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用心用行回答何為特教好老師

2020-12-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她執善行走,適性而教,溫情守護。她聆聽無聲中的精彩,展望黑暗中的燦爛,感悟簡單中的快樂,誓為特教好老師;她篤信教育,積極探索,永不懈怠。她追求優質特教課堂,探索品質特教課程,書寫情味特教人生,甘當杏園追夢人。

  ——題記

  1996年,肖敏從樂山師範學校聾教育專業畢業,成了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教師。當她沿著藍田小鎮的六角形石板路走進小巷子深處有些擁擠、破舊的校園,看到盲生、聾生和智障學生時,想到他們生活在無聲的、黑暗的、蒙昧的世界裡,肖敏感覺自己的心被攥緊了,有些疼。

  「從那一刻起我便告訴自己,要好好教他們,做個好老師。」肖敏說道。

  24年過去,一批批學生長大了,工作了,成家了;學校搬遷了,變大了,變美了;肖敏也一步步成長為了優秀教師,副校長和特級教師。但她的理想依然——做一名好的特校教師,追尋優質的特殊教育。

  怎樣才算是好的特校老師?「好」的特校教師要好到什麼程度?肖敏說,「我在一直用行動尋找著答案。」

  悅納: 教育生發於愛的萌芽

  初為人師,迎接肖敏的是全校最高年級也最不服管的聾生班。班上12個聾生,打架、偷東西、半夜翻牆去打遊戲、甚至動輒就舉起椅子與肖敏對峙。

  「在叛逆又憤怒的聾生心裡,有無數個堅硬的封閉的殼,讓我屢屢碰壁。」肖敏坦言自己也曾瀕臨崩潰,但卻總在想要放棄的最後一刻,告訴自己「再給孩子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教育無他,唯愛而已。」當肖敏讀到這句話時,她對自己的挫敗有了不一樣的反思,她問自己:「你心無芥蒂地接納學生的一切嗎?你發自內心地愛他們嗎?」她認為自己雖然已經很努力,但其實做得還不夠好。

  面對這群與自己年齡相當的聾生,肖敏選擇了溫情陪伴,與學生們一桌吃飯一同讀書一起遊戲,帶他們走出校園。她向瀘州醫學院心理學教授請教,針對青春期聾生敏感脆弱的心理特點進行心理輔導。她實施「文明班級行為規範」,培養學生自主管理;她精心設計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除了聽,我們什麼都能」「殘疾人要自強」等,幫助聾生建立身殘志堅,殘而有為的信念……

  「相信終會遇見易於感知的心靈,會抬起頭一起對著陽光微笑。」在她的堅持下,孩子們這些「易於感知」的心靈,不知不覺發生了變化:當肖敏在講課時,開始有一雙又一雙專注的眼睛給她回應;烈日下和學生一起拔草勞動時,孩子們會悄悄撐起校服為她遮擋陽光……2008年5·12地震期間,肖敏帶學生在操場席地而睡,一位學生輕輕將香梨塞進肖敏的手心,說「萬一塌了,你吃,可以救命」。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特校做老師,沒有足夠強大的愛心根本呆不下去。給後輩「支招」解惑時,肖敏總是強調,僅僅有愛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懂得,才能真正地幫助到他們。

  肖敏說,要懂得特殊的孩子並不容易,因為特殊教育是個太廣泛的領域,各類殘障、各個學科、各種年齡……每個特殊的孩子都不一樣,讀懂他們的行為,把握他們的需求,實施科學的教育幹預,這需要足夠的專業。從這個意義上說:愛是心融神會的懂得,專業支持下的懂得,是更高層次的愛。

  小凡是個男孩,在普通學校上完三年級後轉學到肖敏班上。他既不會說話,也不會打手語,識字不多,數學更糟,但畫畫很不錯。他很沉默,總是低著頭,不看任何人。

  怎樣帶領這個「冰山」小孩走出孤獨呢?肖敏思前想後,動手做了很多個笑臉,每個都不一樣。有的畫在硬紙片上,有的是個印章圖,有的是一個剪影……有一天,肖敏發現他把收到的笑臉拿著玩,雖然還是低著頭,唇角卻露出了一點點笑意。肖敏知道他已經不會再抗拒老師了,就開始拉著他,用圖片、實物對應著教他漢字和手語……

