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北大媽+人大爸打造的互動親子平臺,
分享海量育兒知識,
為父母提供兒童成長所需精選內容,
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兒以靈感
文:劉娜
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
「我在。」
「我和你在一起。」
「我是你的退路,會看著你走向前方。」
「我可以平庸,但在你被不公對待時,絕不懦弱。」
很多父母並不知道,這些信念,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多麼重要。
1.
還有5個月,2021年的高考就要到來了。
又一個孩子,再也沒法參加高考,步入嶄新而充滿無限可能的大學。
1月16日,她在校園內,選擇了從4樓縱身一跳。
40多分鐘後,學校才發現渾身是傷、躺在地上的她。
她被送往醫院後,經搶救無效去世。
年僅18歲。
10天過去了,她的屍體還存放在醫院太平間。
她父母覺得,她死得很冤。
她媽媽在接受採訪時說,提到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女兒就遭到班裡一個女生A的辱罵。
「媽媽,我實在受不了了。」
女兒曾這樣像她哭訴。
她曾問女兒怎麼和A結下了不愉快,女兒的解釋是:
她在第一排坐著,有一次A敲門要進來,她正好在整理書本,就開門晚了一點,門開開了,A進來就大罵她,罵的特別難聽,罵了很長時間。
從此後,A隔三差五就要羞辱她。
1月12日,她女兒暈倒在教室裡。
送往醫院後,女兒身體並沒有檢查出異樣。
醫生耐心詢問孩子是不是生氣了,女兒這才說,又是A辱罵了她。
受害女生的媽媽說,她也曾向學校老師提出,不要讓女兒和A坐一排,但學校老師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就像沒有聽見一樣。
直到事發。
孩子跳樓後,40多分鐘才有人發現,送往醫院後,孩子一直昏迷不醒。
主治醫生告訴家長,趕快調監控,看看孩子出事兒的第一現場,到底是哪裡,孩子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摔倒的——醫生和家長曾推斷這個孩子是不是受到了校園暴力。
家長聯繫學校,學校推諉說「不湊巧,監控室沒有人」。
孩子去世後,監控被調了出來:
穿著羽絨服的女孩,在寒風吹動窗簾的窗前,站了好一會兒後,最終選擇縱身一跳。
面對家長的追責,學校負責人的說法是:
這事兒和學校無關,讓學校道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讓人到中年又失去孩子的家長,沒法兒接受。
「一分錢不要,就要一個公道。」
受害女生媽媽說,她現在不要一分錢,只要那個辱罵自己女兒的A站出來,給死去的女兒賠禮道歉。
這是一個失去女兒的母親最後的執念:
怎樣的道歉,也挽不回一個如花的生命了。
目前,媒體採集的報導,只有受害女生家人單方面的聲音,沒有學校負責人的說法,也沒有另一個女生家人的回應。
所以,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我們不能輕易下結論。
今天,我從這個悲劇開始寫起,是想和更多大人,探討這麼一個問題:
如果你是家長,你發現你家孩子受欺凌,你要怎麼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
如果你是老師,你發現班裡孩子有異常,你又要怎麼做,才能最大可能減少悲劇發生?
2.
什麼樣的孩子,容易成為校園欺凌的目標?
