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篇文章刷屏了,講的是在美國工作的作者目睹了美國中產家長推娃的盛況以後,內心慌得一批。
從學區房的競價加了5萬刀沒買到;到一對一家長會上,老師美式誇讚以後,告訴她孩子成績不行;再到回家開始打雞血,讓孩子開始努力終於力爭上遊;種種辛酸,如果把地點換一換,你肯定以為這是在北京。
一、
以前認識一位老母親,住在離省城150公裡的三線小城。每周六早上6點,準時帶著孩子坐高鐵去省城,讓藝校的名師指點孩子彈鋼琴。
孩子五歲到八歲,三年時間,風雨無阻,可三年以後的成果讓她略感疑惑,雖然還算成調吧,但是怎麼也登不了大雅之堂,有心放棄吧,三年的時間從沒過一個完整周末,二十多萬的學費,再加上精力的消耗,沉沒成本實在太大。再說了,萬一孩子有天賦呢,自己不是成了孩子成為下一個郎朗的絆腳石。
在東亞這個高度組織化的社會裡,成功的定義相對單一,好好學習,進入牛逼公司,晉升,混出頭,成了唯一路徑,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中產都在擔心自己的階級墜落,在社會輿論的鼓吹下,報班成了他們抵禦焦慮的重要手段,興趣班,培優班,提高班,先報了再說,萬一管用呢,不能耽誤了孩子。
結果通常是,人民幣割了一茬又一茬,孩子到最後依然沒有什麼起色。
中產焦慮的角度實在太清奇了,從過往的歷史看,除去剛剛社會大變革以後,機會比較多的時點,教育可以算一個重要提升因素,到了穩態社會,孩子未來走的怎麼樣,最關鍵的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天賦,一個是家庭背景。
BBC有部紀錄片叫《人生七年》,一共拍了56年,講的是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曆程,每隔七年,這些孩子都會被回訪,工作人員用視頻記錄下他們每個時段的生活狀態,在穩態社會,多數孩子都沒有實現階級的跨越,片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極深:
讓我帶一個孩子到7歲,以後隨你怎樣帶,隨他怎樣長,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已是註定。
人類社會優秀的人普遍都具有幾個特徵,精力旺盛,智商出眾,勤奮異常,有野心,責任心強,如果你研究過這些特徵,會發覺,這些特質很大程度上是天賦,少部分是後天養成的習慣,教育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
看起來相同的孩子,從小就展現了完全不同的特質,即使同一個家庭,同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特徵,未來的成就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這完全是天賦差異。
可以說,天賦決定了很多人的未來,必須承認天賦的差異,才能正確認識孩子間的差異。
老母親連續三年帶著孩子周末無休的學鋼琴有錯麼?沒錯。一點成績沒出該怪孩子麼?不,他只是不擅長而已,大多數人只有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時候,才會有成就感和愉悅感,才能堅持下來。
天賦多數來自遺傳,另外一半,大概來自突變吧,小時候常聽到的故事是,巷子口賣菜的販子有5個孩子,讀書環境也不好,也沒人管,居然有個考到北大了,這就是突變。
天賦異稟的人成功的機率就是這麼大,就像你再努力練習短跑,也跑不過天天在家睡大覺的牙買加名將博爾特。
中國十四億人選十一個踢足球,青訓少年隊一波接一波,錢砸了不少,依然踢不過貧民窟裡一群踢野球出身的巴西少年,這也是天賦差異。
高中時候讀了一個重點,畢業很多年的一次師生聚會上,以前的班主任感慨,現在學校成績不行了,因為招的學生,遠不如你們那會,生源不行了,好學生從來不是教出來的。
北京也有類似的故事,程式設計師爸媽買的房子,硬生生被孩子們考成了學區房。
除去天賦,家庭背景佔了另外一大半因素。畢竟人群中天賦異稟的只佔了5%,剩下95%裡面,90%是資質差不多的孩子,剩下的5%特別的差。
拋開特別差的,這90%資質一般的孩子未來成就的決定因素取決於很多天賦以外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和經濟條件。對這群資質差不多的孩子來說,很多比拼,與其說是拼孩子的天賦,不如說是拼家長的能力,想逆天改變孩子的天賦?不如先試試改變自己更靠譜一點。
很多人喜歡說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可孩子的起跑線不是讀書,是你自己啊。
通過孩子改變孩子命運的機會如此之小,幾乎可以忽略,日本是個明顯的例子。
「日本經濟好的那些年,中產也熱衷於各種培訓輔導拼娃,不亞於海澱,後來經濟式微,這些孩子長大就業多數也不如自己爸媽。人的事業發展很大概率還是要靠行業和時代,個人能左右的波動非常有限。不過總不能放棄抵抗,橫向跟同類比高低還是可以,對時代基本只能螳臂擋車了。」
其實除去5%的天生牛娃,大部分資質普通孩子的出路,拼的是家長們自己在高級打工者中佔據優勢地位的能力,未來子女的出路,就業水平的直接決定者是你自己,你的佔坑能力越強,社會關係越廣,孩子的出路就越好。
很多人從饑寒交迫稀裡糊塗的跟著社會前進大潮突然變成了中產,總怕有一天忽然會失去,尤其是人到中年,自認為有文化有思想的中產,莫名其妙跟著焦慮,卻把方向搞錯了,上半夜追火車下半夜找廁所。
如果一件事你在社會階層沒有完全固化的今天都做不到,指望不是牛娃的孩子在教育軍備競賽以後做到,你覺得可能性有多大?
