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日本男性育兒假福利優厚 但少有人請假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中新網6月13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13日發布了日本等41個國家截至2016年的育兒援助措施報告。在帶有補貼制度的男性陪產假和育兒假天數方面,日本獲得最高評價,但報告指出日本雖然福利豐厚,實際上獲得休假的父親卻很少。

報告中的41國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或歐盟成員國。UNICEF專家指出,日本男性獲得陪產假和育兒假「需要社會環境認同」,然而「變化需要時間」。

報告根據可獲陪產假與育兒假天數,並考慮補貼對薪金佔比等因素,換算出相當於全額發放工資的天數。據計算,日本男性能夠獲得相當於帶薪30.4周的假期,韓國和葡萄牙以17.2周和12.5周緊隨其後。日本女性約為36周,位列第16。

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2018年度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男性育兒假的休假率為6.16%,較上年度上升1.02個百分點。就日本男性不休育兒假的理由,UNICEF報告列舉了職場人手緊缺、從單位氛圍來看難以獲得育兒假等原因。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日本男性「育兒假」好評如潮,但為什麼申請者寥寥無幾,並不買帳?
    日本媒體報導,根據厚生勞動省的數據,2018年男性的「育兒假」申請成功率為6.16%,創歷史最高。但是,這些年來,女性的「育兒假」申請成功率逐漸達到80%左右,相比之下男性所佔比例非常低。又從男性申請「育兒假」的具體時長來看,平均假期在5天以內的人數佔36%;70%以上的男性申請假期時長都不會超過2周。 風評很好的日本男性「育兒假」 日本社會的「育兒假」制度在國際上獲得好評如潮。
  • 日本積極鼓勵男性休育兒假
    為推動解決少子化問題,日本政府鼓勵更多男性休育兒假。日本政府此前提出,計劃到2020年把男性育兒假的休假率提升至13%,到2025年進一步提高到30%。然而,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8年,日本男性休育兒假的比例僅為6.16%,距離日本政府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 日本休育兒假的男性中有32%每天花在育兒和家務上的時間不足2小時
    最近日本網上不斷有主婦發文吐嘈自已老公休育兒假在家卻既不幫忙帶小孩,也不幫忙做家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要麼在家一動不動,要嘛早早就計劃好今天去哪,明天去哪 。主婦們不禁想問,這到底是為了孩子們和媽媽們的假期,還是男性們自己的假期。
  • 日本男性休完「育兒假」秒變「窗邊族」,升職漲薪機會被剝奪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日本為提高生育率,立法允許父母雙方都可以休「育兒假」。不過由於種種原因,男性休育兒假卻難以實施。很多休了育兒假的男性或被公司「擱置一旁」,或者被剝奪升職漲薪的機會。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的《育兒看護休業法》規定,在孩子1歲前,父母雙方都擁有休育兒假的權利。
  • 維評 | 男性育兒假,能解決女性的就業歧視嗎?
    然而,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對女性權益的保護主要針對女性本身的假期和福利而忽略了鼓勵男性配偶參與到育兒工作,因而女性因根深蒂固的社會性別文化所遭受的就業歧視並沒有得到本質上的削減和改變。為了鼓勵男性配偶參與育兒工作, 近幾十年來,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不斷地探索能夠協助女性兼顧家庭以調和女性在家庭與工作兩方面的衝突、消除就業和職場歧視的陪產假和育兒假制度。
  • 日本討論「男性育兒假」義務化遇冷,為何日本男人不願回家帶娃?
    #由於日本少子化嚴重,為了減輕女性獨自育兒的負擔、促進生育,日本政府從2015年就開始呼籲給男性放育兒假,並在《育兒看護休業法》中明確規定,孩子未滿1歲的父母雙方都擁有休育兒假的權利,男性最多能獲得超過30周的帶薪育兒假,這在全球都是獨一份的超長假期。
  • 日本關注國際男人節,反思社會偏見增加男性壓力,將推男性育兒假
    11月19日是著眼男性健康、關注社會性別差異的「國際男人節」。 海外一些國家將這一天作為紀念日進行慶祝。 在日本雖然知名度還不高,但以此為契機,開始有人對「必須是一家頂梁柱」等偏見對男性造成的身心痛苦進行反思。
  • 為了解決少子化,日本拼了!日本男性公務員可休1個月的育兒假
    【南方+10月9日訊】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首相菅義偉9日就男性休育兒假一事表示:「希望讓男性公務員休一個月的育兒假。」呼籲人們關愛休育兒假的男性,這已不是第一次進入日本民眾視野話題。據日本媒體稱,菅義偉擔任官房長官時曾表示:「營造對男性休育兒假態度友好的職場慣例和社會氛圍非常重要。」
  • 日本男性國家公務員育兒假獲得率連續5年創新高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姜惠敏】日本中央省廳等的男性國家公務員2017年度的育兒假獲得率達到18%,首次超過1000人,並連續5年創新高。據日本NHK電視臺9月28日報導,日本國家公務員在子女3歲前可休育兒假。據人事院消息,2017年度可獲得育兒假的男性國家公務員除自衛官等外,共有6530人。