答案是:
那些看起來很弱很好欺負的人。
校園不是一方淨土,孩子也不都是天使。
有些孩子比大人還深諳人性欺軟怕硬的弱點。
在《少年的你》中,陳念是總被人欺凌的那個少年。
她一個人上課,一個人做作業,耳朵裡總塞著耳機。
她生活在單親家庭,電影裡沒有交代她的父親,就仿佛那是個不存在的角色。
她的母親活在底層,靠賣假面膜為生,後遭到處罰,欠下很多錢,債主大半夜來家敲門,她一走了之,把所有問題都留給未成年的女兒去面對。
家門口貼滿了討債的大字報。
陳念在家寫作業,把窗簾都拉上,洗澡不敢開燈。
如果有人來討債,她就把燈全關上,自己躲到桌子底下。
她明知道,躲在桌子底下什麼用也沒有,可她還是要躲。
面對債主她躲,面對校園霸凌者,她也只能躲。
因為,她無人可依,所以不敢反抗。
直到後來,她遇見了同病相憐的小北,遇見了好心的警察,在極端事件中把藏在隱蔽角落裡的校園欺凌拽出來,讓更多人看見,大人們才在痛心中明白:
原來,那個弱小的孩子,在緊張而艱難的學習生活中,還長期承受著來自同齡人的惡意和追殺。
現實生活中,那些長期遭遇欺凌的孩子,多是出生於殘缺家庭、膽小孤僻、甚至長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
抑或,遇到了難題,父母從不選擇和他們站到一邊,而是習慣用語言羞辱責罵「肯定都是你的問題」的那些孩子。
言而總之:
就是看起來很弱,且沒有人愛的孩子,缺少強有力的後臺支撐和情感連接的孩子。
這裡面,有一套因果邏輯在:
人性的欺軟怕硬,讓霸凌者將目光瞄準膽小內向的孩子→這些孩子遭受委屈後,不敢或無法向大人求助,或者即便求助了,也不能得到有效幫助→求助渠道的阻塞,讓霸凌者更加有恃無恐,讓被欺者更加恐懼無助→直到悲劇發生,以自殺自傷或反殺反傷的形式。
怎麼斬斷這條因果邏輯的鏈條?
答案,在第二步:
為人父母,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被欺凌的苗頭時,比如恐懼去學校,比如經常做噩夢,比如眼神渙散不敢直視人的目光,比如說起學校總在你面前吞吞吐吐……
在第一次發現這種情況時,你就應該拿出姿態和方法,問清原因,查找真相,和孩子一起解決。
並讓孩子明白:
遭遇霸凌,不是他不夠好,而是作惡者不對。
爸媽是和他站在一起的,絕不會善罷甘休。
這方法,又分三步走:
第一,及時聯繫老師,有必要去一趟學校,告訴你發現的孩子的異樣,讓老師知道並調查這件事,也讓老師從你重視的態度中,重視你孩子的狀態。
第二,跟蹤觀察老師的行動,看老師到底有沒有採取有效措施,調查處理這件事。如果有,及時表示感謝,並聽聽孩子的反饋。
如果沒有,你要在掌握事實的基礎上,直接向學校投訴,拿證據,說訴求,合法合理地幫孩子討要公道;
第三,事情得到圓滿解決後,再次告訴你的孩子:
「謝謝你告訴我你的遭遇,今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爸爸媽媽都會和你一起解決。」
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僅在反抗中,給孩子討要了公平,而且在身體力行中,讓孩子自幼就明白:
「我的身體,我的感受,都不是任人蹂躪的。我的善良,有底線有鋒芒。」
如是,孩子才會在成長中,珍貴自己的身心,捍衛自己的權益,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保護自己。
所以,相比考100分,為人父母,當我們把孩子第一次送進校門的那一刻,要一遍遍對孩子重複的話是:
「如果有人欺負你,你要知道,爸爸媽媽是和你在一起的。但如果你欺負別人,你也要知道,他的爸爸媽媽不會善罷甘休的。」
為什麼要說這樣兩句話?
第一句「我和你在一起」,是給孩子歸屬感,並告訴他在父母心中有多麼重要。
而第二句「你不能欺負別人」,是讓孩子在換位思考中,看見邊界,學會敬畏。
但,反對校園欺凌,僅僅依靠父母,還是不夠的——
3.
我在寫調查專欄時,曾做過一期關於校園欺凌的調查報告。
其中有個讀者,回憶起他12歲時,遇到過的一件事。
他給我講這段往事時,已經30歲,事情過去18年了,他依然記憶猶新:
他父親去世後,跟隨叔父到市裡讀中學。
因為是插班生,個頭又比較矮小,性格內向,被人嘲笑為鄉巴佬,所以班裡有個男生總是鼓動其他人,公然欺負他。
有一次,他去開水房打開水,那個男生偷偷跟在他身後,用一缸子滾燙的熱水,順著他的後背澆下去,惹得所有接開水的同學哈哈大笑。
幸好當時已是深秋,他穿得比較厚,沒有燙傷。
他哭著返回課堂時,班主任發現了他的異樣,當場把他叫出來,詢問他到底發生了什麼。
然後,班主任跑到茶水房,接了滿滿一缸子熱水,鼓勵他當著全面同學的面兒,也照著那個男生的背後澆下去。
他當然沒有照做。
隨後,班主任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兒,說了這麼一段話:
「XX沒有去傷害同學,是因為他懦弱嗎?