就像逼死資質平庸的你,也不可能靠工資買的起北京3000萬的大平層一樣,逼死自己的娃,同樣也不可能通過大家都在拼的同質化教育,變成人中龍鳳。
公主之所以是公主,是因為她爹是皇帝,不是因為公主有多努力。
二、
教育本身是一項投資,在你沒有錢多到可以隨便揮霍的情況下,所有的投資都是要講回報,要考慮投入產出比的。
拼教育沒有錯,但是要想想砸錢學習的目的,就像很多從小沒什麼藝術天賦的孩子花了大量時間金錢在彈琴畫畫這種特長上,學的無比痛苦,這些未來又能給他帶來什麼呢?
作為一個普通人,教育投入金錢和時間之後的目的就是高薪,拿不到就是投資失敗,你的投資就變成了消費。
不管是上培訓班還是出國,為了什麼?目的導向性才是根本。否則就是轉移財富,騙你來讀書交學費和其他消費的。
很多中產沒有資本家的命,染上了資本家的病,送孩子出國,動不動把提升孩子的「眼界」「格局」「人脈」掛嘴邊,自己也不過剛剛跨越中產,哪來的什麼人脈?人脈是建立在大家都勢均力敵的情況下的。
造成的結果是,窮人家的孩子打小就知道要出頭唯有靠自己,富二代也知道自己的未來不用愁。越是中等水平的家庭,越不甘願普通,仰望著高等,在教育砸下大量的投資,拼了命的硬著頭皮上。
一個人的選擇,忽略了對歷史的行程的研究,註定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八十年代的說法是,做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那時候沒人覺得讀書有用,做個體戶致富才是正路。接近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注入大量資源,一批大學生填補了WG以後的空缺,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千禧年以後,通訊,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又有一批高學歷人才完成了階級跨越,這是歷史進程造就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原來領導崗位上的人被打倒,改革開放,社會大發展,行業爆炸性增長,崗位需求激增。
成長於這個年代的人,無論是成功如王石馬雲李彥宏,還是沒那麼成功的你們的當科長,處長的父母,他們用自己過去三十年的經歷,深信不疑的告訴你,只要敢闖敢幹,遍地都是機會,人人都能完成階級躍遷,如果你沒做到,一定是你不努力,不優秀。
即使他們是生活在小城市,他們還是會用自己小時候從農村,通過讀書,走向了小城市,最後在小城市立足的過往告訴你,完全沒問題。
涉世未深的你,在步入社會前一直都會這麼認為,覺得好好讀書,留在大城市,拿到中產階級的收入是理所當然的,每一個人通過奮鬥都能達到。
在北京的時候,認識個小妹妹,出生在中國的五六線小城,考了生物學博士,父母都是公務員,對她寄予了厚望
按照他們那個年代標準,大學生都是天之驕子了,考上頂級大學基本上就是欽定中央部委了,博士在北京體面的安個家那不是輕而易舉嘛
可現實擊碎了一切,想在北京安家?除了戶籍,首先考驗的是你的家庭支付能力,後面她的父母開始問天問大地,這個社會怎麼了。
天賦本身具有隨機性,不是努力上培訓班就能改變的,能改變的,只有家長努力提高家庭的提前佔位能力,而大多數家長都搞錯了方向。
隨著社會進入中低速增長,全社會能提供的機會越來越少,發生在70,80後身上的教育投資帶來階級躍升的概率會大大降低,通過對子女寄予厚望,高投入拼娃,期待其在未來20年後3%增速的平穩社會翻身,不是超級牛娃,機會基本不大。
