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香港教師不收禮?「幼兒園防貪指南」帶給我們的啟示
喬志峰
跟往年一樣,剛剛過去的教師節,「老師該不該收禮」依然是熱門話題,「老師向學生索禮」的負面新聞仍然未能絕跡。
儘管家長不該給老師送禮,儘管老師不該收禮,可在現實中,送禮、收禮的現象卻從來未曾絕跡。一些家長為了讓老師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千方百計想著討好老師;某些教師也把職業道德拋在腦後,毫無愧色地從家長和學生手中接東西。在一些地方,教師節甚至有了「謝師節」的意味。
欲徹底解決教師過節收禮的問題,除了重點關注逢年過節這些關鍵節點、加強教師隊伍的師德素質建設,還要嚴格執行相關規定,對收禮者予以懲處。同時,也要通過宣傳等方式引導家長理性對待與教師的關係。如果總有人唯恐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老師的關愛,爭著搶著送禮,風氣就壞了;大家都不送禮,所有的孩子不就「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了嗎?
道理誰都懂,應對方式也能說出個一二三四來。但年年說甚至「年年抓」,效果並不明顯。怎麼才能解決問題呢?我們無須漂洋過海去西方取經,不妨把目光投向香港,看看香港是怎麼做的。
據此前媒體報導,向幼兒園老師送禮,在香港可能會觸犯法律。針對幼兒園貪汙投訴大增的情況,香港廉政公署專門推出了《幼兒園校董及職員行為守則範本》。廉署稱,幼兒園家長與學校關係密切,不少家長送老師端午節粽子、旅遊紀念品等,在子女畢業典禮上,家長送禮答謝老師、校長教育之恩。還有家長平價向學校提供文具、裝修服務。教職員在校長退休等場合,也多饋贈禮物以表心意。這些舉動都暗藏貪汙危機。
想必很多人對香港的社會風氣和文明程度評價很高,或許還存有幾分「迷信」,認為香港人在很多方面都非常自覺、自律,很多領域沒有那麼多的潛規則和不正之風。從總體而言,香港人的素質確實比較高,但畢竟人吃五穀雜糧,都難免有那麼幾分自私自利。特別是在涉及到孩子的事情上,關心則亂,很容易生出一點「小聰明」、做出某些出格的舉動。給孩子老師送禮的現象,不僅大陸家長較為常見,原來香港人也不能免俗。
稍有不同者,是「相關部門」對此的態度。在大陸,家長送禮、老師收禮的歪風備受詬病,一些典型事例遭曝光後,輿論對此必然是一邊倒地口誅筆伐。然而,也僅僅是口頭上批評而已,並不會對類似現象起到多大的匡正作用,甚至有些人一邊對此進行批評,一邊卻該送禮照送、該收禮照收,說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
之所以這樣,倒並非某些人過於虛偽、兩面三刀,他們或許真心認為教育領域不該存在歪風邪氣,他們也不想為此推波助瀾,但在現實面前卻不得不選擇了妥協。
相對而言,香港廉政公署沒有將送禮、收禮當作普通的社會風氣和師德問題,而是直接上升到行賄受賄、違法犯罪的高度來予以重視,並推出「幼兒園防貪指南」之類的規定來進行規範和幹預,力度比單純喊口號要大得多,措施也更有針對性,更符合法治社會的應有之義,效果無疑也要好得多。
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談到反腐時表示,現在腐敗甚至滲透到一些地方的小學和幼兒園。「有的幼兒園小朋友和老師說,阿姨,我爸在煤電公司工作,你要是缺煤了就和我說一聲。在小學階段,一些小學生晉升班幹部享受特權,可以免交作業。」在不良社會風氣的潛移默化下,一些孩子很早便深刻領會到「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流行語的「精神實質」。更有甚者還可能迅速「早熟」,當官、搞關係、享特權成為他們懵懂的嚮往。
社會缺少誠信和規則意識,那麼最基本的社會秩序也將受到衝擊。如果大人在這方面出了問題,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很可能是難以挽回的。家長送禮、老師收禮之類的醜陋現象,都是惡劣的言傳身教,必須堅決摒棄。
無數事實都證明,自覺和自律很多時候都不一定靠得住,改變現狀還要靠他律;輿論有作用,但不能將其當作解決問題的萬能靈藥,及時拿出法律和制度上的應對之策,才是最有用也最有效率的方式。這就是香港「幼兒園防貪指南」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