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潑耍賴家長「委曲求全」其實大錯特錯,表達自己情緒更重要

2020-09-03 天馬行知

生活中,父母情緒不好的時候,遇到自家熊孩子大吵大鬧,常常「委曲求全」。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

因為,為人父母,首先要學會接納、尊重、表達自己的情緒。今天,我們就基於生活中的棘手的場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清楚,為什麼父母要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保護自己的感受能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嗎?



我們先來想像一下這些場景:

累了一天回到家裡,熊孩子把麵粉搞了一地,你能不生氣嗎?

在超市裡看到一把玩具槍,家裡已經有N個同款了,熊孩子就是哭著要,還引起了圍觀,答應買還是訓斥孩子?

自己分身乏術,一邊做飯一邊輔導作業,眼看到了睡覺的時間,孩子還是磨磨蹭蹭,你能不急躁嗎?

想到這些場景,你是不是已經瞬間氣炸了,掙扎著似乎跌進了無邊的深淵。但是,小知告訴你不要怕。雖然你是家長,但你首先還是一個獨立的人,你當然可以有情緒,只不過需要學會表達情緒而已。

1. 學會表達情緒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告訴我們,作為父母你要接受自己當下的實際感覺,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對待我們的孩子。

但是,日常中,你面對孩子的撒潑打滾,束手無策,常常不顧自己的真實感受,拖著疲憊的身心,也要滿足孩子各種無理的需求。其實,你不必這麼辛苦!


在《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一書中,作者法伯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有一天她回家時已經很晚了,累得精疲力盡。可是一到家裡,兒子卻說想喝湯。這時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麼辦呢?

她對兒子說:今天不做湯,我很累,我想有人來幫我,你可以削土豆皮嗎?

本來作者為自己拒絕兒子而感到愧疚,但是兒子居然問媽媽,需要幾個土豆?到了第二天晚上,兒子走進廚房問媽媽,你今晚心情好嗎?你介意做湯嗎?作者聽後非常感動,非常高興地去做湯了,一家人都很開心。

吉諾特博士評價說,作者在這件事當中,給了孩子比他更重要的東西。把自己的真實感覺告訴孩子,就是教會孩子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樣孩子會更有同理心。

因為從發展心理學上說,同理心是指能夠理解、預知別人的情感,並且能夠將自己代入對方的處境,客觀而冷靜的去感知對方的感知,關懷對方的需求。孩子的同理心,就是通過你和他不斷表露心跡,不斷交流磨合中建立起來的!

在糟糕的狀態下拒絕孩子情有可原,但如果我們並不累,相反狀態還可以的時候,孩子提出要求,自己又不想做,該怎麼辦呢?吉諾特博士認為:一個人不需要給自己的感覺找理由,體會並認可你真實的感覺就足夠了。



所以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現在並不想玩遊戲,而是需要安靜一會兒,我知道你會找一些安靜的遊戲來玩的。這樣其實是向孩子表達我們真實的感覺,而不是讓孩子看到我們言行不一。

為人父母的首要職責是對自己負責,接受自己當下的實際感受,尊重自己才能夠真摯地對待孩子。

以上種種,總結起來就是,父母與孩子相處,首先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下面,我們就來討論第二個問題,當我們會接受自己的感受,保護自己的感受的時候,能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嗎?當然,答案是肯定的!

2.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中作者同樣舉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兒子邁克考試沒有考好,他的情緒非常沮喪,但是作者晚上剛好有個聚會。是陪兒子還是參加聚會呢?

作者先是靜靜地陪伴麥克,傾聽他的傾訴,在他哭泣的時候抱抱他,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同情。時間到了,作者告訴邁克她要去參加聚會了。麥克非常吃驚,說我正在難過的時候,你怎麼能開心的去參加聚會呢?

作者就告訴他,我們都是人會有不同的感覺,我理解你的苦惱。然後作者就把問題留在家裡,就去參加聚會了,並且很投入地參加聚會。也許有人會以為作者很絕情,但是孩子是有自我修復能力的。

其實,我們強調自己感覺的重要性,也會給孩子做出表率。

第二天,邁克放學回家後就很高興。他得意的對媽媽說,他的班長經常欺負他,每次午飯排隊的時候都會插隊在他的前面。但是今天他對班長說,不行,我不喜歡你在我前面插隊。結果班長竟然跑到了隊伍的最後面去排隊。其實,大家會發現,邁克已經在媽媽的行為當中學會了保護自己的方式,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對不良行為勇敢地說不。


父母識別自己的感覺,保護自己,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孩子的好的影響。就像蘇聯傑出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你做對了嗎?