  • 上海擬建議男性強制休育兒假42天,男性育兒假是否有必要?
    1月14日騰訊新聞報導:針對目前上海家庭一孩多,二孩生育意願少等問題,上海市婦聯擬提交提案,建議增設夫妻共用育兒假,強制男性休假不少於育兒假的1/3。另外呼籲以家庭為單位評估撫養負擔,並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徵稅;持續推進普惠性託育點建設。
  • 日本是如何通過育兒政策解決人口問題
    如果一個國家勞動人口減少過快,會導致一個國家的稅收減少,進而產生一系列的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問題。研究鄰國日本的生育政策,有助於我國參考將來社會老齡化後的政策制定。筆者在日本期間育有三個寶寶,因此結合親身體驗來像大家介紹一下日本的育兒政策,看看日本是如何通過生育政策來促進解決勞動人口減少的問題的。
  • 日政府擬鼓勵男性公務員休超過1個月的育兒假
    中新網10月29日電 據日媒報導,相關人士29日透露,日本政府基本決定鼓勵男性國家公務員原則上休超過1個月的育兒假,據悉,該計劃可能最早於2020年度開始實施。據報導,日本政府正在研究一種休育兒假也不影響業務的體制,並考慮將育兒假休假率與各部門領導的人事考評掛鈎,方案大致內容預計將於近期公布。據日本政府人事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度休育兒假的男性國家公務員有1350人,佔可休假職員的21.6%,休假率較上年度上升3.5個百分點,創下1992年度設立育兒假制度以來的新高。
  • 日本「奶爸」逐年減少 申請育兒假常被瞧不起
    央廣網北京12月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日本社會的已婚男性中,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參與或很少參與家務與育兒的,日本媒體稱之為「零男」。另一種就是樂於協助妻子照顧孩子的「育兒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奶爸」。究竟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還是家庭裡,做「零男」還是當「奶爸」,日本男性面臨著兩難的選擇。
  • 男性陪產假「落地難」:何以成「紙面上的福利」
    前不久,有消息稱江蘇省擬立法明確男性共同育兒假,在男性陪產假的基礎上增加假期。這一消息再次將男性依法請假照顧妻子、孩子這件事情推到輿論前臺。在現實中,男性陪產假為何難「落地」?《法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隨著全面二孩時代的來臨,男性假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 休育兒假的日本父親們:承擔過照顧者的角色後,男人們發生了改變
    曾有調查顯示,高達80%的日本年輕男性表示將使用這種帶薪陪產假,但在實際生活中,只有不到7%的人使用。半數以上的男性,在妻子生產之後,只休了不到五天的育兒假。 在擁有第四個孩子的時候,山本做了一個和從前不一樣的決定。他休了一個月的育兒假。
  • 兩會:懷孕請假被辭 代表熱議是否設「安胎假」
    為了保護女性權益和福利,幾年前中國臺灣地區就推出了「安胎假」,僱主不得拒絕,更不得任意解僱,否則勞動部門可依法介入調查;最近還擬規定家有兩歲以下幼兒的夫妻,都可以請育嬰假。兩會熱議:是否有必要設立「安胎假」正方:可討論是否要立法設「安胎假」「關於產假的法律待遇安排世界各國是不一樣的,要符合自身國情,我們國家對婦女兒童的權益保護是比較明確的。」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王俊表示,但現在有一些情況發生了變化,孩子少了,對新生兒健康和教育的訴求也提高了。
  • 以身作則呼籲男性多多陪產!日本前首相之子要休2周陪產假
    最近,日本的環境大臣、前首相小泉川一郎的兒子小泉進次郎對外宣布了一個私人的決定,卻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 他和妻子的第一個孩子將在一月下旬出生,作為父親、同時也作為公眾人物,他決定以身作則,在接下來三個月裡請兩周陪產育兒假,以此行動來支持安倍晉三的女性經濟政策。
  • 共同育兒假,看上去很「美」
    「子女0至3周歲期間,鼓勵用人單位每年給予夫妻雙方各10天共同育兒假。」近日,有地區立法提出「共同育兒假」,引起社會關注和熱議。早在去年6月,我省開始施行的《江蘇省婦女權益保障條例》,就已提出了「共同育兒假」,鼓勵用人單位在女方產假期間安排男方享受不少於5天的共同育兒假。該條例已實施一年多,南京的奶爸們有人享受過嗎?記者日前對此進行了採訪。
  • 各國如何鼓勵男性休育兒假_中國婦女報<20170809期>第B4版:環球女界
    ■ 陳亞亞在生育領域,女性在生理上承擔了部分男性難以參與的工作,如懷孕、分娩、早期哺乳等,長期以來一些女性權益者都在倡導如何為生育女性提供更優惠的待遇,如增加帶薪產假、延長產假總天數等,但很少有人為男性參與育兒來爭取權益。
  • 釋新聞|國家鼓勵試行的育兒假是啥,若添娃男性適合休假多久
    如何保障企業不拒絕男性員工休育兒假?「男性育兒假,是我們業內不斷在呼籲的,因為很多研究表明,男性早期參與育兒對女性壓力的分擔,其實還是很有幫助的。」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說,「對女性來說,生產後很需要來自伴侶的支持,會有一種對方和自己在一起承擔育兒任務的感受,不會那麼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