馬原:這樣的論調是有問題的。首先,AI技術在整個行業滲透率仍不高,例如線下場景,目前的滲透率不到5%,所以很難說AI技術的上半場已經結束。目前只是AI融資的狂熱期正在結束,後面資本進入AI市場將會進入冷靜期。其次,AI公司不是像網際網路公司一樣存在短期的起落,AI技術的積累需要中長期持續發力的堅持,AI技術的比拼更像是「中長跑」,而現在也僅僅只是在「熱身期間」。
愛分析:您對於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趨勢的判斷是什麼?
馬原:每個技術都會有一段高速發展的「甜蜜期」,也就是「風口」。2011年到2012年,AI的應用公司開始成長。2016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例如商湯等頭部AI公司開始向社會賦能,國內的AI公司開始對標Google、Facebook等公司。2018年的時候,AIoT的概念開始傳播,澎思科技希望做到軟體、硬體與服務結合,所以開始進軍AIoT的市場,這也是澎思科技與其他AI公司差異化的地方。同時,未來幾年內,AIoT市場一定會跑出頭部的幾家公司。
愛分析:那您和澎思科技是怎麼準備這場AI競爭?
馬原:澎思科技一直認為AI競爭是長期的競爭,所以澎思科技一直在積累自身實力,提高自身能力。關鍵舉措包括:1、AI人才儲備方面,研究院布局在北京、新加坡兩地,澎思科技要在整個亞太AI人才布局上拿到較高的戰略位置。類似於商湯研究院在香港布局的做法。2、AIoT能力的儲備方面,公司目前正在做全系列的智能硬體產品與算法的配合,實現軟硬體產品的全自研。3、行業Know-How儲備方面,公司目前深耕AIoT在安防場景中的應用,針對不同行業主體與需求,提供多種完備的解決方案。
AIoT將是AI從1.0時代邁向2.0時代的基礎設施
愛分析:澎思科技與其他AI公司的區別是什麼?
馬原:澎思科技的差異化正在慢慢凸顯。例如,針對這次疫情,澎思科技的人臉識別設備在海外市場獲得較好的反饋。因為海外市場更強調技術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的效果,比如針對人臉識別會測試不同膚色的人以及戴口罩的人員在進行人臉識別的效果,澎思科技測試的效果良好,得到積極反饋,這就能體現出公司的整體能力。國內大部分機場、高鐵刷臉設備效果不好,是因為前期設備算法優化不好,後期設備無法升級所造成的困境。但澎思科技的硬體設備依託於澎思雲是支持在線升級。
同時,澎思科技的技術路線也與眾多AI公司不同。在人工智慧的1.0時代,AI能力只有對外的單向輸出,而不具備雙向互動性,目前AI技術在向2.0時代發展,即具備更好的互動性。單獨的AI技術很難使信息流轉,AI需要配合IoT, AIoT是AI從1.0時代邁向2.0時代的基礎設施。
愛分析:澎思科技對於AIoT做了哪些布局?
馬原:在接下來的1-2年,AIoT能力將是澎思科技差異化競爭的優勢。市場將會對AIoT技術有很強的感知。在AIoT的框架下,視覺和智能的場景都要進行重構,公司從18年到現在是技術架構成熟的過程。
目前,澎思科技正在搶奪AIoT的窗口期。AI領域,早期靠技術,中期靠產品,後期靠品牌。經過公司前期技術積累,澎思科技發掘眾多創新應用場景,很多場景中無直接的競爭對手。綜合評判,部分AIoT場景澎思科技領先對手兩年左右。
愛分析:澎思科技目前的產品戰略是什麼?
馬原:澎思科技儘量降低公司銷售邊際成本,強調各產品線互補,能夠提供完整的產品解決方案,有利於後期的項目落地。公司的長久發展一定遵從「木桶理論」:剛入場時,市場更關注你的「長處」,而公司長期發展的狀況,一定是由公司的「短處」決定。澎思科技要做到「揚優勢、補短板」。
愛分析:您能談談目前澎思科技的技術水平?
馬原:目前,澎思科技的產品在行業內具有一定領先性,澎思科技最大的競爭就是不斷的突破自己。
AI安防起步,紮根AIoT
愛分析:為什麼澎思科技選擇最先切入AI安防的市場?
馬原:因為我本人完成了AI安防在國內的第一個落地案例,並且獲得了公安部的認可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所以澎思科技最有信心和底氣進軍AI安防領域。
愛分析:澎思科技在AI安防市場的定位是什麼?
馬原:AI安防領域是一個分層的市場,有設備的供應商、有解決方案的設計方、有項目的集成商。目前很多AI企業已經從設備廠商逐步變成集成商,集成業務會給公司帶來暫時的高收入,但卻不利於長久發展。澎思科技的定位是AIoT廠商,會專注於自己的技術、產品,抵擋住暫時的「誘惑」。
愛分析:您能談談AIoT與傳統安防的區別嗎?
馬原: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民眾一看攝像頭就認為是安防,其實這是過去10-20年的思維慣性,因為那時攝像機只能做錄像,提供給安防使用。現在AIoT與傳統安防最大區別就在於用戶買的不是設備,而是設備背後的分析和服務,設備只是負責延伸。在未來,安防只是AIoT的一個場景而已,AIoT需要完成更多的事情。
未來這部分的投入不僅僅局限於是公共安全體系。AIoT的市場是增量市場,不是傳統已有市場的替代,普惠AI將推動AIoT市場的快速增長。
愛分析:AI安防市場的未來趨勢是什麼?
馬原:未來的AI安防市場將更多的集中在設備管理、數據智能方面。整個行業一定會把技術、算法、軟體、數據向更深層次的應用發展。同時,本身前端攝像頭也需要不斷升級。所以在安防市場中的軟體、算法、數據治理這些方面一定會有「做大蛋糕」的機會。
愛分析:疫情對於澎思科技的影響大嗎?
馬原:對於澎思來說,疫情是個很好的機會。可以看到很多優秀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是在03年疫情之後誕生。資本的熱情過後一定要洗過市場,只有經過「洗牌」,資源才能再次重新聚攏,所以在這次疫情的到來之後,對於澎思科技的發展有一定的幫助,因為它擠壓市場泡沫。像之前的一些「PPT公司」就會出局。
可以看出,AI人才的儲備才是公司能力的體現,本質上人才就是公司的生產力,所以澎思科技在北京與新加坡的研究院就顯得十分重要。去年研究院拿到了15個比賽的冠軍,在同領域內會排到前三名,而這也正是澎思科技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