相關焦點

  • 孩子撒潑耍賴、大哭大鬧,怎麼快速一招制服,不留心理傷害?
    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和媽媽聊聊:1.孩子撒潑耍賴,大發脾氣時,他究竟在想什麼?2.面對「炸」了的小怪獸,什麼辦法最好用?還不留心理傷害?3.哪些方法是父母絕對不能用的?↓↓↓當孩子撒潑耍賴時他究竟在想什麼?我們常常被那個蠻不講理,撒潑耍賴的小傢伙氣到眩暈,但如果你明白了孩子動不動就「炸鍋」的背後原因,也許,你的氣就消了一半。
  • 孩子不買玩具就撒潑,李玫瑾來支招,家長:這辦法我咋沒想到
    孩子們最擅長的事情就是當著大家的面耍賴,畢竟他們還小,並不覺得自己的行為很幼稚,也不會覺得丟臉。而很多家長為了快速讓孩子冷靜下來,每次都會選擇妥協。實際上,家長的這種妥協,會讓孩子越來越過分。,絕對不要立即滿足他的要求,那樣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看似解決,其實只是浮於表面。
  • 90後夫妻佛系帶娃,寶寶撒潑趴地哭鬧,父母站一旁冷靜「圍觀」
    孩子小時候到種種問題也是由父母造成的,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做到正確的教育,就會讓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乃至未來會更嚴重。那麼如何對待耍賴、脾氣暴躁的孩子,李玫瑾教授也給父母提出了三個建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 孩子愛耍賴(上):為什麼孩子愛耍賴?
    隨著孩子的成長,總會有一些育兒問題困擾著家長,其中一個便是:孩子愛耍賴。,還有讓孩子幫忙家裡做家務等等,孩子也會開始偷跑、找藉口不做……類似這種時候,家長們往往就會覺得束手無策,看著其他人家的孩子在一旁聽話乖巧,自己就會更加無奈,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就這麼不聽話,一直在耍賴呢?
  • 能讓孩子哭的家長,也許比能讓他笑的家長更「可貴」,別壓抑情緒
    1.哭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哭,可能就是表達孩子不開心或者是餓了的意思,當孩子大了以後,他以後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1.停止對孩子的傷害其實很多家長的無心之舉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在家長眼裡自己肯定是為孩子好的,但是家長有沒有想過,如果家長一直抑制孩子的情緒,尤其是男孩子,因為家長喜歡給男孩子灌輸一些男孩子不能夠哭的觀念。
  • 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耍賴,其實是你沒讀懂他的「情緒信號」
    在家裡打滾還算是給面子的,每當孩子當街奔潰,路人投來的目光已經讓當媽的很尷尬了,這時候再衝他吼兩嗓子只會更丟人。為了不讓自己被憋出內傷,很多家長從義正言辭、威逼利誘,到言語恐嚇、武力措施,使出渾身解數「管教」孩子。
  • 「兩不管、三不慣」,孩子將來更有出息,父母也能更省心
    顯然是禮貌更重要。」不慣孩子在0—6歲這年齡段,就學會了撒潑耍賴,並不是幾個孩子的現象,而是孩子的普遍現象。有時候就在大街上直接開始撒潑耍賴,這個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慣著,要是放任下去,孩子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在表達方式上就會愈加張狂,性格上就會變得胡攪蠻纏,很輕易就會被貼上「沒教養」的標籤,歸到沒教養的那一類。
  • 孩子兩歲正是叛逆期,撒潑耍賴時,講道理和吼罵娃都不如這
    導讀:孩子兩歲正是叛逆期,撒潑耍賴時,講道理和吼罵娃都不如這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兩歲正是叛逆期,撒潑耍賴時,講道理和吼罵娃都不如這!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撒潑、打滾、耍賴,孩子的作妖手段,對這一屆父母已經不管用了
    所以,無論是撒潑、打滾、耍賴這些作妖手段,對於這一屆的父母來說已經不管用了。0190後父母淡定圍觀孩子打滾耍賴在成都,有一位網友就拍到了這樣有趣的畫面。02為什麼孩子的作妖手段,對90後父母來說不太管用了呢?·手段都是90後父母玩剩下的不少90後在成為父母之前,小時候也是讓自己父母頭疼的熊孩子。小的時候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撒潑、打滾、摔東西,什麼樣的事情沒有做過。
  • 對孩子要「三不慣兩不管」,才能少走彎路,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在《圓桌派》節目中說過家長管教孩子的弊端:「有些家長總是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該管的時候反而不管了。」其實家長只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導,就能改正孩子身上的壞習慣。父母用「三不慣兩不管」這個方法管孩子,就能少操很多心!
  • 愛發脾氣的孩子,一定有個愛發脾氣的父母,家長先控制好自己情緒
