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河北涿州市技師學院的王佳玉剛剛結束了在「振興杯」的比賽。作為模具工(衝壓)項目裡唯一的女選手,身高1.59米的她要踮著腳才能夠到機器,後來裁判給她搬了個小凳子墊在腳下。她的手布滿老繭,胳膊都練出了肌肉。
在第十六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職工組)決賽賽場上,這樣的選手還有很多。300多名大國工匠齊聚大賽,他們努力拼搏的身影、對技能報國的追求以及從「塔基」到「塔尖」的奮鬥故事正在影響著更多人。
手經常流血,指甲泡一個小時才能洗乾淨
王佳玉是河北涿州市技師學院的一名教師。儘管備賽時她經常跑步提升體能,但比賽到第二個小時的時候,她依然有點體力不支。「要把所有的板全鑽完,鑽完之後還要裝配,要在鑽床和裝配臺之間來回跑。操作的虎鉗對女生來說也很重,薄薄的工服都被汗水溼透了。」
對她來講,比賽最難的環節是裝配。雖然備賽時她練習了20多套,但最快時也只能卡著時間做完。裝配要把所有的板和模架上面的孔和螺紋加工好,然後將其裝配起來,最後再衝壓,要求選手有較強的體力。
敢和男生同臺競技,是因為王佳玉平時重視體能訓練。她喜歡跑步,還參加過42公裡的全程馬拉松比賽。
今年集訓,在一個多月裡,王佳玉的手經常受傷,被機器砸到,鋼刺扎進肉裡,手上留下了小黑點。「在給鋼件鑽孔的時候難免要碰它,特別細的那種小鋼刺就扎進來了,因為要按時完成,有時候就把刺按進去,練習結束後再把刺用針或者指甲刀挑出來。時間久了,就形成了這些小黑點。」王佳玉說。
王佳玉笑稱自己不像女孩子,別人的手都白白嫩嫩,自己的手連指甲都是黑的,回家要把手放在水裡泡一個小時才能把指甲裡的黑漬洗乾淨。
儘管訓練很辛苦,但她很享受過程,每天一去車間就開始給自己定任務,完成了會有成就感。
平時教學中,王佳玉就重視理論和實踐操作,這次參加國賽,她也成了學生的榜樣,他們紛紛給她發微信加油。「我很珍惜參賽機會,要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她說。
手術住院10天,傷口沒癒合就趕回訓練
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工人楊國心賽前因腿上長了囊腫做了手術,正常需要休息一個月左右,可26歲的他住了10天院就著急趕回訓練。練習時,未癒合的傷口時不時像針扎一樣疼,傷口裂開了,他就去藥店買酒精紗布簡單包紮處理,堅持備賽。
「一年就這一次機會,媽媽勸我好好休息,不行就明年再參加,可我一定要努力把握這次機會。」他認為,參加全國大賽,和全國各地的人才比拼技能,可以開闊眼界,接觸到不同的加工工藝。「我們都是統一划線、鑽眼,而有的選手採用的是組合配置的工藝,節省時間。」
這並非他首次參賽,2016年他曾在省裡集訓時被淘汰,沉澱幾年後,楊國心磨練技藝,再次奮戰「振興杯」。
10月集中備賽時,他瘦了10多斤。「要保持高精度就靠平時苦練,每次都要練習2個小時以上。」楊國心說。
能夠參加省賽、國賽,一路過關斬將,楊國心堅信這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比如,一共比賽3個小時,離比賽結束還剩20分鐘,還有好幾項工作沒有做。如果手忙腳亂了,那加工項目可能得不到分,這時候越著急越完不成。」
參賽「振興杯」還讓他平時工作的工藝精度得到提升。「我們日常加工飛機零部件對精度要求較高,比如原來我鑽一個孔,孔距精度保持在0.1毫米左右,但參賽後,精度可以提高到0.05毫米,這對日常生產很重要。」
「行行出狀元,作為藍領工人能夠參加國家級的比賽,說明當初的路沒選錯。我要努力提升技能,成為公司的首席專家,不辜負自己的青春,讓父母為我自豪。」他說。
成為企業頂梁柱
賽場上,很多選手表示,「振興杯」大賽已成為一線青年工人心中的技術標杆和努力方向,激發了青年工人學練技術、比拼技能的熱情,成為深入人心的品牌。
來自鞍山鋼鐵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的信息安全員朱政昊參加了計算機網絡管理員工種的比賽。他介紹,「振興杯」大賽激發了企業重視技能的熱情,公司每周都舉辦一次技術講座,邀請專家或公司資深工程師授課。公司也會舉行網絡攻防比賽,讓大家擴充路由器、交換機、防火牆方面的知識,營造技能比拼的氛圍。
中建二局北方公司團委書記呂曉慶認為,「振興杯」大賽讓人們意識到國家和社會對青年技能人才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提升了技能人才追求卓越提升自我的信心,越來越多的一線青年工人通過賽事成長為企業的技術帶頭人,「振興杯」已經成為大國工匠的搖籃。
上海汽輪機廠的維修電工顧源則表示,企業現在對技術工人非常重視,建立了專門的培訓實驗室,配置了不同型號的工具機供大家實踐練習。「振興杯」強化了大家對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追求。
貴州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工人林巧認為,參加「振興杯」提升了他的學習能力,只有經歷過才會懂得其中的辛苦,才會體會到收穫的喜悅。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大賽中學到知識。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