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父母情緒不好的時候,遇到自家熊孩子大吵大鬧,常常「委曲求全」。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
因為,為人父母,首先要學會接納、尊重、表達自己的情緒。今天,我們就基於生活中的棘手的場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清楚,為什麼父母要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保護自己的感受能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嗎?
我們先來想像一下這些場景:
累了一天回到家裡,熊孩子把麵粉搞了一地,你能不生氣嗎?
在超市裡看到一把玩具槍,家裡已經有N個同款了,熊孩子就是哭著要,還引起了圍觀,答應買還是訓斥孩子?
自己分身乏術,一邊做飯一邊輔導作業,眼看到了睡覺的時間,孩子還是磨磨蹭蹭,你能不急躁嗎?
想到這些場景,你是不是已經瞬間氣炸了,掙扎著似乎跌進了無邊的深淵。但是,小知告訴你不要怕。雖然你是家長,但你首先還是一個獨立的人,你當然可以有情緒,只不過需要學會表達情緒而已。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告訴我們,作為父母你要接受自己當下的實際感覺,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對待我們的孩子。
但是,日常中,你面對孩子的撒潑打滾,束手無策,常常不顧自己的真實感受,拖著疲憊的身心,也要滿足孩子各種無理的需求。其實,你不必這麼辛苦!
在《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一書中,作者法伯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有一天她回家時已經很晚了,累得精疲力盡。可是一到家裡,兒子卻說想喝湯。這時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麼辦呢?
她對兒子說:今天不做湯,我很累,我想有人來幫我,你可以削土豆皮嗎?
本來作者為自己拒絕兒子而感到愧疚,但是兒子居然問媽媽,需要幾個土豆?到了第二天晚上,兒子走進廚房問媽媽,你今晚心情好嗎?你介意做湯嗎?作者聽後非常感動,非常高興地去做湯了,一家人都很開心。
吉諾特博士評價說,作者在這件事當中,給了孩子比他更重要的東西。把自己的真實感覺告訴孩子,就是教會孩子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樣孩子會更有同理心。
因為從發展心理學上說,同理心是指能夠理解、預知別人的情感,並且能夠將自己代入對方的處境,客觀而冷靜的去感知對方的感知,關懷對方的需求。孩子的同理心,就是通過你和他不斷表露心跡,不斷交流磨合中建立起來的!
在糟糕的狀態下拒絕孩子情有可原,但如果我們並不累,相反狀態還可以的時候,孩子提出要求,自己又不想做,該怎麼辦呢?吉諾特博士認為:一個人不需要給自己的感覺找理由,體會並認可你真實的感覺就足夠了。
所以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現在並不想玩遊戲,而是需要安靜一會兒,我知道你會找一些安靜的遊戲來玩的。這樣其實是向孩子表達我們真實的感覺,而不是讓孩子看到我們言行不一。
為人父母的首要職責是對自己負責,接受自己當下的實際感受,尊重自己才能夠真摯地對待孩子。
以上種種,總結起來就是,父母與孩子相處,首先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下面,我們就來討論第二個問題,當我們會接受自己的感受,保護自己的感受的時候,能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嗎?當然,答案是肯定的!
《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中作者同樣舉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兒子邁克考試沒有考好,他的情緒非常沮喪,但是作者晚上剛好有個聚會。是陪兒子還是參加聚會呢?
作者先是靜靜地陪伴麥克,傾聽他的傾訴,在他哭泣的時候抱抱他,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同情。時間到了,作者告訴邁克她要去參加聚會了。麥克非常吃驚,說我正在難過的時候,你怎麼能開心的去參加聚會呢?
作者就告訴他,我們都是人會有不同的感覺,我理解你的苦惱。然後作者就把問題留在家裡,就去參加聚會了,並且很投入地參加聚會。也許有人會以為作者很絕情,但是孩子是有自我修復能力的。
其實,我們強調自己感覺的重要性,也會給孩子做出表率。
第二天,邁克放學回家後就很高興。他得意的對媽媽說,他的班長經常欺負他,每次午飯排隊的時候都會插隊在他的前面。但是今天他對班長說,不行,我不喜歡你在我前面插隊。結果班長竟然跑到了隊伍的最後面去排隊。其實,大家會發現,邁克已經在媽媽的行為當中學會了保護自己的方式,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對不良行為勇敢地說不。
父母識別自己的感覺,保護自己,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孩子的好的影響。就像蘇聯傑出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你做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