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情緒不用怕,真實和正常比正確更重要

2020-09-18 蘇菲聊育兒

最近一段時間,發現我家柚子妹變得愛哭了。


早上起床比較慢,穿好衣服會哭著到客廳去抱下我;

在好朋友家玩,要回家了估計是沒玩盡興,回到家裡也會哭著來抱下我;

不過每次,她抱我時,我也會抱她,表示理解。

她便馬上情緒穩定,去準備上學或去玩了。


日常溝通中,遇到不少父母,他們在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時,第一反應會是堵:


這麼點小傷,哭什麼?


弟弟不就拿你的玩具玩一下嗎?那麼生氣至於嗎?


有時情緒雖然暫時被堵住了,但不少孩子卻越來越不開心或叛逆,這讓父母們更為頭疼。


我認為,壞情緒猶如洪水,宜疏不宜堵,這樣才不會在孩子的心裡沉澱,引發大的問題。



1.真實表達情緒比埋藏情緒更重要


綜藝節目《放學後》,9歲的男孩駿熙很讓人稱讚和疼惜。


好朋友想要他的生日禮物,駿熙不願意給,可爸爸卻一再勸說要他給朋友,最終駿熙默默地把禮物給了出去;


他寫好了作文,爸爸看了不滿意,一遍遍地讓駿熙改,直到他不情願地改成爸爸想要的樣子;


作業被弟弟撕破了,爸爸卻說:你是大的,先批評你。


看著駿熙把情緒收起一一忍受的模樣,很多人覺得很疼惜,也有人說他懂事。


而我只想說,這些被藏起來的情緒會給帶來深深的傷害。


默默承受習慣了,他就不會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了,這樣的孩子正常嗎?心疼他。


教育專家蘭海老師說:相對於一個9歲孩子來說,如果他情緒激動,才是正常和真實的。


對於孩子來說,真實比正確更重要。



2.溝通,尋找情緒背後的原因


早上上學的路上,看女兒心情不錯,我便和她聊起了最近哭的話題。


沒有貼標籤,沒有提及其他,我只是關心問她早上起床後為什麼不開心地哭了。


孩子想了一下,說早上起床時有點迷糊,穿好衣服又擔心晚了,心裡有點生自己的氣,就哭著去抱我。


我告訴她:生自己的氣,是一種叫愧疚的情緒小怪獸。


並提醒她,起床慢了覺得愧疚,可以怎麼做解決呢?


孩子馬上就明白了:可以在洗臉刷牙時速度快一點。


我笑著提醒:鬧鐘一響就坐起來,這樣是不是更好了?


看著孩子的笑臉,我也很開心:孩子又認識了一個新情緒,而且也越來越會自己想辦法了。



3.孩子有壞情緒,聰明的父母會怎麼做呢?


孩子鬧情緒時,其實正是進行情緒教育的好時機。


會教育的父母,通常會採用下面3個方法應對:


1.允許孩子表達真實的情緒和想法


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去堵

2.引導孩子表達和處理情緒的正確做法


學會情緒管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多引導,孩子才會懂得如何表達和處理

3.父母做好榜樣


父母如何處理自己情緒,往往是最能給孩子帶來真實的場景體驗。



只有讓孩子正常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才不會把不良情緒積壓留下更大隱患;


引導孩子去面對情緒,解決問題,孩子才會慢慢學會管理情緒;


父母做好榜樣,讓孩子在真實場景中學習應對情緒的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人際關係、社會適應能力,都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特別是負面情緒處理能力有關。