    有人說孩子是上天派來的天使,說這話的人一定是沒孩子,或者還沒經歷過,一個愛發脾氣、愛大喊大叫、愛撒潑打滾、愛摔東西的孩子.....但其實,作為家長,我們要知道,孩子生氣愛發脾氣是自然現象。如果一個孩子,他受了委屈,竟然感覺不到任何氣憤,我們反而要擔心孩子是不是太壓抑了。
  • 孩子愛耍賴(中):家長應如何引導?
    在上篇文章中檸檬分享了「為什麼孩子愛耍賴」可能的幾點原因,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耍賴的情況在所難免。在這個過程中,他會嘗試和感受各種不同情緒,耍賴也出現在其中,那麼如何教孩子正確管理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知道情緒可以怎麼更好表達,這個時候家長的引導及與孩子的互動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那麼在孩子耍賴的時候,家長可以怎麼引導呢?
  • 家長的回應很重要
    但其實,是人就有喜怒哀樂,大哭大鬧是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反應。五六歲的孩子還沒學會自我調控,不能平和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時,他會很自然地發洩出來。
  • 愛發脾氣的孩子,一定有個愛發脾氣的父母,家長先控制好自己情緒
    但其實,作為家長,我們要知道,孩子生氣愛發脾氣是自然現象。如果一個孩子,他受了委屈,竟然感覺不到任何氣憤,我們反而要擔心孩子是不是太壓抑了。其次,孩子愛發脾氣,可能是以下幾種原因,來看看該如何應對他的小脾氣吧!1、孩子的情緒不被理解多數父母總是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卻忘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來看待問題。
  • 生活中,孩子的健康快樂,取決於家長的情緒調控力
    今天我們和諸位家長聊一下,孩子的健康快樂取決於家長情緒調控力,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一個家長他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那麼他的孩子肯定生活在非常壓抑暴躁的環境中,他如何快樂健康的成長。並且每一次都要佔上風,否則就不依不撓,撒潑耍賴,甚至跑到別人的家裡大哭大鬧。這樣經過幾次之後,讓人們一見到他那媽媽就不願意給她打交道。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神經病的一種表現。所以大家都稱他媽媽為神經病,歡歡自然就成為了神經病的兒子。
  • 孩子賴地上撒潑哭鬧,媽媽冷眼處理,其他媽媽表示直接上手
    如果說要問做父母的最害怕孩子什麼樣的行為,那麼撒潑打滾一定是榜上有名。有的時候孩子想要吃某個零食或者想要買某個玩具,父母不同意的時候,孩子就會採用耍賴的方式來逼迫父母妥協。有些父母由於愛孩子就會同意滿足孩子,這樣的撒潑哭鬧,媽媽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好?
  • 寶寶「趴地上」耍賴大哭,爸媽在一旁圍觀,被稱最淡定的父母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這個世上,只有孩子的可以光明正大的玩耍,也只有孩子可以撒潑耍賴。 每個人的童年時期都是豐富多彩的,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可以全憑自己的喜好去做事,可以大膽的展示自己的情緒。
  • 「超倔強母子」火了,孩子耍賴媽媽冷漠旁觀,網友:三天沒被打了
    孩子撒潑打滾只是為了達到目的當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家長要看看能不能滿足孩子?如果可以滿足,儘量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就要滿足,而不是等孩子哭鬧撒潑打滾再滿足。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長不能滿足,那麼孩子撒潑打滾也不能滿足,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情沒有商量的餘地。
  • 女兒躺地撒潑,寶爸淡定看手機,父女對峙兩小時,網友:都是狠人
    」然而有些「硬核寶爸」就不一樣了,他們在面對孩子撒潑的時候往往表現得非常淡定,專治孩子各種耍賴撒潑,甚至有些時候比孩子還要無賴幾分,前段時間網絡上的一個「硬核老爸」就著實火了一把。孩子為什麼會在公共場合撒潑耍無賴呢?現在的孩子在家中都是「小公主」、「小皇帝」般的存在,在家裡時,面對家長不妥協自己的要求時往往會使出獨門絕技「一哭二鬧三上吊」讓家長們就範,許多家長也是連連搖頭只能選擇妥協。
  • 自己孩子總是搶別人玩具,訓斥還是強制歸還?家長的做法影響很大
    養過孩子的都知道,這種時候真的有點無奈了,講道理也不聽,孩子只顧著宣洩情緒。其實我們要想知道該怎麼做,就要弄明白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02.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搶別人的玩具呢?另一種就是對孩子的合理需求都不滿足,總是給孩子灌輸一種匱乏感,試圖用這種方式讓孩子產生愧疚感,久而久之,孩子會產生自己不配享受好東西的潛意識,繼而變得自卑壓抑,不敢表達自己。還可能對別的孩子享受的玩具抱有很強的敵意,可能傷害別人或者搶走別人的 玩具進行破壞,自己享受不到的別人也不能享受。