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倡導正能量的生活中,我們經常以「這個人充滿負能量」為由去排斥一些人。因此,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變得戰戰兢兢,生怕被人貼上「負能量」的標籤。
如果我們反觀自己,我們會發現大多數人身上的「負能量」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負面情緒」。我們多數人只是學會了將負面情緒小心精緻地掩藏起來了而已。
那麼,什麼是負面情緒呢?
情緒管理是從職場中盛行開來的,它主要針對的就是人的負面情緒。在工作中有負面情緒,就意味著客戶的投訴,訂單的丟失,飯碗的不保。於是,我們在職場中學會了管理我們的情緒——簡單粗暴地說,就是把情緒給關起來,不表現出情緒。碰到無理的人不可以生氣,自己再難過,也不能流眼淚。
情緒如此不被人待見,以至於後來我們發洩情緒時,身邊人會帶上一句:「你不要這麼情緒化好不好?」
曾經一名臺灣的心理師在EQ提升課上問小朋友:「你生氣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你最近一次生氣是什麼時候?」小朋友的回答是:「不知道,沒有。我的爸媽說不可以生氣,老師說情緒是不好的。「
說的話再有理,在負面情緒面前也變得沒用。負面情緒成了不被人愛、沒人要的東西,可它真的一無是處嗎?忽略負面情緒會有什麼災難?為什麼在演化的過程中,負面情緒沒有被淘汰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可以救命。
曾經有一個華爾街的女強人向她的心理醫生分享說,在以男性為主的環境中工作,她學會了控制和壓抑自己的情緒,並和她丈夫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有一次她的丈夫將玻璃杯朝她對面的牆上砸去,摔了個粉碎,她除了生氣之外,絲毫沒有感到害怕。直到下一次爆發再發生時她的丈夫拿出了刀,她才撥打了急救電話。
情緒是一種感覺,是一個人主觀的感受,是我們的想法。比如你說:「我很生氣,我想揍人」。我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認知都是正確的,也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接受,但基本情緒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它是跨文化的。
感受本身沒有是非與對錯。如果你覺得冷,你可以說「我好冷!」而你身邊的人不會反對你說:「你不應該感到冷」。
人的面部可以辨別出六種基本的情緒:快樂,悲傷,憤怒,驚訝,恐懼,噁心。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接受的,問題出在你如何正確辨識情緒,以及用什麼方式將情緒表達出來。
兩年前在拉斯維加斯發生的一起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qiang擊案,64歲的史蒂芬·帕多克在警察進入他酒店房間之前開qiang自殺。史蒂芬.帕多克讓很多人困惑,根據犯罪心理檔案,他不像個殺手。他有錢有房,遵紀守法,無犯罪記錄。聯邦警員至今無法找到他行為的具體動機。
這讓我們沉思。這個案例背後是否存在著負面情緒在作怪的因素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肯定,負面情緒是人感覺系統中的客觀存在,存在意味著合理。每一個人都會經歷負面情緒,只是每個人經歷的程度和表達的方式因人而異,因情況不同而不同。
你還記得最近一次你哭,或者生氣是什麼時候嗎?也許是在很久以前,也許你不記得了。但這並不代表你沒有經歷過它們,你只是不再注意到它們的存在,像我們開頭裡說的,我們在後來學會了忽略我們的情緒,對它們進行了壓抑或轉移。
沒錯,沒有人喜歡負面的情緒,但它們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負面情緒可以向我們發出預警,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再不做些改變,可能就會有危險了。就像痛的感覺,你把手放在熱爐上面,如果沒有痛的感覺,你就不知道要把手抽回來。
在發達國家有一個普遍現象和趨勢,那就是大家都很努力地抗拒負面的感受。在一家普通的藥店裡,你可以看到一整面牆上賣的都是止痛藥。據美國相關部門的統計,止痛藥在每年的銷量位居榜首之列。
吃了止痛藥之後問題就消失了嗎?也許是的,但也許是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當你逃避、忽略或壓抑問題,問題就有可能累積得更嚴重。
負面情緒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很重要,它不會被淘汰掉,它也沒那麼可怕。或許有的時候它很強烈,但持續性不會太久。
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悲傷。情緒的存在,可以讓生活中美好的事情變得更鮮明。試想,一個從來沒有失去過的人,對「擁有」的體會比較有限。人與生俱來如此不同的情緒如同畫盤中的色彩,如果我們願意用多一點顏色,用心去經受每一種感受,或許我們可以創造出多彩多姿更豐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