  學生的語言障礙她懂得,於是在聾生將手語轉換成書面語時,她會準備好適用的句式,講解某些抽象的詞彙時,她會舉各種具體事例;學生的情緒問題她懂得,於是她會知道某個孩子抓破同學的手背只是情緒問題被引發,最要緊的不是勸解,不是懲罰,而是消除刺激源……

  因為懂得,所以適性。

  鑽研:做「好吃又有營養」的校本課程

  特殊教育起步很晚,發展很慢,資源少問題多。肖敏發現每個學生的發展原點和需求都不一樣,他們需要更包容、更多元、更有彈性的課程。於是她開始帶領著老師們嘗試開發「好吃又有營養」的校本課程。

  肖敏班上,曾有個脾氣很「大」的聾女孩,走路、推門、拿碗、放水桶……都是「氣呼呼」地弄出很大的聲響。雖然對學習感到挫敗,但她卻在手工藝方面表現出了天賦。當手工老師教最難的蜀繡工藝時,只有她漸變色部分做得極其精緻。肖敏遂與大家商量,減掉她部分習題量,鼓勵她學手工藝。期末表彰時,女孩第一次上臺領獎,笑得無比燦爛。

  歷經數年,肖敏和同事開設了包括《聾生就業心理指導》《手工》《殘疾學生校園遊戲》《重度多重殘障兒童送教上門》系列課程,得到了許多專業上的認可。

  為了開發出這套「好吃又有營養」的校本課程,肖敏和老師們好多假期為此泡湯,數不清多少天睡半夜起五更,有時太投入連喝水都忘記了,真是走火入魔一般。

  「看著我們編的教材,越看越喜歡,想到以後上課方便,想到對學生有幫助,就更加歡喜,不知不覺就弄到凌晨兩三點,好像不知道累。」一位同事說道。

  「事實上真的是非常累。」肖敏說,追尋適合殘障學生的課程就像是在掘井,最先挖到的都是泥土,只有持之以恆地往下挖,只有挖到一定的深度,才可掘出甘甜的泉水。「不過這時的甘泉,不僅滋養學生,也給養了我們自己。」

  使命:承擔特教人的責任情懷

  2014年底,肖敏對全區3-15歲的三百多名殘障兒童進行入學情況調查,並對偏遠農村的43名重度、多重殘障兒童進行入戶調查。

  肖敏說,自己會永遠記得第一次到小澤家時,重病的父親和智障的母親互相攙扶著,在公路邊等待自己一行人的場景。在他們快要進院子前,有一段很窄的泥土路隱沒在草叢中,小澤的父親吃力地挪到旁邊的草從中,讓出泥土路,彎著身子對肖敏說,老師你們先走。

  就在這之後的一周,小澤的父親就因病去世了。肖敏總是想起他顫顫巍巍挪動腳步的場景。

  「這一挪步,一躬身裡,滿是對老師的尊敬,也是對教育的渴望和對生命的囑託。」肖敏說道。

  根據調查結果,肖敏擬定了細緻的殘障兒童送教上門服務工作方案,2015年1月,學校正式啟動送教上門服務。每個周末,肖敏和老師們背著教具,不懼風雨,不怕勞累,辛勤地奔走在送教的路上。送教上門面對的是各種類型的重度、多重殘障兒童,即便是像肖敏這樣從事了二十多年的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師,也會焦頭爛額束手無策。她從零開始,拜師學藝、上網查資料、請教專家……現學現用,邊研究邊教學。肖敏還帶領老師們開發實施送教上門課程,建設課程資源,編寫使用《送教上門家長指南》,提高了送教上門的質量。現在,普通學校的老師也加入送教隊伍,既給重度多重殘障兒童和家庭送去了課堂,更送去溫暖和希望。

  「讓每一個殘障兒童都享受到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這是特校教師的使命。在各種現實困境面前,老師們的力量確實很微弱。」但肖敏堅信,即便是最微弱的光,也有驅逐黑暗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必將點亮殘障兒童的未來。」

  擔當:用一人帶動一批人

  2018年4月,肖敏經過遴選成為教育部首期名師領航班學員。在12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中,僅肖敏和譚蘊華(香港)兩人是特殊教育教師。

  華東師範大學培養基地周彬院長勉勵肖敏:「特殊教育最薄弱,也最需要發展……個人的優秀已經不是你們現階段最重要的目標。你們必須帶動更多的人,承擔起國家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使命。」