不,是因為他善良,是因為他知道被欺凌的滋味,所以不想去當欺負別人的人。
他更知道,真正的強者,不會欺凌弱者,而是用拼搏和奮鬥,強大自己,幫助他人。
我們都要謝謝XX這樣的同學,我們都要當XX這樣的同學。
但今天這件事兒,不能到此為止!」
當天下課後,班主任把他喊到辦公室,告訴他「這不是你的錯,你以後遇到麻煩,一定要和我說,在學校裡,老師就是你的監護人」。
當天下午,班主任又通知他叔叔,還有對方的父母都來到學校,當著教務處主任的面兒,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
同時,班主任不僅讓對方父母保證回家好好管教孩子,也讓學校領導知道欺凌這件事兒,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如果不重視,後果會很嚴重。
更令他感動的是,從那以後,班主任不僅上課經常提問他,鼓勵他回答問題,而且每發現他進步一點,就當眾肯定他,自習課時還總愛在他身邊停留。
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欺負他。
他對班主任心懷感恩,愈發熱愛學習,從初二一路猛追,初三以年級第五的成績,考上全市重點高中。
高考時,又以全校第10的成績,考上了985。
「這些年,我每次回家鄉,都要去看班主任。在我心中,他不僅是真正的師者,也是慈愛的父親。」
他說。
多年後,我學了一點心理學,再回頭看這個讀者和老師的故事,發現這位老師面對校園欺凌時,準確地運用了反對校園欺凌中,危機幹預的「四個立即」:
第一,立即制止欺凌行為,並採取有效行動,以儆效尤;
第二,立即找霸凌者和受欺凌者單獨談話,掌握第一手資料;
第三,立即向更多人求助,包括雙方家長和學校領導,不大包大攬,而是把責任均攤,喚醒各方責任的到位;
第四,立即對受欺凌者給予心理疏導和安撫,讓他明白自己的重要性,並由此相信公平,熱愛正義,在被關愛中得到治癒。
這「四個立即」,值得我們很多老師學習。
不要因為一時疏忽,而淪為校園欺凌的幫兇;
也不要因為害怕事情鬧大,不願和家長說真相,不敢向學校領導求助,最後悲劇發生,在輿論倒逼中承受更大壓力。
甚至,成為悲劇鬧大後,被犧牲掉的那枚棋子。
為人師者,希望我們的老師能懂得:
老師不是神,做的非常有限,不可能挽救紮根家庭內部的每個孩子。
但有智慧有方法有行動的老師,勝過了神,因為他的一個舉動,足以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
4.
悲劇的意義,不僅是眼淚和傷痛。
還是把問題以極端的方式顯現出來,讓我們在思考、追問和行動中,去呵護更多弱小而珍貴的生命。
面對悲劇,討伐和懲戒當然要有,那是對作惡者和不作為者的問責。
但我更願意,把自己思考和習得的方法,分享給更多人,讓我們一起保持內心的光,讓更多孩子走出黑暗。
最後,關於校園欺凌,還想再囉嗦這樣一段話:
孩子弱小時,父母一定要強。
這「強」,不是強詞奪理,不是恃強凌弱,而是「我本普通,但絕不可欺,我本善良,但有所不讓」。
然後,站成一棵樹,讓孩子知道你在;走成一條路,讓孩子在見過「保護」和「珍貴」的模板後,學會保護自己,珍貴自我。
學生受欺時,老師一定要快。
這「快」,是快速解決不留後患,是眼疾手快減少傷害,是大快人心剎住邪風,是在悲傷蔓延之前快人一步,是在悲劇尚未鑄就時快馬一鞭。
然後,用公心播撒下公平的種子,用愛心等待一朵花開,用一場責任和善意,救贖一個孩子可期的未來。
- END -
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公號:閒時花開(ID:xsha369)
這世界總有黑暗,你應該做孩子的一束光,給他溫暖,也帶他成長。置頂/星標媽媽真棒或者在文末與我們
中獎結果將會在本周末19:40頭條推文文末公布,為了避免錯過自己的獲獎消息。
建議各位夥伴:趕緊置頂/星標,多多留言互動準沒錯
微信號:mama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