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發現我家柚子妹變得愛哭了。
早上起床比較慢,穿好衣服會哭著到客廳去抱下我;
在好朋友家玩,要回家了估計是沒玩盡興,回到家裡也會哭著來抱下我;
不過每次,她抱我時,我也會抱她,表示理解。
她便馬上情緒穩定,去準備上學或去玩了。
日常溝通中,遇到不少父母,他們在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時,第一反應會是堵:
這麼點小傷,哭什麼?
弟弟不就拿你的玩具玩一下嗎?那麼生氣至於嗎?
有時情緒雖然暫時被堵住了,但不少孩子卻越來越不開心或叛逆,這讓父母們更為頭疼。
我認為,壞情緒猶如洪水,宜疏不宜堵,這樣才不會在孩子的心裡沉澱,引發大的問題。
綜藝節目《放學後》,9歲的男孩駿熙很讓人稱讚和疼惜。
好朋友想要他的生日禮物,駿熙不願意給,可爸爸卻一再勸說要他給朋友,最終駿熙默默地把禮物給了出去;
他寫好了作文,爸爸看了不滿意,一遍遍地讓駿熙改,直到他不情願地改成爸爸想要的樣子;
作業被弟弟撕破了,爸爸卻說:你是大的,先批評你。
看著駿熙把情緒收起一一忍受的模樣,很多人覺得很疼惜,也有人說他懂事。
而我只想說,這些被藏起來的情緒會給帶來深深的傷害。
默默承受習慣了,他就不會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了,這樣的孩子正常嗎?心疼他。
教育專家蘭海老師說:相對於一個9歲孩子來說,如果他情緒激動,才是正常和真實的。
對於孩子來說,真實比正確更重要。
早上上學的路上,看女兒心情不錯,我便和她聊起了最近哭的話題。
沒有貼標籤,沒有提及其他,我只是關心問她早上起床後為什麼不開心地哭了。
孩子想了一下,說早上起床時有點迷糊,穿好衣服又擔心晚了,心裡有點生自己的氣,就哭著去抱我。
我告訴她:生自己的氣,是一種叫愧疚的情緒小怪獸。
並提醒她,起床慢了覺得愧疚,可以怎麼做解決呢?
孩子馬上就明白了:可以在洗臉刷牙時速度快一點。
我笑著提醒:鬧鐘一響就坐起來,這樣是不是更好了?
看著孩子的笑臉,我也很開心:孩子又認識了一個新情緒,而且也越來越會自己想辦法了。
孩子鬧情緒時,其實正是進行情緒教育的好時機。
會教育的父母,通常會採用下面3個方法應對:
1.允許孩子表達真實的情緒和想法
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去堵
2.引導孩子表達和處理情緒的正確做法
學會情緒管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多引導,孩子才會懂得如何表達和處理
3.父母做好榜樣
父母如何處理自己情緒,往往是最能給孩子帶來真實的場景體驗。
只有讓孩子正常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才不會把不良情緒積壓留下更大隱患;
引導孩子去面對情緒,解決問題,孩子才會慢慢學會管理情緒;
父母做好榜樣,讓孩子在真實場景中學習應對情緒的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人際關係、社會適應能力,都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特別是負面情緒處理能力有關。
孩子有情緒不用怕,積極面對才是正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