  如何帶動更多的人?如何促進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肖敏感到了比以往更重的責任。

  2019年1月,肖敏領銜的國培計劃名師領航工程名師工作室獲批成立,隨即在汶川、崇州、宜賓、瀘縣、昆明等地開展團隊研修、教學研訓、送教到校、課題研究等六類研討活動,積極向教育部申請支援涼山彝族自治州特殊教育行動計劃。2019年11月,經由華東師範大學培養基地批准,由工作室成員負責的工作室相繼成立,在市級層面持續發力促進區域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肖敏總是鼓勵大家「聚成一團火,散作特教星。」將「溫暖-專業」的特教信念根植於心。

  肖敏組織瀘州、宜賓、內江、自貢、阿壩等地的特校教師開展100日線上學經典活動,還在山東煙臺百名名師論語線上學習活動中擔任志願者。「論語天天見,經典潤心田」,肖敏每天清晨6點準時發布學習內容,率先學習並撰寫心得,並對小組老師的心得進行點評回應。有位老師在論語心得中,寫到對自己因為外派公務錯失了齊魯名師申報一事心有不平。肖敏立即回應「名師之名不在名,而在於明。」溫聲細語地一句話,讓這位老師多日的鬱悶一掃而空,找回了自己做「明師」的初心。

  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開學,聽力、視力、智力障礙的學生開展線上教學,各有各的困難。怎麼辦?肖敏廣泛徵集意見後,擬定了延期開學期間殘障學生居家學習與生活指導課程方案,肖敏發動工作室團隊和學校教師製作微課分享教學資源。經過精心籌劃細緻準備,從2月10日開始,一部一案、一班一案、一生一案地創造性實施。比如針對聾生的「錄製手語視頻」「手語直播課堂」等,針對盲生的「口授盲文」「音頻聽讀」「居家定向行走」等,針對智障學生的「學習資源美篇」「任務分析操作示範」等。

  4月13日第二次延期複課後,肖敏與老師們分成小組走進126名殘障學生和53名送教學生家庭,送去新教材、學習資源包、防疫和心理疏導。結合線上輔導讓殘障學生們科學防疫,安心居家學習,直至順利複課。

  「愛心接納、真心懂得、用心鑽研、誠心擔當,特校好老師必當如此。」肖敏說,當下恰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只要特教好老師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公平優質、彈性包容、適性融合的特殊教育就不只是夢想,而是美好的每一天。