孩子有情緒不用怕,積極面對才是正確之道。

相關焦點

  •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父母與孩子的情緒溝通,決定了孩子的情商養成
    前面提到了培養孩子的情商,最有效的方法是與孩子進行情緒溝通。到底該怎麼做呢?應該分五步走:1、察覺到孩子的情緒其實孩子有小情緒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觀察到。除非是特別不用心的家長,才會忽視孩子的情緒變化。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會與往常的狀態不一樣。
  • 教會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和情緒會逐漸豐富和成熟,會懂得愛、憤怒、羞辱、高興、驕傲、興奮、哭泣、恨、害怕等等。在孩子懂得或者正在經歷這些感受時,父母的重視和有效引導,對孩子的人格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要教孩子認識有情緒和感受是正常的,沒有對和錯,喜、怒、哀、樂,是人的正常情緒表現,並且我們要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所以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需要跟他共情,並且傾聽他訴說,而不是急於告訴他很多道理。其實有時候孩子把事情說出來,說完了情緒就好了。如果常常壓抑,最終是會爆發的。
  • 孩子有壞情緒不用怕,家長學會三個方法,引導孩子疏導情緒
    很多家庭都是只選擇生育一個孩子,就這樣還有很多家庭感覺負擔不起。有的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沒有提供很好的物質生活,對於孩子有些愧疚,家長會在其他地方補償孩子。甚至有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都是默許的,孩子就會在家長的慣養中出現很多的壞習慣、壞情緒。
  • 孩子出現了消極情緒,家長不要感覺不重要,正確地糾正很有必要
    孩子一旦出現了消極情緒,家長不要感覺一切不重要,正確的糾正是特別有必要的,不妨大家好好來了解一下吧。一個大男子漢表現出來的消極情緒,讓宋先生很是很生氣,於是他對孩子說,你為什麼這麼差勁呢?有多少煩心事啊?宋先生這種做法,顯然是欠缺考慮,應該和孩子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心中所想,正確的糾正是最有必要的。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消極的情緒呢?
  • 孩子有情緒不要一味地打罵,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情緒處理
    情緒控制能力差的媽媽,或許當場就會責備孩子,但顧佳沒有責備孩子,反而平復了自己的情緒。情緒控制能力稍微好一點的媽媽,或許會在回家後給孩子臉色看,用負面情緒讓他知道他把事情搞糟了,但回家後的顧佳依然沒有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反而溫和安慰孩子。
  • 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分數更重要
    公約發布後,引發家校廣泛討論,輿論很快形成兩極分化的態勢——「群裡不公布成績,有孩子考差了不告訴家長,家長怎麼去督促呢」「期中期末成績還是要公布,可以按學號公布」「不公布成績,那保送生名單會不會有暗箱操作?」
  • 教會孩子正視和善待自己的情緒,是孩子自律人生的重要底色
    但是,一旦有一件事,或許只是一件小事惹怒了孩子,這個情緒能量球就會被引爆,後果往往不堪設想。 孩子不良行為和扭曲性格背後,都是源自負面情緒沒有得到正確且及時的疏導。孩子的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對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良好的情緒管理是孩子適應社會、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基石,讓孩子學會自我調控把握自己的情緒,學會排解負面情緒,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
  • 引導孩子正確的情緒發洩方式很重要!
    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每個人都有情緒,孩子也不例外。好的情緒需要表達,不好的更是要發洩出來,長久的負面情緒積壓會給孩子的發展帶來不可想像的阻礙。So,今天優兒學堂的專家就教您幾招,讓您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情緒發洩,讓孩子成為正能量滿滿的小太陽!
  • 孩子"情緒飢餓"要警惕,使用正確方式來引導,讓你與孩子更親密
    情緒對於我們來說真的是隨處可見,但是你們知道應該如何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其實大人也是很難把控自己的情緒,更何況是孩子了,要是大人鬧情緒的話,其實倒是好說的,要是小孩鬧情緒的話哦,真的是會影響到我們以後的生活,尤其對於他們的成長也是一個大麻煩,要想 讓孩子不再鬧情緒,不出現"情緒飢餓",那就應該好好的引導,只有掌握這些引導,才能讓你與孩子的關係變得更加的親密!
  • 和智商相比,培養孩子的情商更重要
    了解孩子情緒發展變化中隱含的信息,是每個家庭迫切關注的問題。許多父母也意識到,只有正確了解孩子的各種情緒,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積極健康發展。如果孩子無法正常表達自己的情緒,那麼就很容易產生一些極端的心理問題。有這樣一個故事:翔翔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每天工作都很忙,翔翔就由退休在家的姥姥照顧。
