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居民區黨組織牽頭在小區打造紅色議事廳 真如鎮街道供圖
老舊小區綜合修繕「三舊」換「三新」項目正在進行中,居民們都在關心「三舊」到底會換成什麼樣的「三新」?不少居民還產生了這樣的困惑:資金、時間都投入下去了,為什麼有些小區有了「高科技」 加持,有了不輸新小區的設計理念,有了「高大上」的情懷,大家卻「並不領情」,甚至「無感」?怎樣做才能真正走進大家的心?
針對這些問題,普陀區真如鎮街道在綜合修繕中充分整合資源,引導居民區黨組織牽頭在小區打造紅色議事廳,收集民意,面對面協商議事,使居民得以進行睦鄰交流,有更多獲得感。
更時尚並不意味著更實用
人口多、老齡化程度高、道路狹窄、停車位少、綠化散亂不規整,樓距間隔狹窄、牆體剝落、晾曬難、水管鏽蝕滲漏、電線老化、老人孩子缺少活動空間……這些問題幾乎已成為老小區「通病」的「標配」,清澗六居民區也不例外。
今年,清澗六居民區的綜合改造終於提上了議事日程,居民們都很期待,不時會到居委會打聽情況。「書記,我們小區會改造成啥樣?」經過前期工作,在負責綜合修繕的設計師提出的方案中,有不少「高大上」的設計,如地樁式路燈,模塊式集中晾嗮……老舊小區將變得更時尚了。
在清澗六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銘心中,一個7萬平方米、1300戶、四成老年居民的的老舊小區,「安全與實用」「體現功能性、解決問題」,是擺在第一位的需求。
八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錢燕萍表示,對老舊小區來說,綜合修繕的設計,還需要符合人們的日常心理。「比如模塊式晾曬架,下面是座位,上面連著晾衣架,天晴時誰願意頭頂著棉被坐著聊天?雨天不晾曬了,可也不會有人冒雨出來坐著呀!」這樣一來,這些理念勢必會變成居民心目中的「雞肋」。
此外,修建殘疾人通道,是「綜合修繕」體現人文關懷的重點,但居民們坦言,類似的便民工程,以前也進行過,在有些場地開闊的地方,確實解決輪椅進出的難題,但在老舊小區,轉彎空間有限,居民的輪椅車被卡住,進退兩難的現象常常發生。類似這樣的「好事」,能否在綜合修繕裡有新的思路,將好事辦到位,更是居民所盼。
綜合改造應有前瞻性生長性
如今,「海綿城市」的概念深入人心,不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也建議,小區是不是也能夠通過一個「海綿+」的形式,讓綜合改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生長性。
「比如小區場地有限,能否一個場地多種服務,在多功能設計上下工夫,達到分時段充分利用?」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同樣也是居民關注的大事。去年3月啟動加裝電梯的清澗二小區 53 號樓,目前正在施工,儼然成為小區裡的「網紅樓」。施工時就有不少人前來打探, 「我們樓能不能也安裝電梯啊?」
雖然有很多「利好」政策加持,但居民樓加裝電梯的難度依然不小,首先要挖「電梯井」,移走地下的煤氣、上下水管道等,需要資金和時間。在清澗二居民區「綜合修繕」徵詢意見時,5棟呼聲高且住戶意見較一致的居民提出,「綜合修繕」時,在這5棟樓前一併開挖地下空間、完成管道移位,提前為電梯「預留位置」,為日後加裝電梯工程打下資金和時間上的有利基礎。
對此,清澗二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阮瑋認為,類似的改造,若能在「綜合修繕」中做到預判斷、巧安排、帶帶過,就能為加裝電梯儘量創造有利條件,讓居民期盼的電梯來得更早點。
居民議事廳聊聊小事敞心扉
真西一居民區有 7 個自然小區,這次綜合修繕是一個「迷你」小區——新馳苑,兩幢高層,有288戶,千餘名居民。這個小區基礎建設相對較完善,小區車棚早已是智能化的了,2017 年進行雨汙水改造工程的時,已將停車布局基本完工。
因此,此次綜合修繕,除了對大門處、門衛室進行一些標準化建設、將車道進行人車分流、對牆面及小區微型花園進行微修飾,更是將重點落在了「鮮花」計劃上,將高層的一樓大廳打造成議事廳,讓小區能有一個居民商量事情的地方,便於居民開展「自治共治」,進行睦鄰交流。讓真西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楊建霞感到驕傲的是,真西一不少自然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我是從來不管的」,為啥?通過居民「議事廳」,小事聊聊,打開心扉,大事解決起來也方便了,居民們對居委會也就沒有隔閡了,大家有事直接說,甚至直接就解決掉了。新民晚報社區版記者 傅佩文 新民晚報記者 江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