相關焦點

  • 24年用心用行回答何為特教好老師——記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肖敏
    她聆聽無聲中的精彩,展望黑暗中的燦爛,感悟簡單中的快樂,誓為特教好老師;她篤信教育,積極探索,永不懈怠。她追求優質特教課堂,探索品質特教課程,書寫情味特教人生,甘當杏園追夢人。——題記1996年,肖敏從樂山師範學校聾教育專業畢業,成了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教師。
  • 莒南:特教老師用心哺育遲開的花
    特教老師在輔導孩子們學習在音樂活動室,特教老師在教孩子彈鋼琴朱雁飛已經在特教中心任教15年了。特教中心對於他來說,就是自己的家,因為他的義務教育階段也是在這裡度過的。從山東省特殊教育專業學校畢業後,朱雁飛就毅然來到這裡,像當年哺育他的老師一樣哺育這些孩子們。在這所學校裡,朱雁飛還有53名同事,他們一起守護著375個孩子,其中有120名在校學習,255名需送教上門。
  • 【送別】含淚送別何校長最後一程,全國特教人朋友圈寄託哀思
    2016年11月27日20時16分,這個夜晚,有一位特殊教育專家在華東醫院與世長辭。她的離開對我們的特殊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她是上海市盧灣區輔讀學校校長何金娣。在我們蘇州市盲聾學校,有不少老師都非常崇拜何校長。有幸見過她本人的都跟我這麼描述她——「溫婉,端莊,有學識。」是的,正是有這樣的校長,這樣的老師,才能使我國的特殊教育發展得越來越好,蒸蒸日上。
  • 用愛用心當好特教老師——記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肖敏
    2020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 「國培計劃」名師領航工程肖敏工作室一行19人奔赴涼山開展特殊教育支持行動。肖敏給這次支教活動取了一個名字——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肖敏說,特殊教育是一條艱難且漫長的路,但是只要所有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攜手向前,共勉共進,終會為殘疾兒童的明天踏出一條光明大道的。作為四川唯一一名教師被評為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對於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肖敏來說,這個表彰是對她24年特殊教育生涯的肯定,更是她繼續前進的動力。「特殊教育沒有捷徑,只有發自內心的愛,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傾情特教,有愛無礙。」
  •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慶陽四位特教老師的故事
    ,他們並不為常人所知,但他們用特別的愛,付出比正常學校老師更多的努力,幫助「折翼的天使」跨越重重障礙,融入社會。 1997年,彭真梅從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畢業回到家鄉,成為華池縣的一名小學老師。2009年,彭真梅被調到市特殊教育學校開展教學工作,成為一名特教老師。
  • 汶川特教|為孩子構築樂園的媽媽老師
    集體簡介:汶川縣特殊教育學校成立於2009年9月,是一所為殘障兒童提供特殊教育服務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其前身是1999年成立的汶川特殊教育中心,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中受損;同年,師生前往涼山州西昌市異地複課;2013年,全校返遷汶川,搬入獨立教學場地。
  • 你好,老師③|提升特教老師職業幸福感,助力東莞特教事業快速發展
    我們的教育應該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為他們提供契合他們需求的教育。特殊教育保障了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促進了社會教育公平,對於特殊孩子的關愛,也是一個現代文明社會的標誌。在東莞,每一個特教老師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的付出著,為每一個特殊孩子帶去光亮,讓每一個特殊孩子家庭帶去希望,與此同時,針對特教老師的職業提升培訓、教研活動也在全方位鋪開中。
  • 你好,老師③|提升特教老師職業幸福感,助力東莞特教事業快速發展
    我們的教育應該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為他們提供切合需求的教育。特殊教育保障了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促進了社會教育公平,對於特殊孩子的關愛,也是一個現代文明社會的標誌。在東莞,每一個特教老師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付出著,為每一個特殊孩子帶去光亮,向每一個特殊孩子家庭帶去希望。與此同時,針對特教老師的職業提升培訓、教研活動也在全方位鋪開中。
  • 特教老師生存狀況調查:多為大齡剩女收入偏低
    特教服務供不應求  目前為特殊兒童提供康復服務的醫療公辦機構包括市兒童醫院、市中醫院、寶安婦幼保健院、市婦幼保健院、市康寧醫院,他們專門有一個科室提供腦癱、智力障礙、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業務。深圳目前有30多家民辦康復機構,接收了全市一半的特殊兒童,為這些兒童提供基礎教育的人數超過1000人。  特教老師剩女多  9月7日下午3時,有3名家長來到南山區的深圳金色年華自閉症訓練中心,他們的孩子已經在這裡做了三年的康復了,她們帶著一些水果給這裡的老師。「教師節了,這只是一點水果,根本不足以表達我們的心意。」
  • 特教老師孫敏:用愛為聽障兒童撐起一片天