上一代父母的問題是,條件喜歡和艱苦的比,成就喜歡和牛逼的比,孩子的生活軌跡還得和周圍人一樣,別人都25歲結婚,你也得25歲趕緊結婚。
到了這一代,過往經歷給他們樹立的是,只有教育的軍備競賽才能讓孩子走向越階之路,這也是他們之前走過的路。殊不知,大環境已經開始變了,這些人用自己大半輩子奮鬥歷程所建立的深信不疑的奮鬥哲學已經作廢了。
有句話說的非常好,「在過去這種理念指導下求學,走上社會的85-95年齡段的子女們,都終將在人生二十多歲的年紀上經歷一次深夜懷疑人生式的痛哭。」
中產最大的焦慮就是想再進一步,變成上等人,可頭等艙哪有那麼多位置,上不去又擔心掉下去,所以每天很焦慮,相當於在牆上畫了個小怪獸,把自己嚇個半死。
畢竟富人財富可以繼承,但中產這個身份沒法繼承,能拼的就只有教育,所以拼命在教育上較勁。
只會低頭奮鬥,不會抬頭看路,對轉變視而不見,是血拼教育中產的最大特點,就像每輪金融危機都會擠掉很多奮進的中產,中產又變成下層的輪迴一樣
時代變遷,教育的軍備競賽裡,他們花的最終也依然是無用功。不過優點也有,墜落那部分人最終會將知識、文化和失效的經驗帶回到下層,幾次以後,整個國家的素質都會提高。
血酬定律很多人聽過,人生想過的輕鬆,也是靠代際血酬的,父輩流過的血,就是你能享的福
說到家庭背景和佔位,很多人就對二代三代忿忿不平,人家二代,三代的父祖,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候,你的父祖在種地或者做工
人家早就把位置佔好了,君子之澤,五代而斬,這就是應該屬於人家的,如果你想改變,就要從自己學會佔位開始。
三、
從孩子的角度,如果說一定需要培養什麼,那麼最需要改變的是孩子的習慣,最後墜落底層的孩子,最慘的並不是笨,是從小就懶,愛玩,愛交朋友,除了學習啥都愛。
自制力強,能抑制當下的享受需求,守紀律,勤奮,善於學習,這些是上等人的標誌。
多數熊孩子都是有人罵,有人寵,卻沒有正確的約束和處罰,熊家長只會提要求,自己也很迷茫,完全不知道怎麼管理和引導
最後帶出來的熊孩子不但短暫的青春歲月面目可憎,中年甚至老年會變得更不可愛。
別指望閱歷和知識能改變一個人,尤其是low這種特性,只會隨著年歲漸長,越來越濃,而且會一代代傳承下去。
多數人是當不好爹媽的,孩子小時候吧,因為他們多數二十多歲就開始不學習不讀書了,知識結構,審美水平都和新一代小朋友不同,多數家長不能靠知識和威嚴管束孩子,只能完全依靠武力,這時候孩子不服氣,家長氣的要死。
倒是成年了,尤其中年以後,孩子可能反而覺得你的話有道理了,因為多數孩子根本沒辦法突破固有的階層,你中年以後那些人生體會,正好他們用上了,然後一代代循環。
看過《血色浪漫》嘛,最喜歡的一部年代劇,大院子弟和胡同青年的碰撞,這是胡同青年李奎勇的感慨。
改變本身需要來自家長,自己多多努力,而不是逼迫孩子。漫威迷對兩個角色應該很熟悉,一個是鋼鐵俠,一個是綠巨人,鋼鐵俠能打,靠的是全身的高科技裝備,綠巨人牛逼,靠的是變身成怪物。
漫威也因此有了句諺語,「富人靠裝備,窮人靠變異」。這句話用在拼娃身上也同樣適用。
隨著社會發展速度變慢,整個社會能提供的機會(也就是坑位)變少,已經是必然。文憑在海量供給,單純同質化的教育軍備競賽用處又能有多大呢?
未來拼娃本身拼的是中產家長「定義坑位標準」,「把子女按照坑位標準來塑造」的能力,未來你自己佔據優勢地位的能力,和社會關係的支持。
所以拼娃的正確姿勢是自己要多努力。如果你不能提供合適的坑位標準支持,只能寄希望於變異,出生孩子就是天生牛娃。
當然,對超級牛娃,除了條件差的話,努力過程會艱難一點,其他一切都不是事兒。
更多精彩,請查看同名公眾號 「炒股拌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