  • 孩子的情緒有多重要?
    這種情緒兩極性極強。如運動員在賽場上看到國旗、聽見國人吶喊,就會激情爆發,贏得賽事。這是一種積極地激情。孩子的情緒有多重要?孩子的情緒有多重要? 情緒是一種伴隨人一生的東西。情緒的這些表現與感受,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尤其,對青少年兒童來說,他們才接觸世界不久,而且一直生活在家庭和學校的象牙塔之中。
  • 孩子總情緒失控?和孩子玩「情緒紅綠燈」,拽出身體的情緒小怪獸
    幾乎每個孩子總有一段時期會讓家長們產生類似的困惑、憤怒、委屈和糾結。事實上,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會遵循一定的規律,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 他有了自己的產權意識,當自己的東西被觸動時,他可能會很生氣,更不用說大方地與他人分享;他有了秩序感,不僅要固定地穿衣、吃飯、上學,還要幹涉父母和家人的生活。
  • 孩子撒潑耍賴家長「委曲求全」其實大錯特錯,表達自己情緒更重要
    在超市裡看到一把玩具槍,家裡已經有N個同款了,熊孩子就是哭著要,還引起了圍觀,答應買還是訓斥孩子? 自己分身乏術,一邊做飯一邊輔導作業,眼看到了睡覺的時間,孩子還是磨磨蹭蹭,你能不急躁嗎? 想到這些場景,你是不是已經瞬間氣炸了,掙扎著似乎跌進了無邊的深淵。但是,小知告訴你不要怕。
  • 孩子愛發脾氣?父母不用講道理,培養情緒穩定的孩子這招太實用
    孩子愛發脾氣?父母不用講道理,培養情緒穩定的孩子這招太實用大部分家長在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的時候,非常不適,想迅速通過幫孩子解決現實問題,或者情緒問題來讓自己舒服點。對於情緒的學習,父母親卻沒有那麼多耐心讓孩子跌倒、受傷、感覺疼痛,然後再學習。
  • 不要讓孩子怕了你,家長的情緒管理很重要
    親子教育用的是智慧,然而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失去耐心就會對孩子發脾氣,孩子見了都怕,今天給家長朋友們帶來一些情緒管理的方法,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直面壞情緒不少家長選擇忍住不讓自己發脾氣,但更好的做法是接受壞情緒。
  • 《生氣湯》: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比壓制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釋放
    02孩子有負面情緒是正常的霍斯總有不如意的事,想不出問題的答案、收到一封情書、牛踩了他一腳、媽媽沒有去接他而是讓珍珠阿姨代替在一本情緒心理學書籍中看到這樣一句話:人不可能永遠處在情緒正常的狀態,生活中既然有挫折和煩惱,就會有消極情緒。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消極情緒,而是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和成人一樣,他也會有情緒。
  • 孩子有罵人,憤怒等各種不良情緒,正確的對待方式是什麼?
    三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能夠體驗到討厭,傷心,抱歉,擔憂,害怕,嫉妒等等豐富的情緒感受,但是他們對情緒的覺察和應對還處於萌芽階段,當他們遭遇到負面情緒時,常常不知道如何應對。他們一般採用哭鬧,攻擊,畏縮等最原始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負面情緒。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一生病之後會很不好帶,他們常常會發脾氣,煩躁或者精神不振,很粘人;有時會故意搗亂,晚上睡覺磨牙,咬手指,口吃等等。
  • 家長回應孩子情緒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面對孩子的情緒時,家長的回應方式尤其重要。最最重要的就是接受孩子的情緒,再對具體情況作出應對。而那些相關的道理,家長該用自身的行為和舉動去讓影響孩子,讓他們清楚,面對一些可能會讓自己情緒失控的事情時其實還可以有別的選擇。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和孩子溝通前,父母該怎么正確管理情緒?
    父母越發脾氣,孩子就越不聽。惡性循環就開始了。誰都不願意做一個愛發脾氣的父母,但是孩子好像總能抓住我們的軟肋,有一萬種讓我們歇斯底裡的方法。但總還是有少數父母,能夠用平和的方式讓孩子和他們達成共識,參考他們的建議順利成長。蘿拉•馬卡姆博士在她的《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分析了父母的情緒來源,並提供了正確控制情緒的方法。
  • 「媽媽,我怕鬼」,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孩子經常說:「媽媽,我怕,有鬼。」這個時候,第一時間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值得信任」,比對孩子:「說不怕,沒有鬼。」重要得多。3~6歲的孩子的想像力豐富,會有想像中的「朋友」。否定式回應會讓孩子越黏人孩子說怕「鬼」的時候,通常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說:「不怕,哪有什麼鬼。」這種否定式的回應,是在否定孩子真實的感受,阻止孩子獲取安全感的權利。長期否定式的回應,會讓孩子越來越難哄,越來越纏人。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就會更加恐懼,更怕「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