    9月9日,孫敏在教室用手語為孩子們講解內畫繪畫知識。今年34歲的孫敏是河北省衡水市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老師,2012年從一名普校老師轉崗為一名聽障特教老師,陪伴在聽障兒童們身邊。在8年多的特教生涯中,孫敏的工作,就是幫助孩子們學會辨別聲音,並開口發音說話。 「到現在依然記得第一次邁進學校大門的情景,忘不了那些渴望的眼神。」孫敏回憶說。特教崗位極為特殊,特殊教育學校在教育教學上和以前任職的普通學校有著很大的不同,起初因為不會手語,孫敏倍感壓力,為了能夠更好的和同學們交流,她放棄休息時間自學手語。如今,對聽障孩子進行語訓教學依舊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情。
  • 致敬老師隊伍中異類-自閉症特教老師!
    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9月底,在中殘聯註冊的自閉症服務機構共1300多家,現在更多了,其中近50%的機構由家長特別是自閉症兒童的家長創辦。但是這些機構遠遠不能滿足自閉症兒童的需求,一些知名機構的課程,要提前半年甚至更久也不一定排上,機構的老師們每天則從早一直忙到晚上。
  • 99特教節丨乘風破浪的特教老師們
    19年的陳老師寫給孩子們的一段話時光為卷,廿年做筆;情真字切,相守相惜在中國,與陳老師一樣執教特殊教育一線的專任教師還有62000餘人(數據來源:《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他們被稱為「特教老師」以專業、以耐心
  •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寫給一位特教研究生
    早前,我們曾探討基層特教學校和康復機構為什麼很少有特教專業研究生,也很少有研究生發表關於課堂教學的論文,那我們這多麼特教研究生去哪裡了?算起來,這些年幾大高校培養的研究生沒有一千,也有幾百了,他們都去了高校嗎?還是都出國了?或者繼續深造讀了其它專業?放眼這個領域,本科畢業的時候,老師給大家的贈言是:既然出色,就要出聲。
  • 【好老師】保暖壺裡的「暖心藥」!一位特教老師平凡的日常~
    日復一日,她堅持為病患學生熬製中藥,並用保溫水壺裝好,讓學生能一日三次服用,直至一年後學生病情穩定、康復。每天重複著一位普通老師平凡的日常,儘自己所能地傳授知識,卻塑造著一群盲啞孩子的崇高理想、信念。近期,黃紅燕獲得了」2019年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在雲南省昆明市盲啞學校從事盲教育、聾教育20年,高級教師。2019年全國優秀教師;雲南省、昆明市特殊教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助理;《雲南特教》副主編,教育部特殊教育教材審核專家;昆明市「兩基工作」先進工作者,昆明好人,昆明市骨幹教師。論文多次榮獲國家級、省級大賽一等獎;聾課堂教學榮獲國家一等獎,盲課堂教學榮獲省級一等獎。
  • 特教老師 特別的愛
    孩子們每認識一個新字,多掌握一項生活技能,他們都會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他們就是特教老師。教師節前夕,記者走進銀川市特殊教育中心,用鏡頭記錄了這些特教老師的執著和堅守。「教師節,我的學生可能只會說幾個簡單的詞語,可能無法動手製作卡片表達祝福,但我能從他們天真無邪的眼神裡,看到他們對我的愛,這就夠了!」銀川市特殊教育中心二年級教師陳立俠說。
  • 【特教園丁】耕耘特教從不悔,再苦再累也心甘--走進楊燕麗老師
    簡陽市開辦特殊教育學校已有二十餘年的歷史,建校起楊燕麗老師就擔任班主任及語文教學工作,至今已隨特校走過二十多個春秋,為特教學生的成長傾注了半生心血。二十多年以來,楊燕麗老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教改新略,堅持學習、不斷總結,努力拓展特教思路。從一開始為聾生刻苦學習手語,到後來為不同學生實施個別化教育,楊燕麗老師始終堅持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她認為,她教學水平的提升,離不開這麼多學生為她提供的精神支持和情感共鳴。如今的她依然在為特殊孩子們不斷提升自己。
  • 多才多藝的特教老師了解一下?
    今日,宜童新教師星空學院結業典禮順利落幕,也許正與即將結束的高考遙相呼應,假如你還在為專業而困惑,為未來而迷茫,不如一起圍觀下正在起步的特教老師們吧~01結業典禮進行時典禮典禮,歡樂的熱場節目的少不了的~多才多藝的老師們大顯身手,戲曲、小品、歌舞
  • 陽江特教老師:用愛澆灌無聲的花
    今天上午,記者走進了我市特殊教育學校,傾聽特教老師們的芳華故事。在學校有的學生是陳禕從小學一路陪伴到高中,12年過去,看到這批畢業的孩子們最終達成理想心願,像普通的孩子一樣期待美好的明天,陳禕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學生 張達海:高考前,當我在學習上完全放棄時,是陳老師把我帶到她家,每天做各種美食、和我談心、輔導我學習,讓我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如果沒有她的堅持,不會是這樣的結局,所以我想對老師說:謝謝您!
  • 姚娜一家人和特教老師組成力行大家庭 為「慢飛天使」帶來「飛翔...
    在雲南,昆明力行兒童發展支持中心(以下簡稱力行中心)就這樣在姚娜的支撐下,走過了5年多時間。從關注自己家的「學習困難兒童」,到為越來越多家庭的「特殊兒童」打造「溫暖港灣」,姚娜的「家庭關愛」變得越來越寬廣,也更加意義非凡。
  • 「特教人講身邊事二」特教老師袁美蘭:用愛為腦癱兒童撐起一片天
    有這麼一群老師,她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事,用青春和愛心做特殊兒童家庭的引路人和守護者。她們總說,孩子們的成長就是她們最大的幸福,在她們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分享。本期的《特教人講身邊事》專題,我們來聽一聽特教老師的故事分享,通過點點滴滴的身邊事,展現她們的使命和擔當。特教人講身邊事二我是市殘聯特教中心腦癱部康復教師黃秋明,今天我給大家帶來我的同事——袁美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